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提问要善于找准切入点

2018-01-13蔡月霞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凡卡罗伯特角度

蔡月霞

摘 要:课堂教学中可以设问的地方很多,需要精心选择问点。从阅读分析的角度提出问题,可以在点睛处、矛盾点、留白处、兴趣点和动情点等方面进行提问,帮助学生提炼文章主题。也可以从写作的角度提出问题,在词语、句子、标点、景物描写、谋篇布局和文体等方面进行提问,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关键词:课堂 提问 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1-0137-01

日本著名教育家斋滕喜博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对教师而言,“善教者则为善问者”,“知道了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教学”。每一篇课文,都需要我们精心选择问点。抓住了这些切入点,就找到了提问的“拐棍”,方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妙。

1 问在点睛处

击鼓要击在鼓点上,好问题要问在文章的点睛处。

课题中的“题眼”、诗歌中的“诗眼”、文章中的“文眼”,它们对全篇课文往往“牵一发动全文”,往往是文本中的点睛之笔。抓住了“眼”,也就抓住了题目和文章的核心。如教学《大禹治水》一文,就可以抓住题眼“治”字设问:大禹为什么治水?大禹怎样治水?大禹治水的结果如何?由于一下子抓住题眼发问,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自然水到渠成地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起着提示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从课题入手设问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问“‘先生一般用来称呼什么人?”“为什么自己的伯父还要称为‘先生”。《“扫一室”与“扫天下”》,问:“‘扫一室是什么意思?”“‘扫天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引号?”“‘扫一室与‘扫天下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提纲挈领,教与学就能沿着这条主线展开。

教师还要善于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集中反映中心思想的词句段落进行质疑。抓住“鼓点”提问,就能以点带面,突破全文。例如:《钓鱼的启示》可抓住“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中“鱼”和“诱惑”这两个重点词设问:文中的什么“诱惑”指?有怎样的诱惑力?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对待的?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既弄清了“鱼”与“诱惑”的关系,又理解了文章内容,深刻领会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问在矛盾点

课文中,有许多语句的含义是很深的,常常隐有作者的写作意图,表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也有些句子,文字表面意思浅显,然而细细品味,则意味深长;还有些语言耐人寻味,看似难懂,但联系含文则有“一石二鸟”的作用,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矛盾点”,抓住这些地方提问,,必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如《普罗米修斯》第四自然段“火神很敬佩普罗米修斯,悄悄对他说:‘只要你向宙斯承认错误,归还火种,我一定请求他饶恕你。”这是文章的矛盾点:“火神为什么敬佩普罗米修斯?”“既然敬佩他,为什么还要劝他屈服?”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的学习,在解决问题时也就走近英雄,品味到英雄的伟大之处。

3 问在留白处

有些文章,作者会有意留下、不作细微的叙述,召唤读者想象未定的意蕴空间。这些留白处能够激活读者的思维,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在文章的留白处巧妙地引设话题,引导学生对作品留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有利于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引发他们对问题作更深入的思考。如,《凡卡》课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问“凡卡的生活如此悲惨,睡熟时却做了甜蜜的梦,契诃夫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结尾?”“但梦总是要醒的,想象一下,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又如,教《西门豹治邺》》一文时,“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那些官绅都提心吊胆,连气也不敢出”。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西门豹在漳河边站了很久,没说话,也没做什么,那些官绅怎么就吓成那样?“老百姓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从此,谁也不再提给河伯娶媳妇了,漳河也没有发过大水。”可以让学生想象百姓明白了什么,会说什么。

这样的想象和补白切入学生的内心并与之共鸣,让学生走进文章的“心灵”,获得真真切切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是独特的、个性化的,是教师的解读话语所无法替代的。

4 问在动情点

文章中学生的动情点往往也是最能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地方,这时提出的问题及解答的过程学生印象深刻。如,《黑孩子罗伯特》中写道:罗伯特点了点头就赶紧转身跑出了教室。一出教室,他的泪水就大颗大颗地涌了出来。他怕老师再多问两句自己就会改变主意。他是多么喜欢那架战斗机呀!可是他也很怕丽莎因为没钱治病而死去。想到战斗机,想到丽莎,他一路伤心地哭着回了家。可以在此处问:“罗伯特捐了钱为什么哭啊?”引导学生走进罗伯特矛盾的内心世界,感受那颗纯洁善良宽容的心。

5 问在写法处

“教材都是例子”,因此教学中,我们不能只从阅读分析的角度提问,也要充分利用“例子”从写作表达的角度提问。我们要研究“例子”在写作上有何特点,从写作的角度去提问或引导学生发问,引导学生在懂得课文写了什么的基础上,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我们可以学习借鉴文章在表达上的哪些特点?

句子,如《灯光》一课中,“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

标点,如《鸟的天堂》一文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后一个不加引号?”

景物描写,如《黑孩子罗伯特》文中三次写到了“红红的玫瑰花”,每一次出现都令人回味无穷。教学时,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三处“玫瑰花”的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它们有什么不同含义。学生通过读书、交流、对话,逐渐体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在写法上匠心独运,前后照应。每一次与玫瑰花有關的描写同时也都推动着新的故事情节发展,也让孩子们读懂了善良宽容的罗伯特,也读懂了他的梦想。

谋篇布局,如,在教学《城市的标识》时设问,“为什么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城市的雷同?”《在学校的最后一天》,“写场面的文章一般采用点面结合法,作者却是把他的学生一一罗列在读者面前,为什么?”将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他们领悟作者在写法上文章的独出心裁。

文体,如《床头上的标签》《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可以同时教,让学生阅读、交流,发现这两篇课文都是人物传记,也了解了人物传记的一般写法。如《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都是送别诗,笔者设计送别诗主题教学,“这两首诗相同点是什么?区别又在哪?”让学生带着问题品味景语、感悟诗情,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揣摩,让学生对古诗的情感体验更为厚实,让学生走近送别诗,感受送别文化。

教师经常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提问,学生也会学习从写作的角度去质疑问难,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大有好处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凡卡罗伯特角度
神奇的角度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我离罗伯特·德尼罗很近,等了他十天!”
立足文本,引导学生续写
Autumn Fiers 秋火
我并不完美
集中扫描动词,想象透视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