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高等教育实现新发展
2018-01-14陈连喜
陈连喜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郑州 450056)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创新和教育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和关键的组成部分。再次明确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强调教育事业放在优先的地位,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这必将推动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我们推进创新性国家建设和教育强国的强大动力。
一、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发展教育的新论述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八部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1]第一个问题是论述教育的,共304字。报告指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的历史任务是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握教育历史定位,明确教育根本任务,理解教育本质要求,突出教育中国特色,推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站在“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1]的高度上,鲜明提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并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方面,明确提出了下一阶段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和任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重点工作就是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提高教师素质,在全社会倡导尊师重教,完善资助体系,决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办好继续教育,建设学习大国、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
我们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以指导学校教育实践,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立德树人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因此,新时代下,学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以及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帮助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要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我们要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不忘“育人”这一初心,从十九大精神的学习贯彻中进一步把握育人的要求,在学生人生成长的“灌浆期”给予正确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确保学生时刻响应党的号召,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有家国情怀、有时代担当、有过硬本领的年轻一代。
新时代,要坚持立德树人,必须抓好三个关键:
第一,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要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和组织育人的联动与融合,让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更加深入人心、真正取得实效。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对学生发挥着言传身教、行为引导作用,教师的示范引领效应,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按照十九大报告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1]的要求,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牛鼻子”,以更大的力度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把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努力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队伍。
第三,要在创新上下功夫。要适应时代化、网络化、个性化的要求,在继承中创新思政工作的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充分运用学报、校园广播、门户网站、“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技术、党团活动基地等平台,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和平台,创新宣传手段,既要旗帜鲜明地突出主题、体现高大上,也要形式多样地追求实效、做到接地气,真正使学校人才培养始终紧扣国家的目标和社会的需求。
三、党的十九大报告对高等教育的新部署
报告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践行“四个服务”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加快“双一流”建设,建设公平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强国目标发挥应有作用。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一种以质量保障和提升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根本要求就是: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理念,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内涵式发展道路。
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实现“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目标。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必须是更高质量的教育。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实现“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必须紧紧围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个主题,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新育人理念,创新育人方式,改善育人生态,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升育人水平。我们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围绕学生发展核心要素,着力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出现重规模轻内涵、重数量、轻质量,重科研轻教学、重智育轻德育等现象。因此,必须坚持规模与质量的统一,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质量的根本标准,切实转变人才培养观、教学方法观、学生就业观等观念,有效强化市场意识、实践意识、国际意识等认识水平,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着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创新专业培养模式上下功夫。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贯彻十九大精神,必须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科学确定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校企一体化育人,推进“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培养,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在大中型企业开展产教融合试点,推动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创新基地、科技服务基地。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改进专业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学习支持体系。以增强学生核心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统筹规划课程与教材建设,对接最新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培养模式,推动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加强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育人。各地各高校要根据本校历史发展和现实情况,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改进专业设置,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就各类专门人才。
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培养大批卓越教师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的战略目标,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基础和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要落实好“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的要求,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从教师实际需求出发,认真分析各级各类教师教育的短板,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重点,以提高素质能力为核心,全面加强教师教育,加强培养培训,创新方式方法,分类提升教师的素质能力。要着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二是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着力解决青年教师关心的成长环境问题、专业发展问题、生活条件问题等。三是要增强教师队伍活力。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创新教师薪酬激励机制,建立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加大对教学型名师的岗位激励力度。
四是坚持改革创新,把创新摆在学校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内在规律,都迫切要求加快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突破口在于优化结构,要把结构的调整优化、提升作为主攻方向,自觉克服片面依靠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惯性,着力克服分散和低水平重复问题,突破体制制约,在学校内部实现协同发展。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制度设计、办学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推进改革,摒弃“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专业化教学模式,建立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合作精神,理解不同文化和价值观,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新的教育模式,坚持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把握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并将其同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有机结合,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以实际行动落实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在新的阶段,我们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提高办学质量作为高校发展的核心目标,把改革创新作为高校发展的强大动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而不断努力。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