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汉语国际传播研究
2018-01-14佘清
佘 清
(南阳师范学院 团委,河南 南阳 473061)
汉语国际传播历史久远,西汉时期张骞出塞打通了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以贸易和文化之名为汉语国际传播开创了历史,如今孔子学院和华文教育学校等机构为汉语国际传播作出了较大贡献。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汉语国际传播也面临新的困境。
一、汉语国际传播的时代意义与现实困境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媒介,是民族的重要特征。语言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它在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汉语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是联合国开展工作的六大语言之一。
(一)汉语国际传播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的实质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五位一体”突出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大幅提高,然而在国际社会“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要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能闭门造车,绝不是仅仅通过自身努力就可以实现的。和平发展方针、多边合作战略、互赢互利导向是当代国家发展的正确选择,实现的途径离不开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媒介——语言。语言的国际地位与其所属国家的综合国力成正比,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全世界又掀起一股“汉语热”,汉语国际传播理应上升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汉语国际传播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资源,相比较国内已经项目化系统化的英语教研、培训、考试消费,我国在汉语国际推广过程中也应该从顶层设计开始,系统化项目化运作。例如,英语有雅思托福考试,汉语也可以有权威的等级考试;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外语学院和开设英语课程,也可以在其他国家成立汉语学院开展汉语教研工作,从过去的以服务为导向转为以经济为导向,充分利用和开发其经济价值。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与投资,促进以汉语为主体的信息产业发展,未来会吸引更多的懂汉语并喜欢中国文化的外商外企来华投资,国家和人民会得到更大的实惠。
从政治维度思考,汉语国际传播对维护国家在国际政治权利分配以及中国在世界上的民族统一等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国家的语言如果具有国际主导权,就意味着该国家拥有国际社会信息和文化主导权以及政治话语权。然而,据统计在联合国用汉语作为主要语言的会议不到1%。因此,为了扩大中国在全世界的影响力,维护中国和谐友好的国际形象,争取中华民族的国际政治话语权以及海外华人的政治权益,必须积极推进汉语国际传播工作。[1]此外,汉语国际传播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在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有意识地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及思想引出国门、推向世界,可以让全世界感受东方文化的睿智与魅力。
(二)当前汉语国际传播面临的困境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国家对汉语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加强,1987年国家成立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2006年改为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负责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孔子学院(课堂)、华文教育和中国文化中心等机构在汉语国际传播工作中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进一步提升汉语国际传播力度还面临着现实困境。
第一,国家在汉语国际传播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上需要进一步细化。无论是正在运行的孔子学院模式、华文教育模式,还是中国文化中心模式,其主要职责和功能在于汉语教学培训、考试以及以国家文化交流为载体的汉语国际传播,缺少对双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渗透,这样就容易造成汉语学习者的两极分化和兴趣导向格局。比如某些国家中上层精英出于外交和个人兴趣等目的,对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有较高热情,而普通民众既没有条件也没有兴趣去学习汉语。
第二,在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辉煌的历史遗产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具体体现在我国与一些国家的历史渊源与现实交往脱节,我国的传统文化文明成果与汉语国际传播现实脱节。比如我国在古代丝绸之路时期就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有繁荣的贸易和文化往来,但由于相关国家的宗教等原因,这段历史的推动作用其实是十分有限的;[2]再比如在国内语文课中,将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引入汉语教学是很常见的方法,但是在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其作用却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第三,英语仍然对汉语国际传播造成强烈冲击。英语作为世界唯一的“全球通用语”被大多数国家认同,英语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都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母语是非英语的国家和地区通常会把英语作为第一外语,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会把学习英语作为第一要务,汉语或者其他国家语言得不到有效的传播和使用。
第四,来自汉语本身的学习难度大,教学资源缺乏。很多外国人都觉得汉语难学,汉字难写,是因为语音上的差异(汉语有声调)以及汉字的书写和翻译较难(世界文字系统大部分是表音文字,而非汉字这一类表意/意音文字)等等。[3]在教学资源方面,教材与当地文化结合不紧密、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不高、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不足、师资力量有限等原因都会阻碍汉语国际传播。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汉语国际传播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5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推动沿线各国经济繁荣,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加强文明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和人民的伟大事业。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国际传播的综合优势
1.“一带一路”为汉语国际传播顶层设计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带一路”目标之一就是要与合作交往国家实现“五通”,然而实现“五通”的首要条件就是语言相通。北京语言大学王建勤教授提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产业合作全球化赋予汉语国际传播以新动力和新内涵。汉语国际传播与“一带一路”是有机融合相辅相成的,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需要。
2.“一带一路”建设助推我国辉煌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
