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浙江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变化及启示
2018-01-14宋斌
宋 斌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5)
浙江民办高等教育的恢复和发展起源于改革开放后,历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并逐渐成为浙江“高教强省”的重要力量。截至2017年底,浙江共有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高校14所、独立学院21所;民办普通本专科招生8.54万人,在校生31.32万人,分别占全省普通本专科招生、在校生总数的29.1%和31.2%*①浙江省教育厅:《2017年浙江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8-04-03,http://www.zjedu.gov.cn/news/152271964989363833.html。。浙江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民办教育发展最早、比例最高的省份之一,“浙江模式”是我国典型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之一。因此,研究浙江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对全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一、改革开放40年浙江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浙江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可划分为恢复办学、发展起步、多类型发展和内涵发展四个时期。
(一)恢复办学时期(1978—1983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国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82年,《宪法》第十九条第四款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第一次对社会力量办学作出原则规定,激发了一批热爱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的办学热情,他们租借场地、聘用教师并自筹资金,纷纷投入举办民办高校。1979年4月,浙江省第一所社会力量举办的综合性成人业余学校——杭州钱江业余学校正式成立。学校由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中国民主建国会浙江省委员会联合组建,主要开展职工培训,开设4个专业计12个班,学员456名。1982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47号文正式批准“钱江”试办中文和英语两个大专班并向教育部申请备案。这一尝试受到社会的欢迎,至1991年秋季,该校班级人数最多时达227个班共11 106名学员,占当时杭州市社会力量办学在校生总数的1/5。
(二)发展起步时期(1984—1998年)
在恢复高考后的一段时间内,浙江高等教育资源一直稀缺,大学录取率始终在低位徘徊,录取分数居高不下。此时,一些知识分子开始考虑创建民办高校,以帮助解决浙江考生大学录取率低的问题。1984年7月,温州大学成立,当年即招生办学,其速度之快广受社会各界赞誉。1984年10月,由中国美术学院(时为浙江美术学院)部分老教授发起的中华高等专科学校在杭州筹建,并于次年招生,挂靠在光明日报国际技术开发公司名下。1984年12月,浙江省政府下文正式筹建武林大学(1985年2月改名为浙江社会大学,1985年底改名为浙江树人大学),并于1985年开始招生。由于政策调整的原因,温州大学于1999年转制为公办高校,中华高等专科学校停办。1993年8月,原国家教委颁布《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当年10月,浙江树人大学成为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的全国4所民办普通高校之一。
到目前为止,浙江省最早创办的几所民办高校只有浙江树人大学存在至今并发展成为本科院校。不过,浙江雄厚的民间资金和相对不足的高等教育资源,不断吸引着社会力量投资高等教育领域。
(三)多类型发展时期(1999—2009年)
1998年12月,浙江省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文件,特别提出:“充分利用浙江省民间资金比较充裕的优势,调动社会各方面办学积极性,促进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在政策引导下,全省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不断加速。特别是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民办教育的定性首次从“对公办教育的补充”改为“与公办教育并重”后,浙江民办高等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开创了独立学院的“浙江模式”。1999年6月,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正式挂牌,成为全国第一所国有民办二级学院。之后,浙江省政府先后批准成立了22所独立学院。独立学院既汇集公办高校的品牌优势、智力优势,又具有灵活的民办机制,办学起点高,在办学过程中较好地处理了政府、高校及社会(市场)之间的三角关系,使浙江高等教育实现外延增长与内涵发展并举,从而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注]周光迅、周国平:《从独立学院办学实践看高等教育发展的“浙江经验”》,《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第57-64页。。这一时期,浙江也开始大胆探索中外合作办学。2004年,中国第一所经教育部批准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校园的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成立,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与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结合的先河,为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2006年,温州大学与美国肯恩大学正式签署《关于合作举办温州肯恩大学的协议》,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出席在美国肯恩大学举行的合作创办温州肯恩大学签约仪式并作重要讲话。在这一时期,浙江还新增了11所民办高校,有3所民办高校成功升格为本科高校。
至此,浙江民办高等教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拥有3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10所民办高职高专院校、22所独立学院以及2所中外合作大学,这种多元化的办学模式丰富了高等教育的类型,增加了浙江学生读大学、选大学的机会。创新的办学机制也激发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活力,加快了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
(四)内涵发展时期(2010年至今)
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2010年12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引导和支持民办学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及高质量发展等。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又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内涵式发展的要求。
这一时期,浙江民办高等教育呈现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新变化。从数量上看,民办高校放缓步伐,仅增加了1所中外合作大学和新筹建1所民办高职院校。同时,民办高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呈现负增长。2009年,浙江省民办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在校生数分别占全省的31.3%和34.2%,之后逐年减少,2017年分别降至29.1%和31.2%。从质量上看,各民办高校都将重心转移至内涵建设上,并以应用型示范校建设为重点,抓实、抓好内涵建设。2015年,浙江省确定10所高校为首批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其中民办高校有6所。各民办高校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深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以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通过课程、课堂、教师、教室和教材等一体化改革,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效探索与公办高校错位发展的特色之路,确立质量、特色发展主线,应用型大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二、新时代浙江民办高等教育的新变化
