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政治和谐的基本原则

2018-01-13韩淑杰

文教资料 2017年27期
关键词:基本原则

韩淑杰

摘 要: 政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内容之一。以习近平同志十九大报告精神为指导,充分发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政治和谐中的作用,就必须在此过程中坚持一些重要的基本原则,包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依法治国、制度创新等。只有这样才能为推动政治和谐发展、实现社会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和谐 基本原则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令世人瞩目,在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整体上是和谐推进的。但在社会转型期间及对各阶层各方面利益格局调整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基于现实需要,我们结合世界形势和国情的变化,通过发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牢牢把握党的十九大的基本要求,通过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探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政治和谐的基本原则,从而为推动政治和谐发展,实现社会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1.坚持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条原则是实行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实现政治和谐的根本保证。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各阶层人民的参与合作,和谐社会需要有强大的社会资源体系支撑,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就是一個强大的政治资源体系,民主党派代表不同阶层的力量,不仅在活动领域上具有广泛性,在政党构成上也具有广泛性,这就更加有利于广泛集中民智准确体现民意,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构建和而不同、资源兼容的政治体系,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2]。坚持党的领导,首先必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强调“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因为政治建设是政党建设的内在要求。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能保证党的政治方向正确、政治原则坚定不移、政治路线稳定,才有助于整合全党意志、凝聚起全党力量,为实现党的纲领和目标而坚持共同奋斗,实现政治和谐状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抓紧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以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还必须通过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自觉抵御西方多党制、两党制和议会制的影响,以协商合作代替竞争冲突,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代替牵扯倾轧,以此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我们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在坚持中改善党的领导,在改善中坚持党的领导。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主权在民(或人民民主),是近代以来政治领域中所阐扬和倡导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原则或理念,也可以说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石。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集中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原则,即人民主权原则。人民当家做主原则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政治文明产生以来由少数人对多数人进行统治的政治形式,实现了社会的政治和谐,为最终实现人类解放奠定了政治制度的基础。中国的改革之所以成功,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在于很好地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其中,最关键的仍然是中国共产党,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实际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实现政治和谐,必须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还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3.坚持依法治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法治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方式,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重要基础。在我国,要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正、民心稳定、长治久安,根本上要靠法治,要靠全面推进和落实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对于政治和谐有着重大的意义。依法治国能够为社会安定提供法律保障。依法治国为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和矛盾创造有利条件。依法治国为人们之间的诚信友爱创造良好环境。和谐社会要求社会成员之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法治社会可以创造诚信友爱所需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宽容、谦让和互助友爱地相处。实现政治和谐,首先,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从党的执政人才队伍建设入手,加强领导干部依法执政和管理社会的基本功,即“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尤其要把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转变为法治思维方式,领导干部本人要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典范,并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其次必须不断完善法制。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到2020年实现“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标;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更新法官、检察官的司法理念,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切实维护司法公信力和权威。总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特别是坚持依法行政,是实现政治和谐的基本保证;同步实行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道德风尚,形成依法维护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现代公民意识。

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制度建设既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促进政治和谐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倡导通过创新推动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建设创新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全方位的,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创新是多层面的,涉及思想、观念、理论的创新。但是无论哪方面的创新都离不开制度创新,政治和谐更是如此。邓小平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在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制度改革、创新与建设。他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3]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作出充满中国智慧的贡献!”[1]加强制度建设是实现政治和谐的关键。制度建设,尤其是制度创新是政治和谐的核心。这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制度创新是促进政治和谐的关键因素。政治和谐中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往往是社会变迁、政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的矛盾和问题,用传统的办法,通过旧的规章制度很难解决,最终要依靠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解决,重要的是创建能够有效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具体制度、体制和机制,使各級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按照法定的程序和一定的制度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因此,我们要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比如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另一方面,必须切实按照制度规定行事,不断增强按制度办事的能力。当前,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坚持和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切实推进政治关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从而才能真正实现长期的政治和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1).

[2]曾艳,李德虎.中国政党制度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4):21-23.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猜你喜欢

基本原则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如何编写高中物理导学案
探究以现代法治精神推动行政诉讼法修改
浅议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
论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度及其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