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应牵住“因果”的牛鼻
2018-01-13陈继瑛
陈继瑛
摘 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抓住“科学”的因果关系本质,以“因果”凸显科学研究的本质,以“因果”联结学习与生活,以“因果”贯通学科教学和学科教育,并结合“知、情、意、行”的德育规律,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因果意识,并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因果思维和行为习惯。
关键词:科学教学 学科教育 因果 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1-0191-02
科学的本质,是探寻客观世界及其发生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引导学生寻找因果关系,是科学素养之根本,探究激发之根源;因果关系思维和因果探寻能力,是一个人科学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责任,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养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品性,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更是学科教育的题中之义。笔者在多年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抓住“因果”这一学科的“牛鼻”,以“因果”凸显科学研究的本质,以“因果”联结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以“因果”贯通学科教学和学科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教育效果。
1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因果意识
认知,是科学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学生形成良好思维的发端。种下科学的“因果”认知,形成科学的“因果”概念,是科学教学中牵住“因果”牛鼻的起始式。笔者确立了三大原则,以引导树立科学因果意识,帮助学生建立科学因果概念。
1.1 “及时切入”原则
利用“先入为主”的心理特点,对形成概念是有必要的。每接新班,笔者都会根据教学进程,在第一节“始学教育”介绍学科性质时,或以学生的生活体验演讲好科学的“因果”关系,或以既有学科知识,揭示科学的“因果”本质,突出科学的“因果”思想。利用典型例子,强化对概念的认识,则更是必需的。所以,要特别重视进行科学“因果”教育的第一实验契机,将“因果”认知和因果思维生成作为备课和讲课的重点。
1.2 “因果运用”原则
运用科学探究方式,不仅是科学教学的基本方式,也是科学教学的价值所在。比如,“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进行设计——实施验证——得出结论”和“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等科学探究方式,几乎贯穿整个小学科学阶段。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不仅就内容本身,抓住“因果”这一“牛鼻”,还总是以“因果”来诠释这些方式的运用:环环紧扣,扣的其实是“因果”,正因为有这样科学的“因果”关系,才使得这些方式成为了科学的探究方式。科学学科,学生要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在各种学习方式中,适时引发学生的“因果”思维,是科学教学牵住“因果”牛鼻的必由之路。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还能有效地建立起科学的因果认知。
1.3 “体验强化”原则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式的直观与体验,是树立科学因果意识最深刻有效的途径。重视与生活、生物相关的课内外实验中的“因果”教育资源,是我牵住“因果”牛鼻的主要策略。比如三年级教材“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中“凤仙花”的种植与观察,既可能是学生第一次自己亲手种植植物,也是一个较长观察的过程,从种下“种子”这个“因”,到“我们先看到了根、种子变成了幼苗、茎越长越高、开花、结果。学生收获了”这一个个“因果”环节,学生持续的兴趣和亲身的体验,加之观察日记的加强,对科学中的“因果”形成深刻印象。而到了进行“发绿豆芽”实践体验时,中间的种种因果体验更是顺理成章地得到了强化。
2 引导学生开阔科学因果视野
拓展科学的“因果”认知,开阔学生科学因果视野,是牵住科学“因果”牛鼻的关键环节,若是没有过渡好这一环节,学生的因果认知会显得狭隘,“牵住牛鼻”的意义将大打折扣。我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拓展学生的科学因果视野。
一是从学科本身角度。掌握种种科学因果关系,是科学教学本身目标所在,也是深化科学因果关系认知所在。在课程实施中,或通过讲解,或利用课程探究实验,寻求和梳理因果關系,让学生清晰认识科学中的一因一果、多因一果和一因多果等的关系,以及“伪因果”和因果关系成立需要有前提条件等科学因果知识。
