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课堂教学的策略
2018-01-14王磊刘明山
王磊 刘明山
【摘要】学生核心素养,逐渐成为中小学教育改革和课堂教学的努力方向和重要抓手,教育部立项研究的核心素养,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数学学科素养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可以把他们理解为学生学习小学数学应达成的重要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即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本文就自己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核心素养如何体现与落实分享如下。
【关键词】核心素养 图形与几何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1-0133-01
一、图形与几何概念的直观教学
图形与几何的概念教学应从直观开始,充分发挥几何直观作用、通过观察、归纳总结、完善提升、逐步生成概念,落实学生的直观想象和数学抽象素养,初步形成空间观念。要通过几何直观,让学生能够“看得见、说得清、想得通”,这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的数学认知具有“画面感”。有利于学生语言的描述和归纳总结,进而抽象出数学模型。如人教版教材:三角形的高的教学就可以用这种策略,先让学生观察、比较两个直角三角板哪个高一些(以一条直角边为底);变换方式(斜边为底)再比一比,看看哪个三角板高,这样的实物情境直观导入,让学生在直观的高低比较中,初步建立“高”第一印象(三角形最高点到底边的上下距离),接着引导学生觀察,比高低时比的是两个三角板的哪一部分?结合实际情况观察、归纳得出:当一条直角边为底时,比的是另一条直角边(从锐角顶点到直角顶点的线段);当斜边为底时,比的是从直角顶点到对边的距离。再引导比较两种情况的相同点,都比的是从顶点到对边的距离,逐步抽象出高的实际含义。这样将生活中的“高”的经验和课堂教学联系,同时也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三角形的摆放方式不同,高是不同的,进而理解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高,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认知构建。
二、图形的倍积规律教学
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计算要以度量为基础,形成量化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运算能力、数形结合和数学模型等素养。如人教版教材“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很多教师让学生课前制作了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在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将其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从最便捷的倍积角度引导学生明白了三角形的面积用底乘高再除以2。但若从等积的角度去思考,可能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和规律总结,因为学生在此之前,学习长方形的面积时,是从等积度量得来的。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时,是从等积割补的角度去理解的,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若延续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用度量的思维解决新问题,结合这些倍积规律再总结,发现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中,除以2是不同思路共性的特征,从而抽象出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模型。在这样的数形结合及观察比较中,打开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认知和理解会更深刻。
三、图形运动的实践教学
图形的运动要以实践操作为基础,让学生在操作中明晰思路和方法。落实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现实的实物操作经验为基础。由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和层次决定了在图形的运动的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想象——验证”的过程,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明确运动的过程,给学生的图形运动想象做好铺垫;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运动过程后,让学生通过语言描述或方格纸上画图表达出来。总之,以操作为拐杖,让学生逐步能够在头脑中想象出图形的运动状态,以此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图形的多元化教学
在图形的体积计算推导中不急于得到一个固定的结论,应多角度观察和多元化思考问题,落实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争取能多元的思考问题,探究解决,促进学生灵活、多元的理解。
都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会用数学的语音来表达现实世界。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数学版)2017.1—12期.
[2]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上册 P221.
作者简介:
王磊(1981-),男,汉族,陕西省旬阳县人,本科学历,陕西省旬阳县城关镇中心学校数学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刘明山(1971-),男,汉族,陕西省旬阳县人,本科学历,陕西省旬阳县城关镇中心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