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医“治未病”角度浅析婴儿湿疹

2018-01-14张霞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治未病湿疹脾胃

张霞

婴儿湿疹,中医称为“奶癣”“胎敛疮”等,是婴儿时期最常见且易复发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病,该病一般在出生后1~2个月发病,也有生后即发病者,一般至2岁左右自动缓解。该病具有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呈季节性发病[1],发病时间主要集中于夏、冬两季[2]。婴儿湿疹的治疗现阶段依然以药物治疗为主[3-4],但如何预防其发病及周期性发作尚不明确[5],国内相关文献报告较少。本病好发于婴儿头面部、颈部,重者遍及全身。临床上多有红斑,丘疹,水泡,糜烂及分泌物渗出、结痂等表现,呈反复发作[6-7]。由于瘙痒剧烈,患儿常情绪不稳,烦躁哭闹,影响饮食、睡眠、生长发育以及性格改变,还可延误患儿正常接种,增加患各种病的概率。本病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迁延至儿童甚至成人,严重影响学习、工作及生活。鉴于婴儿湿疹复发率高、危害性大且具有易诊难治的临床特点,曾被很多人认为是“不治之症”,笔者根据自己临床体会,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对婴儿湿疹的发病根源、治疗方法以及防治方面略作浅析,以供同道参阅。

1 发病根源

祖国医学认为“胎毒染之”是婴儿湿疹发病的主要根源。《外科正宗·奶癣》云:“奶癣,因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煿,遗热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滋成片,睡卧不宁,瘙痒不绝。”《证治准绳·幼科》曰:“胎毒疮疥,或禀胎热,或娠母饮食之毒,七情之火。”笔者认为婴儿“纯阳之体”是其发病的主要生理基础,因为婴儿体属“纯阳”,热多冷少,所患热病亦最多,母授胎毒最易惹动纯阳化火,又因婴儿脾胃虚弱,运化水湿功能低下,易使体内水液吸收、转输和布散障碍,湿邪内停,加之先天授母食肥甘所染湿热,生之初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无力代谢湿热毒邪。婴儿又属“稚阴稚阳”之体,即是稚阴未长,稚阳未充,表现为气、血、津液不足,脑髓未充,神志未开,各项生理功能活动稚弱,但又生长发育迅速,水谷精微需求量大,饮食不知自节,最易食积化热,加上后天喂养不当,护理失宜,外感风、湿、热邪,致使湿热毒邪郁结于皮肉之间,故而发为本病。

2 治疗方法

笔者通过对文献分析、临床观察及实践发现,用“调理脾胃”和“子病母药”的方法治疗婴儿湿疹,不但可以取得很好临床疗效,缩短病程,减少复发频率,还可以减少胎毒遗患,改善患儿热性体质,从而减少一些热性病的发生。更重要的是,用此法可以减轻用现代医学方法给患儿带来的毒副作用。台湾的一项大样本研究发现,在长达1年的随访期间,使用口服中草药治疗婴儿湿疹,可以降低60%的皮质类固醇激素用药量,从而减轻激素给患儿带来的各种不良反应[8]。

自古以来,各大医家均十分重视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作用,因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而张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著名论点,突出调理脾胃在防治疾病中的重要性,这是“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重要体现。小儿生理功能发育尚不完善,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娇嫩,首推脾胃为先。湿疹之疾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红斑、丘疹、水泡、糜烂、渗液、水肿甚或皮肤肥厚,苔藓样变,病程较长,缠绵不愈,舌质淡,舌体胖大或有齿痕等症状。根据“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及“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的理论,急性期多因湿邪困阻脾胃而致气机升降失调所致,或是湿热邪毒蕴结,经络阻塞,逆于肉理发为本病,故在治疗上往往采取健脾利水或除湿解毒之法。慢性期因病情日久损伤正气,导致脾气不足,因小儿“脾常不足”,脾极易受损,脾胃运化失常导致生湿,湿聚化热,湿热邪毒与体内心肝之余火相合,有形之邪与无形之邪合而为病最为难治,这也是婴儿湿疹缠绵难愈的最主要原因。治疗上采用四君之辈益气健脾,佐以利湿之品,或滋阴除湿,或祛风除湿,或淡渗利湿。临床上常根据风、湿、热不同主次或间杂,并结合个体差异、皮损特点、审因论治、随证加减。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治疗时应以发展的眼光灵活地辨证论治,既要着眼于整体,同时又要抓重点,有的放矢,把调理脾胃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或用四君之辈健脾,或用山药、鸡内金之属运脾,或用焦三仙、建曲、白豆蔻之类醒脾等。因小儿“脏气清灵、易趋康复”,脾胃运化得健,气血充和,故而本病易愈。婴儿以乳为主,服药困难,纳药有限,因本病源于母体,故笔者临床上根据中医“五行相生”理论中的“母病及子”传变规律,常常采用“导赤散”“泻青丸”及“四君子”之类中药加减,使乳母纳药即“子病母药”的给药方法,使湿热壅积之邪从本而撤,是谓“正本清源”之法,同时可使药物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另辟了给药途径。由于本病治疗切中病机,且给药有方,故疗效可喜。

