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师德建设的协同

2018-01-14徐士元李前程

关键词:师德立德协同

徐士元 李前程

(1.浙江海洋大学,浙江 舟山 316022;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高校教师要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思想引导的责任,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拓展。高校、教师在涉及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时,都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师德既影响教师教育教学的投入,更决定立德树人的方向。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师德建设密切关联,相互促进,二者协同不可或缺且相得益彰。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师德建设的协同相得益彰

(一)高校工作中二者使命一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意识形态工作能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对于塑造国家形象、提升综合国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的政治安全。高尚的师德是大学的灵魂和生命线,关系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门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场所,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众多,历来是国内外社会思潮聚集和交汇地,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尤为复杂激烈的前沿阵地,更是争夺下一代思想主导权的主战场,是意识形态工作效果的“显示终端”和“晴雨表”。对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师德建设都是战略性、全局性的固本工程、铸魂工程,都肩负着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服务”思想,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师德建设提出了根本要求。

(二)立德树人中二者任务关联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着力强化思想引领。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既是阵地战也是持久战,要把握领导权、主动权、引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树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3]教师在社会发展中承担着育人工作,影响更广泛、更深远,师德建设要求教师在道德和品行方面要有更高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不仅是先进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道德规范的传播者和塑造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4]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要求为高校师德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我们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意识形态工作和师德建设都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师德建设是组织和推动教师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道德习惯的养成、强化和实践,使教师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教师的师德实践,对学生不仅仅是专业的教育,更是政治上正确性的传递、观念上一致性的形成、行为上示范性的发挥、思想上阶级性的带动。因此,所有教师都要承担思政的职责,所有课程都要担负思政的职能。

(三)运行过程中二者有赖协同

近年来,随着西方意识形态的文化渗透和各种社会思潮影响的不断加码,发展主题与现代化目标淡化了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多元价值取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直面冲击,网络负面舆情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这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师德建设面临的共同挑战。高校应该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既需通过意识形态工作主动迎战,占领师生思想主阵地,也需通过师德建设,提升教师并通过教师立德树人过程,提升学生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意识和组织纪律,加强政治历练,积累政治经验,发挥政治作用。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维度,师德建设要服从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大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师德建设有效协同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现实需要。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的主体和精髓,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对象,也是对青年学生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力军,其教育教学过程是对学生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不可替代的载体。意识形态工作离不开教师,更要依托于师德建设而更给力。二者的协同不可或缺、不可替代且能相得益彰。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师德建设的协同原则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师德建设协同开展,为达到自然而然、互相促进、持续发展、讲究实效的预期效果,需要遵循必要的原则。

(一)坚持中国特色与办学规律的结合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高校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高等教育和高校办学都有其自身规律,高校要遵循办学和教育教学规律,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办学经验,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办学实践并不矛盾,需各安其位,要努力探索使二者紧密结合、互相促进。

(二)坚持立德树人与教师提升的统一

习近平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3]高校教师是立德树人的引路者,要立学生之德,首先要强化师德建设,立教师之德。教师直接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是学生思想学业进步的导师,是意识形态工作中最重要的力量,加强教师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建设是根本。要强化教师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加教师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崇高的师德追求转化为教师的价值追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使广大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政治素质,尤其是意识形态工作水平的提升,对学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和立德树人工作皆很重要。因此,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与教师提升的统一。

(三)坚持统筹配合与各有侧重的兼顾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师德建设,在目标制定、队伍建设、过程安排、资源投入和效果评估等环节,坚持二者的统筹配合,在保证效果前提下,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尤其是精细化安排时间的投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师德建设具有统一性,都是为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在思想、政治和组织方面的领导,巩固高校师生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信念基础。[5]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高校教师站在第一线,师德建设好坏直接影响意识形态工作的效果,只有将这两项工作统筹配合才能更好地推进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同时,二者工作内容和范围有所不同,各有侧重,且各有其规律。意识形态工作重在把握方向、掌握领导权;师德除了政治性,还有教育规律、教学艺术和爱心的积淀和实践,关键是要常抓不懈,形成可操作师德考核评价体系,使师德建设落地、落实。