二是从学生生活体验的角度。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或者生活体验中感受科学和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并能用科学的思维分析和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这不仅是提高学科教学效果所需要,更是落实学科教育的必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和突出因果关系,拓展学生对因果关系的认识,开阔学生因果关系的视野,让学科教学和学科教育在生活中得到联结和贯通。如从最初的“雨与伞”之类趣味性因果关系分析,到后来“电饭煲”中的因果关系分析,让学生对科学因果其实是“无处不在”有直观的体验和认知。而让学生讨论生活习惯与身体生长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既拓展了学生的因果视野,又自然而然地将生活习惯与科学相联系,不仅通过“因果”进一步贯通学科与生活的联结,还能对改变学生不良生活习惯起到积极作用。
三是从学生学习品性角度。从生活方式与身体健康因果关系的讨论,引出学习行为与学习成绩间因果关系的讨论,是促进学生自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招,也是进一步拓展学生因果视野的积极之举。在这个方面老师可牵、应牵“因果”牛鼻之处也是很多的。比如每个班总会有那么几个经常被老师表扬的小组和同学。在表扬他们的同时,就可以适时引导其他学生:为什么他们会经常得到表扬?他们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这样其他学生就会明白是种下了什么“因”,才得到优秀“果”的,对促进学生形成乐意合作、互帮互助、守纪律、主动整理好实验桌等品性有良好的效果。每每开学初的始业教育,我都会跟学生讲明我们这学期学习科学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以及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应该有的学习态度,应该去养成的学习习惯,并明确科学学科学习的考评制度。激发学生,只要种下认真努力、专心听讲、积极动手动脑、积极带材料、积极完成课后拓展性活动这些“因”,那么期末时,肯定能得到好的“果”。endprint
这些方式之所以称之为“角度”,是因为在实际的教学教育中,通常是“适时契入”“因势利导”的,是交融在一起的。以“因果”联结学习与生活,以“因果”贯通学科教学和学科教育,是科学教学的不二法门。
3 提升学生科学因果思维境界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因果意识和因果视野基础上,运用因果关系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理想教育,乃至价值观教育,会显得如理如法,变得自然和有效果。而这样的教育,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课堂的效果,学科教学和学科教育相得益彰。
比如,在学生间关系建处上。从心理学而言,人的成长可以归纳为“建立关系”和“处理关系”——建立和处理人生中与各种人事物的关系。如果我们细想一下,其实其中核心的就是处理好因果关系。小学阶段是“建立关系”的关键期,作为老师,有帮助学生建立好各种关系的责任,特别是同学关系。以往跟学生讲同学之间应该友好相处,应该互相帮助,道理讲很多,总有一种泛泛而谈的感觉。而基于因果思维,从因果关系出发,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出发,讲“要受人尊重,自己先要尊重人”,“爱出者,爱返”,“舍得舍得,有舍才能得”等,就显得很有着落感。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志趣,激发学生善良的天性,这样的思维基础和教育方式,都有一种“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效果感。
可以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因果”故事,诸如“我们古时候传下来的一本很有名的书《易经》,开篇中为什么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什么叫“智者畏因,众生畏果”等等,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学生的个别教育,也特别有效果。曾经有一学生,不但淘气,还缺少教养,老师的话油盐不进,曾经因为有老师批評得重了点,竟差点要从走廊上跳下去,其他诸如影响课堂、欺侮同学等等,不知道会惹出什么祸水,让老师们感到十分头痛。这样一个学生,校长有一次却跟我说,他好像只听你一人,你跟他讲,他听得进去,不知道你用了什么方法。我一想,倒也是,就自己寻找原因。我觉得根本的就是我跟学生讲“科学因果”,讲“生活因果”。记得有一次他又迟到被我碰到,我问什么原因,他说因为爸爸妈妈吵架了。我马上问,是不是因为你?他承认。我就耐心的跟他讲家庭关系中的因果,讲子女的不良行为会影响父母亲的关系,讲子女的不孝行为会造成家庭不安的因果,他听得频频点头。后来我更加注重对他的引导,这个学生在对待同学、对待老师的态度上都有很大转变。
抓住“因果”这一科学学科的“牛鼻”,课程教学就不会受学生的家庭背景、个体差异的影响,保证了科学课程成为“人人都能学的科学”。抓住“因果”这一科学学科的“牛鼻”,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中,就能很好的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贯穿起来,保障了科学课程成为“‘四位一体的科学”。况且设置科学课程的终极目的,在于科学与人文的充分融合,而抓住“因果”这一科学学科的“牛鼻”,就能很好的贯通科学与人文、学习与生活,就能很好的实现科学课程的生活性和开放性。
参考文献:
[1] 蒋红燕.构建基于学生立场的小学科学课堂[J].基础教育研究,2017(2).
[2] 顾雨春.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一些思考[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3).
[3] 朱秀秀.小学科学实验课堂的有效教学方式[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