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护理安全管理对降低静脉输液风险的效果
2018-01-14杜新娟
杜新娟
(大庆市大同区林源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813)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给药方式,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在该项工作的护理干预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时可发生药液渗出、发热、感染等不良事件,对患者的临床疗效造成了不良影响[1]。为此我院开展了护理安全管理在静脉输液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现做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静脉输液患者98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男25例,女24例,年龄18~72岁,平均(43.3±4.1)岁,观察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19~70岁,平均(42.8±4.2)岁,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比较无明显差异,因此可开展组间对照研究(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包括注意事项的告知和健康教育等。
观察组基于常规护理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具体如下:①建立安全管理小组,在医院选择理论知识储备量较大、临床护理及输液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士建立安全管理小组,选取护士长作为组长,组织和监督护理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②完善管理制度,在配置输液药物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等相关规定,保证药物应用剂量、速度无误,同时加强护士的专业培训,强化护士的责任意识;③心理干预,输液前保持良好的态度与患者沟通和交流,告知输液的目的、方法、输液期间的注意事项等,缓解其不良心理,减少心理情绪引发的应激障碍对输液效果的不良影响;④观察穿刺部位,穿刺前做好局部消毒工作,同时输液时对患者穿刺部分的情况进行观察,保证输液管内药液滴注速度不可过快或过慢,若回血需给予及时处理;⑤完成输液后,拔针时应快速将针头拔出,并给予穿刺点酒精棉、碘伏棉球进行压迫止血,输液完成30 min后无异常护士方可离开。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输液不良事件、护理投诉、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本次实验统计学意义成立。
2 结 果
对照组49例患者发生输液不良事件10例,发生率(20.41%),包括感染3例、渗液3例、发热2例以及血管损伤2例,观察组49例患者发生输液不良事件2例,发生率(4.08%),包括渗液和药业滴空各1例;对照组医患纠纷12例,纠纷率(24.49%),投诉11例,投诉率(22.45%),观察组医患纠纷2例,纠纷率(4.08%),投诉3例,投诉率(6.12%),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0775、8.3333、5.3333,P<0.05)。
3 讨 论
静脉输液是临床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操作技术,但是该种护理操作和治疗方法属于侵入性操作,因此仍具有一定安全风险。并且该种治疗方法的受众极多,无论是新生儿还是老年患者均可接受静脉输液治疗[2]。另有一部分护理人员对静脉输液操作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极易引发医疗纠纷事件,不仅对患者的疗效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也使得护患关系更加紧张。因此在静脉输液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上,针对不良事件进行安全管理对患者的疗效及医院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3]。
在本次研究针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安全管理,通过建立安全管理小组,更加专业集中式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完善静脉输液治疗的相关制度,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有效的保证了静脉输液穿刺的顺利开展,而心理干预、穿刺后观察等干预内容的实施有效的规避了不良事件发生率,减轻了不良心理引发的生理性应激反应对患者疗效的负面影响,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输液不良事件、护理投诉、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护理安全管理在静脉输液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理想,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综上,静脉输液治疗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实施安全管理有利于提升患者输液治疗效果,降低不良事件、医疗纠纷和投诉事件发生率,有效的缓解护患直接的紧绷关系,对医院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具有积极影响,因此该种护理管理方案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