为了满足青年学生上大学的需要,改革开放后我国恢复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从浙江的情况看,1998年全省招生数只有4.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8.96%,低于全国9%的平均水平[注]徐绪卿:《新时期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5页。,因此,让更多高中毕业生有大学可上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目标。经过40年的发展,浙江民办高等教育已基本实现了这一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论断,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提出了新要求,使浙江民办高等教育出现了新变化。
(一)县域办学
2010年以来,浙江各地兴起举办高等教育的热潮。一方面,民办高校特别是独立学院希望尽快拥有不少于500亩的土地和独立法人财产权,以通过教育部的验收;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希望通过引入高校助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善教育环境,高校布点从原来的各地级市至少1所逐步往县级城市下沉发展。浙江是县域经济强省,县级城市有能力承担高校新校区建设的基本投入。据笔者不完全统计,2009年以来,在杭的9所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探索县域办学,非在杭的独立学院也往县级城市转移,如2015年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在温州市洞头县建设新校园,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在兰溪市建设新校园,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迁建岱山县项目正式签约;2016年,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慈溪校区进入规划建设阶段;2018年,宁波大红鹰学院象山校区开工。县域办学成为浙江省在改革开放后继中心城市办大学、高教园区建设之后的第三次区域高等教育布局调整的重要特征[注]胡坤、徐军伟:《县域办学:浙江省独立学院转型发展路径探析》,《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51-55页。。从实践上看,高等院校迁建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商业发展模式创新和文化建设创新,对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浙江高等教育的均衡化分布。
(二)高起点办学
从全国范围看,民办教育总体上还处于办学层次较低、发展不均衡和不充分阶段,绝大部分民办高校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还未曾在前沿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领域的高端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尝试。这与美国等国外一流高校中私立大学居多的情况相反。敢为天下先的浙江人与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看到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这一空白,开始致力于探索以新机制建设高水平的民办大学。2015年4月,施一公等7位西湖大学倡议人正式向国家提交《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性的大学的建议》并获得支持。2018年4月,西湖大学正式获批。根据教育部复函,西湖大学系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为非营利法人,学校定位于研究型高等学校,着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同年10月20日,西湖大学正式成立。从倡议到成立,西湖大学用了3年时间,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浙江速度”。作为一所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西湖大学瞄准一流人才培养和一流学科建设,培养出来的人才首先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高起点的办学积极回应了目前地方政府对高端人才的渴求,构成新时代浙江省民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低中高”全链条办学的重要一环。从实践上看,西湖大学的高起点办学可能会在全国范围内带动民办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改变社会对民办教育低水平办学的认识,为民办高等教育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这是浙江民办高等教育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的一次新探索,将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独特的贡献。
(三)独立学院回归母体高校
2008年4月,教育部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一批符合条件的独立学院脱离母体高校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如2016年温州医科大学商学院转设为温州商学院。在独立学院的办学中,许多母体高校将独立学院视为扩大办学规模、开拓经费来源、优化师资结构和提升社会影响力的重要依托;地方政府在财政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将公办高校投资举办独立学院作为筹措教育经费的稳定渠道[注]阙明坤:《我国独立学院转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教育研究》2016年第3期,第64-71页。。但在浙江“高教强省”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独立学院“回归公办”的新变化,主要以浙江大学的2所独立学院为代表。2018年4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宣布全面实行公费招生;5月,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也宣布全面实行公费招生。这2所独立学院曾是浙江高等教育实践过程中“名城+名校”“政府+高校”合作的成功范例,更被教育部誉为全国独立学院的样板,因此,它们的回归可以说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创了制度创新的先河。这既彰显了大学办教育的情怀,也彰显了浙江省委、省政府对教育的支持;既是服务于原母体高校——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需要,也是浙江省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一次大胆创新。“回归公办”成为浙江省民办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一个新特征,或许会对以“国有民办”独立学院占主体的浙江独立学院的转制发展带来新机遇,也会对当前民办高等教育市场上资本化运作的合理性等形成冲击。
三、浙江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浙江自然资源匮乏,但浙江人因地制宜、开拓创新,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了“浙江现象”。在此期间,浙江民办高等教育高举“立德树人”的旗帜,致力于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努力为社会提供多元、优质的高等教育服务,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浙江道路。
(一)政府重视,坚持走扶持与规范并举之路
民办教育在发展中所遭遇的困难,不仅涉及法规政策问题,也涉及体制机制问题。其中不少问题涉及面广、影响大,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由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协调、各部门同心协力才有可能妥善解决[注]董圣足:《温州新政:区域民办教育制度创新的典范》,《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22期,第1-6页。。在浙江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过程中,政策效力得到了充分彰显。
