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阶段农民增收的问题及对策
2018-01-14裴换平
裴换平
(山西平陆农村经济管理局,山西平陆 044300)
农民增收是建设美丽乡村战略,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关乎农村社会的全面稳定、提高农民幸福感的重要手段,同时更是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自“十三五”以来,我县紧紧围绕“一二三四五”总体发展思路,突出产业化兴农战略,落实各项促进农民增收政策措施,抓好农业转型升级、农村机制体制创新,为农民收入倍增打下了坚实基础。
1 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
1.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防灾抗灾能力差
随着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健全和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得尤为重要。从全县大多数乡村来看,过去集体力量兴办的大型水库、引黄灌溉工程,大部分处于瘫痪状态,失去了应有功能。过去的“保水、保土、保墒”,也变成了如今的“三跑田”,这些因素都大大降低了自身防灾抗灾的能力。另外,农业的发展多取决于自然气候的发展变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农产品的产量造成极大影响,农民增收问题也就愈发严重。
1.2 农业投入不足
农业投入不足是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原因有四:一是农业效益低,基本限于自给自足和简单再生产,无发展前景;二是受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影响,加之经营能力有限,对农业的投资弱化,而对于高产高效的产业投入瞻前顾后,力不从心;三是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虽然各级财政部门对支农资金力度逐年加大,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求,杯水车薪,无力改变;第四各类银行贷款条件苛刻,手续繁琐,资金匮乏制约农业发展。
1.3 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
由于受自然生态条件的限制和各种农作物生产周期的迥然不同,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的投入与产出越来越不成正比。农产品生产投入的越多,不一定都能卖出好的价钱,卖不出好价钱,农民收入就会大打折扣。加之一家一户的小生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低,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一部分农产品出现相对过剩,就出现了卖难问题,价格不佳,农业生产效益低,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极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许多农民感到务农种田不仅身体辛苦,还无钱可赚,甚至还要亏本。因而在一些地方,农田的弃耕撂荒现象非常严重。
1.4 一二线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进城务工的非农业收入占了很大比重。然而,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许多企业正处于体制创新、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加之经营困难等因素,使得其发展速度明显放慢,导致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不断下降,从而致使非农产业的收入下降。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产品效益低下、农民收入难以维持生计的同时,只能涌入不需要太多劳动技能和知识的城市服务业务工谋生。近年来,加之城市房地产业萎缩,拉动就业渠道减少,就业渠道越来越窄,许多城市为保障本地居民的就业与生活,不得不大量辞退异地农民工,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限制异地工作人员的行业和职业范围,大量的无业可就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了返乡、返村重新面临就业问题,原本进城务工还能创收的路径也被堵死,使农民增收难上加难。
1.5 不合理的农产品供求结构
农产品结构调整滞后,不能满足市场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突出表现就是当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时,农产品生产受生产周期至少需要1~2年才能变化的限制,又不能及时调整到位,加之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对农产品生产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农产品生产调整相对滞后,不适应人们生活习惯改变的需求。再加上季节结构不合理,反季节产品不能大量生产等,在当前农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新形势下,必然造成大量农产品因无市场而无法充分发挥其价值,致使农民增产不增收。
1.6 土地经营规模小和土地流转难,制约农民收入增长
由于我县身处山地、丘陵地带的原因,农业生产多年来始终呈现出小规模与小生产经营的现象,无法跟随国家政策实现农业大规模、连片化、集中化的现代化生产经营。同时小规模与小生产经营伴随着低技术和低劳动生产率,这也就致使农民收入无法实现增长。也因为农民流转土地存在三方面困难:其一是土地规模小,流转起来很困难;其二现阶段农村人多地少,农民依赖土地的保障功能大大强于生产功能。第三农村土地市场尚不完善,这些因素制约土地规模化进程。
2 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强农惠农政策
历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增强农业生产防灾抗灾能力,使农村的水、电、路、通信等生产、生活基本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实施“一事一议”以奖代补和推进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政策,农民从公共设施向“三农”延伸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大收益。仅2016年我县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就获得了1 004万元的投入,极大地促进了全县农民生活、生产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实施第二轮农村土地延包政策,广大农民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使更多的农民有了更充裕的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等机会,同时,农民还从闲置的土地中获得了部分财产收益,大大增加了提高农民收入的渠道,为促进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条件。
2.2 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增加农业产业投入
利用网络、微信等多媒体,广泛推介本地资源和产品。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农业向农副产品加工业、传统特色产业方向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增加资金来源渠道,保证农业生产资料等其他产前投入的足额资金供给。二是发展旅游农业,这是当今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是农业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农民增收的又一途径,依托本县山地资源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抓住机遇,发展旅游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像恒温窑洞、观光旅游、入园采摘、农家饭庄等多种形式的农家乐,带动一方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2.3 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分散式的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在与大市场接轨的过程中,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解决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载体和必由之路。为此,各级、各部门都应重视和切实加强新兴农民的培训力度,有计划地把提高农民素质教育、农民实用技术推广与应用、农民方向性转移就业作为主攻方向,并且有针对性地搞好示范引领,真正达到树立一点、引领一大片的效果。在整合农业生产要素方面,我们应鼓励和引导农民以各类承包经营权、资金、资产等各种生产要素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截至2017年底,全县在工商部门注册养殖、加工、种植、农机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634个、注册资金30 782万元,为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鼓励和支持农业合作社参加各种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提高农民产业化思维,扩大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引导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电子商务建设,跟随时代的变化,与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对接,推动线上线下同时发展;大力倡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尊重农民自愿,积极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服务。
2.4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体系
从事纯农业生产,人均劳动力必须拥有20亩左右的土地,才能保证务农收入与在外从事非农生产的收入大体相当。所以必须通过土地流转才能确保农业生产者能够集中精力专职于农业生产。因此,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无论是针对农业生产户还是对非农农户而言,都是非常需要的。
2.5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样性转移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振兴崛起”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使区域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更多的农民增加收入。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加快特色农产品、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开发生产,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及其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规模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有效规避农业生产中的自然风险和分散经营所带来的市场风险,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其次,大力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样性转移。促进农民就业可以多方向,多种工资,着眼于发展二、三产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最后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推进新农村建设速度,为农民向城市转移提供便利。
2.6 提高农民技能水平,增加农民非农业收入
农民知识水平和素质的高低与农民收入呈正比。要想提高农民相关技能水平,首先应当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监管,确保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保障基础教育面向农村全部适龄青少年,确保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全面落实。其次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职业技术教育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另外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高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效果和水平,提升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村村建立农村图书室,方便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种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