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班级管理之德育氛围的有效建设
2018-01-13邝勇
邝勇
摘 要: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只有做好德育与引导工作,才能确保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心灵,可以促进学生实现健康的成长与发展。基于此,作者针对小学班级管理中德育氛围的有效建设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德育氛围;有效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05-16
一、前言
对于德育来说,就要坚持从小学阶段就进行。从道德修养的形成过程上来说,道德判断以及道德行为等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起步的阶段,所以教师要做好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与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由于小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教师要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促进小学生的各方面发展。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德育的现状
1.德育形式化
在一些教师的观点中,小学德育是可有可无的,没有认识到进行小学德育的重要性。在这些教师的教学思想中,教师首要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漫画、歌谣等就成了娱乐游戏的一种,教师也不会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讲解。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领导层也开始对学校进行观察。这样学校方面开始集中开展德育,在领导满意后德育又被放弃。这种形式化的教育,不仅打击了学生对德育学习的兴趣,甚至还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1]。
2.模式上过于单一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小学教育也开始进行改革,并认识到了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的重要性。作为最基础的小学课堂来说,多门课程开始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并希望以此来实现与新课改的对接。但是作为德育的源头,德育课堂中却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也就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述,最终也就难以满足学习需求。在过去,死记硬背是许多学者推崇的真理,也塑造了许多的“才子”,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记住已经不再是单一的目标,只有实现有效运用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2]。
3.学生自制力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对于小学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受到年龄等因素的影响,自身自制力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对各种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样也就增加了德育教育的难度。但是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心理与性格等方面也正处于形成的阶段,所以在这个充满诱惑的社会中,很容易失去立场,难以长期坚持自己的信念。在这种现象的影响下,教师虽然进行了德育,但是也难以取得成效。在小学阶段中进行德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正确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3]。
三、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建设德育氛围的措施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创建出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出良好的德育氛围。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就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关心与理解。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往往以权威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不敢与教师进行交流。在这种状态的影响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逐渐变远,在课堂中学生也很容易出现无精打采的现象。
在长期的发展中,教师一直占据了主体的地位,片面地认为学生只能无条件听从自己的安排。这样使得课堂教学只能根据教师的主观意愿出发,最终也就难以从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在新型师生关系下,教师不论是在课堂中还是在德育教学中都要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如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讨论与辩论等方法来实现思想上的碰撞。教师自身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的思维实现快速发展,同时还要与学生一起找出思维中的合理因素,避免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挖苦与打击学生,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认识到道德教育并不是强制灌输,而是要学生自己内化于心。
2.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德育期待
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不断交流的过程。所以教师的期待效应要从师生之间真挚情感上体现出来。也可以说教师的期待已经成为教育中的潜在力量之一。心理学也充分证明了这种期待是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与意义。所以想要突出德育的效果,教师就要正确运用这种期待,从而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建立浓厚的德育氛围。首先,教师可以从班级出发,向学生讲述对班集体的期待,以此来帮助学生形成团结的整体。其次,教师要坚持以身作则,将自己当成班级中的一员,以此来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班会,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以此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唤起学生对班集体的爱。最后,教师也可以从比赛中来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期待与关怀,从而保证师生之间情感上的一致性[4]。
3.从信任出发,实现德育氛围的升华
教师只有让学生明确自身的期待,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从而产生上进心,提高学习的效果。可以说信任不仅是一种态度,同时也是一种道德关系。其主要是从诚实、正直以及可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高质量沟通的起点。师生之间产生信任,学生才能产生勇气,从而不断地向前发展。在信任中学生可以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这样也就提高了德育的效果。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与依赖性较强,所以教师要及时与学生进行对话,以此来拉近学生与自己之间的距离,来帮助学生学习与发展。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要设身处地地与学生进行交谈,满足学生的需求,以此来帮助学生学习和转变思想,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学生只有真正地信赖教师,才会主动学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从实质出发,避免表现化
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小学德育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好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工作,避免出现表面化与形式化的现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虽然得到了提高,但是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虽然有着一定的外部力量在规范,但是想要真正实现健康长远的发展,还是要从实际出发,借助道德的力量来约束,借助法律等来实现相互配合,以此来满足发展的要求。在小学德育中,就要从班级管理上出发,具体体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从细微之处来进行德育,以此来杜绝德育表面化的现象。学生只有真正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才能在日常的学习中主动遵循道德上的要求,明确行为准则[5]。endprint
5.采取丰富的教学形式