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首先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坚持扶持与规范并举。《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若干规定》(1998)率先对民间发展民办教育的制度创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成为全国其他省(市、区)推进民办教育的政策蓝本。1999年浙江省批复了10所独立学院和1所民办普通高校,2000年经省政府发文,浙江树人大学与周边3所公办中专联合组建新的浙江树人大学,2001年又合并1所公办中专学校。正是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浙江以种种优惠的政策措施,激发了社会力量投资教育的热情。1998—2002年,全省社会力量对教育的总投入达440.5亿元,占同期教育经费总投入的39.4%,极大地缓解了高校扩招与政府公共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其后,浙江省在2012年颁布《关于进一步扩大民办高等学院办学自主权若干意见》,2013年颁布《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意见》,2016年颁布《关于支持独立学院发展的若干意见》,充分体现了鼓励与规范并举的方针。2017年,为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江省制定了以《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为主体的“1+7”政策体系,分别涉及民办学校分类登记、清算实施、公共财政扶持、落实办学自主权、教师队伍建设、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信息公开和信用管理等广泛关注的问题,很好地回应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现实需求,对规范和促进民办教育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浙江省委、省政府及时制定的各项政策引导全省民办高等教育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也促成了浙江民办高等教育的集体崛起,为全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社会需求的满足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把握关键,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
我国高等教育已基本实现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的核心任务也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民办高校所承担的任务已不再是弥补高等教育的不足,而是提供更优质的高等教育,因此,内涵发展成为民办高校的必然选择。民办高校的内涵发展不能简单套用公办高校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必须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寻找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将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发展”。这意味着1999年以后举办的大学都定位在应用技术类型。浙江省民办高校把握机遇推动内涵发展,以应用型大学建设为支点,撬动学校的系列改革,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扎根”,在拓展学科专业发展上“细作”,从而与公办高校形成差异发展、错位竞争的态势,一批民办高校的应用型建设迅速走到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在中国管理科学院2016年以来发布的“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上,浙江树人大学连续2年位居首位;在“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上,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蝉联冠军。该课题组还根据教师创新能力排名、教学科研效率排名、毕业生质量排名以及综合实力等情况,确定了11所独立学院为2017中国高水平独立学院,其中浙江就占了5所[注]排名统计来源于武书连著的《2016挑大学选专业》(民办大学版)(独立学院版)、《2017挑大学选专业》(民办大学版)(独立学院版),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尽管排行榜并不能完全反映各民办高校办学的整体情况,但至少反映了各高校办学的一些基本情况,也能反映出浙江省民办高校确实走在了全国前列。
(三)抢抓机遇,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
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浙江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创下多个全国第一的纪录:全国首批批准成立的民办高校、全国第一所独立学院、全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全国第一家博士培养起点的民办大学。每个第一的背后,都体现出勇于创新的浙江精神对浙江人的影响和对浙江教育发展的影响。
2011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2010—2020年)》,在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中,浙江省被确定为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也是唯一的民办教育试点省份,正是由于浙江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浙江省委、省政府对民办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才得到了试点的机会。温州作为浙江四个先期试点县市,走在全国民办教育改革的前列。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曾评价:“温州市民办教育改革之力度最大,推进之速度最快,试点之成效最为显著,改革试点之经验值得借鉴。”[注]鲁昕:《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2012年年会上的讲话》,2013-01-15,http://www.canedu.org.cn/site/content/1621.html。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开展以来,温州市先后出台了包括《关于实施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14项配套实施办法和政策在内的系列文件。这些文件所构成的政策体系,破解了民办教育在师资、产权和融资等方面的政策障碍,全面进行“制度重建”,特别是为2016年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分类管理,提供了生动的浙江经验和鲜活实例。
(四)加强党建,坚持走立德树人之路
中国的民办高校离不开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党的建设。民办高校党组织在保证办学方向、凝聚发展共识、参与重大决策、推动学校发展、引领校园文化、参与学校管理、维护师生权益和强化自身建设等方面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浙江省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各高校党委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学校党委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确保了民办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并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努力推动高校发展。多所民办高校党委在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充分表明浙江省民办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实践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2016年11月,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省委两新工委、省委教育工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规范党组织设置和隶属关系、全面提升党组织建设水平、努力维护民办高校和谐稳定、切实加强对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领导等四个方面的13点要求,这是全国首个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新要求的省级文件,充分体现了浙江省委高度重视民办高校党的建设,确保了党在民办高校的领导权。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0-471页。改革开放40年以来,浙江民办高等教育紧扣时代发展脉搏,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高等教育是制约浙江省创新发展的突出短板,必须下大决心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特别要“大力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在浙江办学,努力培养一流人才,发挥好高校在创新驱动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按照设想,浙江省拟引进20所国外一流高校,与省内高校共同举办高水平大学。在未来发展中,开放办学和国际化办学将成为浙江民办高等教育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