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

2018-01-13张华清

知识窗·教师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教育者情怀内心

张华清

在教育界流传着一则故事:假如一百年前的名医穿越到现在,面对形形色色的先进医疗器械和诊疗技术会无法行医。假如一百年前的工人来到现在,他们则会不知所措,因为现在的制造设备更加先进。而假如一百年前的教师穿越到今天,即使他不是名师,依然可以很轻松,一本课本、一支粉笔与原来没什么不一样。

故事很耐人寻味,但更多的还是对教育的审视和反思。

那么,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

教育应该是一种情怀,就是指教育者对教育的热爱、追求,是对教育产生的一种心灵状态。教育情怀是对教育的一种使命感,是对学生的一种责任感,是对课堂的一种庄重感,是对人生的一种敬畏感。有了教育情怀,教育者就会把教育当作一种虔诚的信仰,把上课当作一种神圣的仪式。孔子漂泊数年,历经磨难,最后悟出真谛,潜心杏坛;陶行知脱掉博士服,换上长袍褂,婉拒高官重位,毅然深入乡村办教育;魏书生初心不改,屢败屡战,一百五十余次申请做教师,令人佩服。有如此情怀,如此气魄,才会促使他们成为令人瞩目的教育大家。

教育应该是一种思想。教育发源于思想,又同时诞生思想;思想是教育的内核,是教育的根本。爱因斯坦说:“当学生把学到的东西忘掉后,剩下的才是教育。”而这剩下的正是思想。正因为有这种思想,才能使学生明辨是非、知晓善恶,也才能使学生有明确的行动方向,不随波逐流。

教育应该是一种示范。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学的原始生态形式就是“仿”。与“模仿”相对应的是“示范”,即先有示范,再有模仿。而作为示范主体的教师,必须要有规范的日常言行,有规范的教育教学行为。“范”的根本不是“我来教你们”,而是“我来学给你们看”。因此,教最智慧的方式、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范”。懂“范”者,明白教育;善“范”者,会做教育。

教育应该是一种唤醒。无论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若使青少年走上正轨,走向健康,必须使其发现自我,唤醒其内在的潜能。教育唤醒,在于唤醒青少年内心的灵性和欲求,唤醒其内心沉睡的巨人。从途径和方式上看,教育者通过教育手段,把教育思想植入学生内心,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其内心发生“渐变”、产生“裂变”,最后形成合理的发展表现。可见,受教育者是从内向外的展现,教育者则是从外到内的影响。

其实,教育不止如此。教育还应该是一种引导,一种对话,一种熏陶,一种养成,一种尊重,一种宽容,一种成长,一种生活……

无论站在哪种理解上,教育都不等于现代科学技术,后者只能是一种外在的手段。教育的本质是“人”,是个性鲜明的学生。如果忽略教育内在的科学理念和教育的专业化要求,即使再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解决不了问题。现如今,那些靠先进手段花样繁多的课堂,除了能换取暂时的热闹和相关人员的夸赞外,往往很难有深意,也很难上升到价值的境界。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者情怀内心
品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少女情怀总是诗
内心不能碰的按钮
一块生锈的铁
拥有强大的内心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