教师在创建德育氛围的过程中要认识到单一教学方式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做好改革与创新工作,坚持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有效的信息技术,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正确利用多媒体,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合作学习模式也开始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保证每一个小组中人员的数量,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适应小组学习节奏,从而实现个体与团体之间的合作共存。在小组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展示个性,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完善等来提高团体的整体性,帮助学生营造出独立的空间,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健康长远发展。从学习的角度上来说,教师还要避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充分地向学生进行讲解,鼓励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6]。
6.树立学习榜样
这一阶段的学生不仅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有较强模仿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从这一层面上出发,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教师自身要起到带头作用,对于一些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道德问题,要坚持做到以身作则,如爱护花草树木等。在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教师就要及时进行劝阻,同时也可以将其转变为教学案例在课堂中向学生讲解,以此来实现言传身教。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教师也可以让表现较好的学生在课堂中讲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事件,并制定出相应的奖励制度,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只有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模仿心理,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制力,从而满足发展的需求。
7.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教学中班主任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坚持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从而让学生具备坚强的意志,养成健康的心理,实现个性化的发展。如果学生在心理上发展不成熟,那么也就难以应对挫折,在遇到困难后很容易出现不良的心理倾向。所以在日常教学中,班主任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同时还要做好实践教学引导工作,让学生主动进入到实践活动中去。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能行”的主题活动,以此来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德意志,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的影响。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去,才能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实现长远的发展。
同时,教师要在班级管理中注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如教师可以利用班会的时间来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向学生宣传我国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在现阶段中学生的认知面还是比较广泛的,在思想上也比较活跃,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此来对学生产生正确的影响。在教育中班主任应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借助我国传统美德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养成优良的品质,实现长远的发展。如在升旗仪式中,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统一着装,保证自身仪容仪表的整洁,让学生在国歌中感受我国的强大,借助这种活动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倡导文明礼仪新风尚”的活动,以此来帮助学生改变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教师只有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才能让学生真正受到德育的感染,从而提高思想层次,实现更好的发展[7]。
8.做好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现阶段的学生大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了许多人的关爱,做任何事情都习惯以自己为中心。这种心理必然会成为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做好感恩教育工作,让学生具备一颗感恩的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正确面对周边的事物与变化,学会感谢别人。责任感,是学生在与人交往中所应当承担的一种义务与情感体验。所以也可以说培养学生责任感是实现其健康成长的动力。但是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现阶段许多学生因缺乏责任感,难以满足健康发展的需求。所以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让学生对自己负责,同时还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诚信待人,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9.主动关爱学生,做好德育实践教学工作
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处于心理与思想还不成熟的阶段,加之其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低,所以也就需要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关爱。可以说教师不仅要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同时也要从学生的心灵上入手,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以此来掌握好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可以主动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明确学生的状态与特点,在此基础上来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对于一些家庭情况相对较为特殊的学生来说,由于其心灵上相对较为脆弱,所以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心,保护好学生的心灵,避免让学生受到伤害。其次,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接受正确的德育观念,在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时,要保证语言上的合理性,分析好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借助委婉的方法来告知学生,从而实现德育教育渗透的目标,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德育氛围。其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避免单纯依靠口头讲述,而是要将德育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在一起,借助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爱心月月捐让”的活动,通过积少成多的方法,以此来让学生感受到帮助他人的乐趣。此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德育主题教育班会,或是开闸开展爱心义卖等活动,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饰品等,为学生创建出浓郁的氛围,帮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可以说只有真正为学生创建出浓郁的德育氛围,才能让学生受到德育教育的影响,实现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以正确地影响学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启洪.小学班级管理之德育氛围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231.
[2]李 玲.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提高小学生德育教学有效性[J].现代職业教育,2016(36).
[3]吕丕春,孙 有.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探讨[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6(2):157.
[4]罗雪婷.道亦有道 德者居之——试论班主任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教育[J].考试(教研版),2012(2):119.
[5]李淑红.浅谈德育在班级管理中的渗透——一个故事引发的思考[J].吉林教育(综合版),2016(33):138.
[6]刘文权.狠抓班级管理 培养学生品德——浅谈德育在班级管理中的渗透[J].教师,2012(6):23.
[7]邱 岷,黄 杰.浅谈班主任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教育[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8):126-1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