两千多年前西汉张骞出塞,开辟了中国与欧亚大陆连接的丝绸之路,丝绸、陶瓷和茶叶等商品伴随着古老的东方文明,与欧亚大陆沿线国家共同促进了前所未有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不同国家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逐渐融合并落地生根。[4]时至今日,中国建设性地提出“一带一路”宏伟计划,探寻古丝绸之路汉语传播的历史轨迹,重拾历史文化遗产,为当前背景下汉语国际传播提供了历史借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3.“一带一路”建设背景限制了英语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冲击
“一带一路”倡议由中国提出,从宏观合作政策到具体合作项目都以中国为主导。“一带一路”提倡多边合作互惠双赢,吸引了沿线及周边国家的广泛参与。在这种情境下,掌握汉语的国家就会在“一带一路”合作中占得先机,就有可能率先实现“五通”的目标。当然,在这里也不是说完全放弃使用英语,但是可以预见英语在“一带一路”合作中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影响是很有限的。
4.“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更多的汉语国际人才
“一带一路”是深度合作,既有宏观上的国家、地区之间的合作,也有中观上的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还有微观层面的个人之间的交往,这样就构建出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国际传播的立体大框架。合作的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及环境等方面,无论是哪个层面的合作交流,无论涉及什么样的内容,汉语国际人才都会受到关注和重用(这里说的汉语国际人才是指掌握包括汉语在内的两门以上的语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了更好地开展合作必须重视汉语学习,本国国民为了更好地获得相关的就业机会必须努力学习汉语,而国内的汉语教学人才也会努力学习第二语言,促进汉语国际传播与交流。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国际传播的对策思考
如何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合作优势和平台,把汉语国际传播推向新的高度,本文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思考该问题。
1.依托“一带一路”合作平台做好汉语国际传播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
“一带一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提出“一带一路,语言铺路”倡议。汉语国际传播在“语言铺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继续保持现有的平台和优势,依托孔子学院模式、华文教育模式等开展汉语国际传播工作。截至2017年1月1日,我国在140个国家(地区)共成立了512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孔子课堂,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范围内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各有100余个。[5]在此基础上国家可以根据“一带一路”经贸和产业合作格局进行调整,形成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战略格局,以满足周边相关国家对汉语资源的需求。另外,要改进以往地缘政治的短板,构建和拓展“陆地+海洋”传播模式。历史上我国一直是以陆权为主的国家,对海权的开发和经营不够成熟。当古代丝绸之路繁华不再,宋、元两朝曾努力尝试鼓励海外贸易,明朝时期除了郑和实现了远下西洋之壮举,执政当朝严格限制海外贸易,汉语传播就此中止。[4]“一带一路”包括“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破传统的以陆地为主的地缘格局,为汉语国际传播开辟了新的渠道,打通了汉语国际传播的海上传播之路,助力国家海权发展与海上经贸繁荣。
2.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推进汉语国际传播
“一带一路”宏观上包括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汉语国际传播除了包括孔子学院及华文教育模式,还包括国家和地区之间签订的经济、政治合作协议,以及文化层面的交流。在合作协议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使用汉语和协议国母语进行交流,这样能够直接促进汉语国际传播。企业之间的合作主要是寻求经济利益合作,包括一定的文化交流。企业之间为了寻求利益最大化,必须实现语言相通,这样也直接促进了汉语国际传播。这种情况下企业对汉语国际人才求贤若渴,企业为了更好地发展会招聘和培训汉语国际人才;个体为了更好地获得就业机会,也会努力成为汉语国际人才,在“全球一体化”和“互联网+”大格局下,个体的学习交流与交际交往都会促进汉语国际传播。
近些年来华留学生逐渐增多,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16年全球共有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773名各类外国人员来华留学,相比较于2015年总数增加了45138人,增长率为11.35%,其中,在生源排名前15的来源国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了10个席位。[5]在“一带一路”政策带动下沿线国家成为来华留学的主力军,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有效促进了汉语国际传播。
3.理论联系实际,以各级各类学校为阵地,推进汉语国际传播的教学和研究
国内汉语教学和国际汉语推广的难度是不一样的,侧重点也不同。汉语国际传播需要考虑对象国的国民整体教育水平、经济发展状况、政治、宗教、文化甚至社会治安,对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的措施。例如,对待哈撒克斯坦、印度等亚洲国家必须考虑其宗教文化问题;对于沿线欧洲国家近年经济不景气的局势,则要考虑其经济问题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影响。因此,加强对汉语国际推广的理论研究,并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可以依托各级各类学校对汉语国际传播展开理论研究,并付诸实践。例如,开展跨文化交际研究,研究对象国的经济状况、宗教信仰、教育水平等综合因素并形成论文或者调查报告等作为理论参考,在汉语国际传播实践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取不同的策略,因地制宜,深度融合;开展汉语国际传播教学技术研究,加强“互联网+”多媒体教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探索引入微课、慕课及翻转课堂的最新教学手段方法,根据对象国的语言和文化开展双语教学研究,力求在教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实现突破,实现汉语国际传播效率最大化。要加强对汉语本身性质特点的研究,学习汉语首先要了解汉语,相对于其他语言来说,汉语学习难度较大,但是汉语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只有充分掌握汉语的性质特点,才能根据其规律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而顺利开展汉语教学和对外传播工作。
三、结语
汉语国际传播是一场持久战,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语国际传播迎来了历史最佳时机。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具备世界眼光,立足国家层面的高度,结合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全面推动汉语国际传播。依托“一带一路”合作平台,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力度,把汉语国际传播融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民生等要素,努力实现对象国经济发展需要汉语,政治活动包含汉语,文化交流使用汉语,实现汉语国际传播由被动变主动,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推进汉语国际传播。
[1]王振顶.汉语国际传播的政治经济意义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7(19):74-75.
[2]靳风.汉语传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现状、问题与对策[D].北京:外交学院,2016.
[3]王春辉.汉语国际传播为“一带一路”发挥正能量[N].社会科学报,2017-03-16(5).
[4]王建勤.“一带一路”与汉语传播:历史思考、现实机遇与战略规划[J].语言战略研究,2016(2):33-38.
[5]李欣.“一带一路”战略下汉语国际传播探索与思考[J].传播力研究,2017(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