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师德建设的协同策略

(一)规划协同,明确目标。一要以意识形态建设目标为统领。我国现阶段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是进一步坚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必胜信念,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教师标准是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目标,“四有”好教师标准第一条就是要有理想信念,这也是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所指。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实践要求,也是高校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内在要求。高校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高校师德建设,进一步发挥好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师德建设中的指导作用,为高校师德建设保驾护航。三要以立德树人和教师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建设一定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致力于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精神境界,加强教师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履行好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

(二)安排协同,运行配合。一是通过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6]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要发挥好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核心作用、在政治理论学习中的引领作用、在高校舆论阵地中的主力军作用,这也正是师德建设的用武之地。党委坚强领导、教师主动领航、学生学习领会三位一体,对学生实施政治上领导、学业中教导、管理中引导、生活中开导。二是统筹成立领导和工作机构。高校要成立专门机构,健全领导体系,统筹规划,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师德建设管理部门的协同。高校可成立由党委领导负责、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意识形态工作和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相关工作的领导、部署和考核,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 党政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三是发挥好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在教育活动开展中要将常规的政治学习活动和经常性的谈心谈话结合起来。进一步落实好年轻教师的导师制,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他们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经验丰富,在意识形态工作和师德建设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青年教师会成长得更快。高校党委要营造氛围,做好引领,让教师在深化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中实践师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投入协同,统筹资源。一要充分利用载体,资源共享。在载体建设中既要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载体,如各种报告会、学习研讨会、交流座谈会,论坛、纸质媒体,也要充分利用好网络等新媒体,构建实时化的信息传播平台,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开展卓有成效的理论教育活动。同时,在资金上要加大投入,统筹安排,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持续、有序推进。二要理论教育和师德宣传协调并进。在师德宣传中要宣传普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等教育法》等法规文件中有关师德的要求,强化教师的学法、用法、懂法意识;也要在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期间,通过校报、电视及微信、直播、微电影等新媒体形式,宣传校内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努力营造尊师重教、崇尚师德的良好氛围。[7]三要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拓展。在教学质量监控上,意识形态工作和教师的个人师德应该作为重要的方面列入学生评教系统。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既要讲好专业知识,也要对学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课程思政。

(四)人员协同,队伍共享。一是强化党委的领导。高校党委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主业来抓,要进一步压实党委班子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主体责任,要明确高校、学院党委(总支)书记是学校、学院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对于师德建设来说,高校各级党组织也要加强领导工作,要做到年初有计划、过程有监督、年底有总结,常态化的组织开好展师德建设的必要活动。高校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讲政治的教育家、懂教育的政治家,在师德建设中起带头作用,要认真分析研究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并予以妥善解决。二是推行院系干部交叉任职。通过交叉任职,实现党委工作和行政工作有效融合,确保党组织在意识形态工作、师德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等工作的引领作用。三是打造高素质工作队伍。高素质队伍在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和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推进器的作用。高校要做好顶层设计,推进学校党建工作队伍、宣传工作队伍、师资建设工作队伍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有效协同,实现意识形态工作和师德建设的有效衔接、协同发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师德建设要利用高校优势,善于借鉴和学习社会科学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不断创新沟通交流的平台,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五)评估协同,成效互动。一是重视落实和评估。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和师德建设,将这两项工作纳入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评估。高校党委也要不断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意识,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检查评比,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和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学校主管部门和干部,要努力做好三项工作:一要愿抓,在思想认识上到位;二要敢抓,在问题面前敢于碰硬;三要会抓,在方法上讲究艺术性。二是严管与厚爱结合。对于教师,要强化监督,有效防止意识形态方面和师德的失范行为;对于出现问题的教师要严格惩处,发挥制度规范约束作用;对意识形态工作和师德表现突出的教师要注重激励,给予宣传和表扬,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在岗位评聘、评奖评优过程中,对意识形态工作和师德建设中表现突出者予以优先考虑。三是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高校师德建设中既要大力宣传如黄大年、孟二冬等当代教师中的模范,也要选树身边的榜样,用身边的人和事增强说服力和感召力。坚持以成效检验工作,保证意识形态工作和师德建设见实效、不空传、保方向、育人才。

猜你喜欢

师德立德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