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渊源

2018-01-14金玢兵

关键词:生产力矛盾发展

金玢兵

(浙江农林大学 暨阳学院,浙江 诸暨3118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判断,也是立足当代、展望未来的科学判断,表明中国进入到了一个新时代。这一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坚实的现实基础。

一、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与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各个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是社会最终决定力量,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主要标准,生产关系与社会形态的进步与否,是以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为标准。在阶级社会里,代表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的统治阶级,由于垄断社会资源并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经济上的剥削与政治上压迫,导致人民群众的普遍贫穷和劳动积极性的丧失,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为生产力开辟道路的阶级斗争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对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的表现形式。

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剥削阶级的经济基础在我国已经消失了,先进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但当时我国的生产力还相当落后,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的八大报告把当时我国的主要矛盾表述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仍然十分低下。1979年,中央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感觉到,虽然我们已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我们的制度不够完善,还存在着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优越性充分发挥的体制,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把改革作为主要动力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近四十年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许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发展不充分表现为:社会发展动力不充分,整体合力不足,社会负能量还有一定影响;人均收入和人均GDP不够;社会创新能力不足,鼓励社会各方面创新的机制体制没有形成,求稳、求全成为社会的主导;发展质量和效率较低,还停留在靠资源、能源消耗的阶段,环境破坏严重,产业转型升级效果不明显;发展的成果没有为社会所共享,社会向心力不足;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没有完全同步等。

发展不平衡表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一枝独秀,其他方面相对滞后;国家、社会、个人发展不平衡,个人权利意识增强,国家权力强化,而作为国家权力与公民个人权利的调节器的社会力量相对较弱,大社会小政府的局面并没有形成;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是西部、中部、北部发展相对较慢,优惠政策不明显,并且落实不到位;物质文明发展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思想道德和人的精神信仰严重缺失,精神危机成为当代中国的最大危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不平衡,社会整合与控制增强,但社会活力不足,主要是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体实施没有提上日程;社会各阶层发展不平衡,社会阶层分化与固化同时存在,少数人占据大多数的财富,造成社会的较为严重的贫富不均;代际发展不平衡,由于公共政策连续性不够,阶段性政策居多,造成代际不公平,代际冲突和心理失衡等。

这种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但带来许多社会问题,而且还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发展不充分表明我国发展方式还是粗放型,没有进入集约型发展阶段,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质量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分配不公带来的收入差距过大和贫富悬殊,导致高收入者消费需求增长不大,低收入者有心却无力增加消费,消费需求难以发挥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应有作用;中下层群体社会经济地位认同感普遍下降,不满情绪滋长,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影响社会风气,造成人们价值观的扭曲;分配不公导致激励机制扭曲,使得改革动力下降,社会创新激情不足。这种发展不平衡不但成为社会矛盾的主要“孵化器”,而且也阻碍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这种发展不充分和不平衡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根据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解决这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不充分和不平衡成为新时期的主要矛盾,这是社会基本矛盾的本质要求,也是对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实情作准确判断的必然选择。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与我国变化了的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社会主义是与资本主义相对的一种社会形态,它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一种人与人之间建立在劳动平等基础上的生产关系,体现出来的社会形态是共同劳动,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这一科学概括具有的显著特征是:其一,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其二,指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其三,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是一个发展过程,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马克思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把社会主义社会理解为建立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高度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继承资本主义发展成果,又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弊端,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扬弃。在马克思看来,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已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完成了。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讲到:“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但资本主义社会有它不可克服的弊端,这就是生产资料和财富的两极分化。“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2]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内不可克服,只有以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才能消灭这一现象。

我国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面临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双重任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近四十年来,我国在发展生产力方面取得巨大的进展,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全面小康。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贫富差距依然较大,我国基尼系数居高不下,距实现“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还比较远。在“做大蛋糕”的前提下,人们更关注如何“分蛋糕”的问题了。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2015年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3]同年,习近平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强调:“ 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4]

当公平问题成为人民普遍关心的中心问题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就相应发生变化了。人民除了关注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更关注“美好生活的需要”。“美好生活”表现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人民群众的需求侧发生变化了,这一变化要求供给侧也能跟上。但目前我国在供给侧很大程度上还满足不了人民变化了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因此“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三、唯物辩证法矛盾学说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结合的产物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社会发展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都有矛盾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跨世纪发展的第二个百年,它的跨度是建国以来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一百年时间。建国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生产力水平很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很突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不能很好的得到满足。因此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根本改变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但经历了近四十年改革与发展,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也是新时代的开端。新时代矛盾有新的变化,主要是人民的需求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由“物质文化”需求上升到“美好生活”的需求。应对这种新的变化,我国的主要矛盾相应也要发生变化,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在生产力方面做到发展更充分、更平衡。

矛盾的特殊性还表现为矛盾的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即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由于矛盾具有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因此矛盾有主次之分,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党的十九大的科学论断已经表明,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我们必须把主要矛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虽然主要矛盾变了,但“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党的基本路线没有变”。从十九大报告的表述中可能看出,历经百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为两个时期:前七十年是通过改革来追求效益,实现人们生活的全面小康;后三十年是通过改革追求公平,实现现代化,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国现代化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整体的目标,是“五位一体”的目标,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因此,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的矛盾变化,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习近平在十九大的报告中,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深刻揭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发展,使我们对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进入新境界,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

猜你喜欢

生产力矛盾发展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