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背景下地方高校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研究

2018-01-13傅绍磊郑兴华

文教资料 2017年27期
关键词:出版学编辑出版双创

傅绍磊+郑兴华

摘 要: 在“双创”背景下地方高校编辑出版人才培养需要从五个方面推进:真正树立编辑出版学“双创”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双创”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确立合理的“双创”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接受;加强校内外“双创”基地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

关键词: “双创” 地方高校 编辑出版学 人才培养

在“双创”背景下,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培养不应该是简单的点缀式的相关课程增加、补充,必须从理念到实践进行深刻变革,以符合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1]42。具体到编辑出版学专业,建立行之有效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不但能够实现学科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顺利转型,而且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2]33。

一、 真正树立编辑出版学“双创”人才培养理念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传统意义上的依托具有深厚底蕴的文史哲专业资源而建设发展的编辑出版学人才培养体系因为受到师资、生源、社会需要等方面的影响而难以为继,必须顺应当前“双创”的时代要求,真正树立“双创”人才培养的理念,避免各个院校之间同质化低效竞争的弊端,实现个性化互补发展、差异化竞争的良好局面,推动编辑出版学由传统文史专业向新兴“双创”专业的转型。

二、加强“双创”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人才培养最终都要通过教师以教育的形式引导学生落到实处,所以,教师是“双创”人才培养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

1.加强教师与编辑出版行业的联系。必须通过行业培训、挂职锻炼等各种途径,加强教师与行业的联系,从而成为沟通学生与行业之间的纽带。教学能够从各个层面揭示行业发展现状、趋势、规律,让学生身在课堂而如同置身于行业之中,从而开发“双创”的潜力。

2.鼓励教师“双创”,形成示范效应。大量非编辑出版专业教师的进入虽然存在与行业隔阂的问题,但是为编辑出版专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因为当前社会各行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互相渗透、交叉发展成为常态,对于从业者而言,有限的专业知识、技能、思维甚至难以达到所在行业的发展要求。具体到高校,不同专业教师立足于各自的专业,推动编辑出版专业形成更大的包融狀态,从而为转型带来更多的可能,比如教师如果有国际贸易专业背景,对于编辑出版国际化问题的认识显然就会更加全面、深刻。正因为如此,不同专业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专业角度以认识编辑出版专业。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已经出台相关规定,为明确鼓励高校教师兼职,学校应该出台相关配套措施,为教师兼职、创业提供便利,特别是引导教师将兼职、创业与教学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相应平台,得到“双创”锻炼。

3.引入行业专家充实师资队伍。行业专家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难以通过学校常规教学获得,加强学生对行业的认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多种途径引入编辑出版行业专家充实师资队伍:直接成为专职、兼职教师,参与系统的常规教学活动,将行业经验有机融入从培养方案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专业与行业之间的有效沟通;以讲座形式不定期地与学生交流,介绍、普及行业最新发展动态、热点问题,保证学生对行业的认识获得及时更新;以顾问身份参与指导教师教学,提高教师行业素养等。在这个过程中,关键问题在于学校的人事制度创新,增强对行业专家的吸引力。

三、确立合理的“双创”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对象是地方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数量众多的中小微企业,具有鲜明的应用性特色,传统的编辑出版、新闻传播、政府事业单位趋向饱和,广大中小微企业,特别是文化服务类企业、岗位却亟待用人,成为就业最多的去向,企业需要的是具有“双创”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意味着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必须彰显“双创”的特色。

1.以中小微企业人才标准作为宗旨,明确专业需要培养的是能够胜任中小微企业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注意教学目标、内容、考核等课程环节都必须符合人才的培养宗旨,建立理论、语言表达、数字技术、人文素养等课程之间的互相融合、互补的严谨的课程体系,强调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性,发展学生的“双创”思维。

2.将“双创”相关课程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编辑出版学“双创”课程必须有机地与众多专业课程合理互补,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不但包含专门的“双创”课程,而且众多专业课程可以适当增加“双创”内容,学生由此可以得到思维训练,认识行业“双创”的历史、现状、前景,从而对于课程学习、大学生涯、职业前途有更加清晰准确的认识和规划。