3 防治方法

婴儿湿疹根源于母体,萌发于自体,发展于不科学的喂养及护理,因此,如何从源头上阻断或消除婴儿湿疹发病的始动环节是防治本病的关键所在。笔者以中医“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多用以下几种方法来预防或防止该病的复发:(1)铲除遗患法:首先从准妈妈抓起,包括备孕阶段就应该效法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营养均衡,饮食有节,避免辛辣刺激之品,因该类食品从中药四气五味理论分析,多属性温或热,味辛之品,最易耗阴助阳,为婴儿湿疹发病埋下祸患。生活方面,作息应有规律,情绪要稳定,避免喜怒无常,精神过度紧张,使形体与精神达到和谐统一。其次,新生儿出生后可以用祛除胎毒法预防,即是给新生儿服少量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比如银花、黄连、大黄等,以清除胎毒,减少遗患,对改善小儿热性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2)塑造体质法:婴儿属于“稚阴稚阳”之体,“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这种体质可以用药物来逐步调整,特别是婴幼儿体质稚阴稚阳尚未定型,正在发育变化之中,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体质也易变化,因此越早调治效果越好[9-10]。笔者也认为,婴儿不但体质未定,免疫系统亦尚未发育完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这种可塑性年龄越小,可塑性就越强。可用“导赤、泻青”之类“抑其强(旺)”和“四君、益黄”之属“扶其弱(虚)”的中药母子共服,即是最终达到“以平为期”。(3)针药并举法:针灸推拿是祖国医学的传统疗法,即可治病,又可防病,针对婴幼儿“三不足、二有余”学说,临床经过辨证施治可给予补脾胃经、平肝经、清心经、点揉足三里等推拿治疗。针对婴儿颜面潮红,两颧尤甚,烦躁哭闹,舌质红,小便黄等火性体质,可给予导赤散加减母子共服,还可以按揉或点刺曲池、血海或大椎穴放血等方法预防。(4)科学养护法:即是遵循科学的养护观。古代医家针对婴儿生理特点,提出很多科学的养护观点,比如《诸病源候论》云:“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万密斋》曰:“若要小儿安,常受三分饥与寒”,古人总结出的育儿经验,经临床实践证明是科学的,是增强小儿体质的有效方法,至今仍然值得大力提倡。

4 小结

笔者根据中医学“上工治未病”观点,从根源上寻求治疗或防治婴儿湿疹的方法,并将此法实践于临床,效果比较理想。但整个过程漫长而曲折,既无骤补之法,又无捷径可途,惟有以缓为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更有赖于医患之间的和谐互动,医生还应与其家属增进沟通,导其用“治未病”的思想“辨质养护”,这样方能事半功倍,以竞全功。

[1] Bieber T.Atopic dermatitis[J]. Ann Dermatol,2010,22(2):125-137.

[2] Kramer U, Weidinger S, Darsow U, et al.Seasonality in symptom severity influenced by temperature or grass pollen: results of a panelstudy in children with eczema[J]. J Invest Dermatol,2005,124(3):514-523.

[3]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733-741.

[4] 郑健,倪建聪,滕用华.儿童湿疹病因分析及药物治疗[J].海峡医学,2014,26(5):96-97.

[5] 李邻峰.中国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解读湿疹治疗: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J].中国社区医师,2012,28(30):7,10.

[6] 张燕,张健,胡荣.婴儿湿疹患儿生活质量评估及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5):73-74.

[7] Stollery N. Eczema[J]. Practitioner,2015,259(1779):30-31.

[8] Chen HY, Lin YH, Wu JC,et al.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duces exposure to corticosteroid among atopic dermatitischildren: a 1-year follow-up cohort study[J].J Ethnopharmacol,2015,159:189-196.

[9] 朱正君.中医治疗婴儿湿疹的临床研究[J].中医儿科杂志,2008,4(2):36-39.

[10]亓慧杰,袭雷鸣,潘月丽.婴儿湿疹的辨证论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5,7(2):175-177.

猜你喜欢

治未病湿疹脾胃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总有过敏、湿疹,可能是太讲究卫生惹的祸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