3.“双创”课程必须彰显地方特色,呼应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的宗旨。地方高校要知晓地方在区域甚至全国发展规划中的地位、角色,全面深入地认识地方的体制制度、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等,从而开设特定的“双创”课程,引导学生在地方和周边区域实现创业、就业。课程设置需要多学科的充分融合,在融合过程中必须保证编辑出版学的学科主体地位,众多学科必须围绕这个主体,而且各课程之间应该建立差异化互补的关系,从而形成有机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

四、加强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接受

近年来,新媒体在中国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席卷整个包括传播在内的几乎所有领域,深刻影响社会、个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离开新媒体技术,“双创”无从谈起,以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就业为例,行业、岗位虽然存在差异,但是工作几乎都与新媒体紧密联系。在这样的背景下,编辑出版学人才培养面临尴尬局面:一方面,新媒体技术还没有完全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另一方面,学生对新媒体已经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运用。如何加强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接受是编辑出版专业“双创”人才培养必须解决的问题。

1.彰显基础性、应用性特色,夯实基础,提高应用能力。新媒体技术属于理工科范畴,如何以合理的程度与从传统人文专业延伸而来的编辑出版学相结合,引申而言,编辑出版专业对新媒体技术接受应该如何取舍?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新媒体技术最基础知识、理论,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基本规律,从而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注重加大与编辑出版专业紧密联系的新媒体技术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的比重,比如微信公众号运营、网页制作、数字出版等相关技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解决现实问题的新媒体技术。

2.密切关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相关技术在不断更新换代,高校教育一定要跟得上发展脚步,从而让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行业中的相关企业因为竞争发展,总是会自觉关注新媒体技术的最前沿,所以必须与行业保持密切关系,从而时刻了解新媒体发展最前沿,及时调整、更新、引进相关技术,甚至邀请行业人员参与教学[3]55。

3.推动新媒体技术与相关课程的优势互补,激发“双创”活力。虽然新媒体时代已经到了,但是必须明确的是,新媒体技术只是一门技术,只是“双创”的技术基础,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只有被人掌握、运用才有可能激发“双创”的活力。编辑出版专业本身所具有的传统人文底蕴才是“双创”最深厚的渊薮,而新媒体技术则是技术平台,主客关系不能够颠倒。新媒体技术必须与基础理论、语言表达、“双创”课程相结合,加强编辑出版人才培养,让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重新理解基础理论,实现语言表达从传统方式向新媒体方式的转型,从而真正激发“双创”活力。

五、加强校内外“双创”基地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

良好的实践平台能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得到锻炼,不但能夠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而且是“双创”的起点[4]55。

1.与政府合作。地方高校编辑出版人才培养走的是应用型的路子,针对的对象是地方中小企业,而地方中小企业的发展深受当地规划、政策、法规的影响。所以,“双创”基地的建设如果有政府参与,就能够附和当地发展的中长期规范方向,从而更加准确地定位实践平台的性质、发展方向。

2.与企业合作。企业,特别是地方中小企业是学生的主要就业、创业方向,所以与企业合作的实践平台能够提供最真实的“双创”基本环境,从而让学生提前全面接触行业,获得最真实的工作体验,反过来有效指导修正自己的专业学习。正因为如此,实践平台的建设、维护必须在企业人员指导、管理、监督下,按照企业制度运作,体现企业文化,从而让学生在最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工作,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效果。

3.整合学校内部资源。在正常的高校教学秩序下,学生长时间在校外“双创”基地实践并不现实,校内“双创”基地建设至关重要。从学校到学院到专业应该互相协调,形成鼓励学生“双创”的相关机制,由学校规划,学院牵头,专业落实,为实践平台的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充分吸收学校内部各个专业的相关资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鼓励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借鉴甚至跨专业实践;专业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引入校外资源,发挥主导优势,通过工作室等形式建立校内“双创”基地,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以适合学生实际的模式运作,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祖翼.加强“双创”教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3(8).

[2]王志刚.媒介融合视域下编辑人才培养反思[J].中国编辑,2017(3).

[3]李建伟.媒介融合趋势下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4]王武林.数字化进程中的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出版发行研究,2011(12).

本文系宁波大红鹰学院教改课题“中小企业人才标准与编辑出版基础理论课探索(15jyyb10)”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出版学编辑出版双创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编辑出版本科教育的四大难点与对策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出版学的学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