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建构

2018-01-13陈杰何云庵

关键词:话语体系群众工作中国共产党

陈杰++何云庵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话语体系

摘要:群众工作是党的根本性基础性工作,其理论建构离不开话语体系建构。但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构与实践的内在理路也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生成—存在”的结构分析框架内,统摄于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的群众工作历史视野内,这是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构的历史与逻辑内在统一所决定的。群众工作话语建构有其内在理路,包括生成机理、传播机理、认同机理和检验机理四个部分。话语生成要立足中国社会实践,扎根传统文化沃土和回应人民群众期盼,以契合中国特色;话语传播要优化传播方式,区分不同群体和把握不同工作语境,以提升话语主导权;话语认同包括情感认同、理论认同和价值认同,以适应群众心理;话语检验要体现群众实践和群众满意两个维度,以检验群众工作实效。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构与实践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7)06-0001-08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for

Mass Work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HEN Jie, HE Yunan

(School of Marxism,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0031,China)

Key words: Chinese Communist Party;mass work;discourse system

Abstract: The work of the masses is the basic work of the Party, and its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its discourse system. However, the internal rational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mass worklie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Marxist “generationexistence”. It also runs through the mass work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or more than 90 years. History and logic are determined by internal unity.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for mass work has its internal rationale, including thefour constituents: the mechanism of formation, the mechanism of communication, the mechanism of identity and the mechanism of test. Discourse transmiss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Chinese society, rooted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fertile soil and respondent to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people to fit into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to optimize the mode of transmission, distinguish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and grasp the different working context, to enhance the discourse dominance;emotional identity, theoretical identity and value recognition, adaptable to psychology of masses; discourse practice to reflect the mass practice and mass satisfaction in two dimensions to test the effectiveness of mass work. This is both an objective requir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consolidating the Partys reign foundation.

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其政治主张的理论建构,而创造性的理论建构离不开创新性的话语建构。中国共产党正是打造出了一套充满亲和力、感染力,使大家愿听且能听得懂的群众话语,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的“无缝对接”,并转化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助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强大思想武器。那么,作为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组成部分的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如何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称的话语体系,进而把握和提升群众工作话语的主导权呢?这既是群众工作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一个重要课题。endprint

一、话语、话语体系和群众工作话语体系

话语蕴含着思想,思想表现于话语。所谓话语,既包括有声的口头表达,也包括无声的文字符号,是通过特定的符号、言语和规则等为人类传达一定思想、理念、观点、知识、文化和情感的表述手段和交流工具。这是因为“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1〕。但是“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2〕,当话语成为一种价值性的工具时,往往会被附加一定复杂的思想理念和价值判断。因此,人们在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过程中,总会受一定思想、价值、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支配,话语不仅注重语言的生成、选择、传播等方面越来越复杂的符号意指,而且还被附加了意义能指的趋向功能。所以,话语必然是一个语言符号系统和价值观念的统一体,既被赋予了传递信息、规范思维的基本功能,也被隐藏了教化思想、权力支配的深层思想,是不同话语主体的言语表达、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甚至是意识形态的基本载体。

话语体系是受内在思想理论体系制约的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话语集群。它是随着人们社会生产实践的发展,在话语基础上建构而成的共识性话语系统,且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到理论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对理论充满敬意和信赖,使受众最终成为话语体系的信仰者、追随者、实践者。话语体系相对于话语,具有高度的思辨性,对世界具有更强的解释力、整合力和认同力,能够凝聚全部个体力量,传承、积淀民族文化。话语体系中的概念、判断、推理等一些基本要素会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话语体系本身,同时引导新的感性、理性和知性的能力改变和提高,推动着人类在继承和传播话语体系的进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话语体系始终会围绕着核心话语而逐渐展开。简言之,有什么样的思想理路、价值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话语体系。强大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必然要通过强势的话语体系来表达和固化。尤其在人类步入全球化的信息时代,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谁的话语体系更具影响力和感召力,谁就拥有更强的话语权。从一定意义上讲,话语体系不仅是施展权力的工具,也是掌握权力、坚守价值的关键要件。

群众工作话语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全部的群众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凝练与表达,反映和再现了中国语境中党与群众、群众与理论之间的融合发展关系而形成的一套关于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和团结群众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度和主张的语言系统,以达到真正实现“为民立命,为民谋利”、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密切党群关系的目的。从史学角度看,群众工作话语体系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实践语境中,党与群众在种种艰难险阻的历史考验中,探索掌握的一套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从传播学角度看,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实现了从语言符号向符号话语的实践转化,在描述与表达党群、干群关系的同时,形成了促进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意义符号能指系统。从哲学上看,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史的再现,也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话语表征。同时,群众工作话语体系还是群众工作实践成效、党群关系和谐程度的“晴雨表”,是党的思想主导与价值引领的“混凝土”,处于“合则同生,分则同害”的动态共生系统之中,其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践、国内外传播能够反映人民群众对于群众工作的认同程度。事实上,语言与权力结合必然生成“话语权力”。话语权力就是蕴含在話语内在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中,“一切事物以归结为两样东西:权力和话语(知识)”,“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隐含的”,“权力关系造就了一种知识体系,而知识体系则扩大和强化了这种权力的效应”〔3〕。因此,新阶段不断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掌握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构的一般机理,提升群众工作话语主导权,这既是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时代要求,也是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了解和认识的现实需要。

二、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构的历史视野

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构的历史。从哲学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既重视从话语生成的路径分析事物发展历程,也注重从话语存在的路径探析事物内在结构。换句话说,“结构分析”和“过程分析”是马克思唯物史观解释、分析社会历史的最根本、最基本的方法论框架〔4〕。因此,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构的过程与结构的话语分析必然统一于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它是党的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构与实践中无法割离的历史语境。

党的群众工作是党的一项根本性、长期性、战略性工作。回顾党90多年来的历史,从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人民解放、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以及开创改革开放的宏伟大业,直至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件件彪炳史册、改变中国命运的大事,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也诚如毛泽东所说,“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5〕。所以,党同群众的关系常常被“比之如鱼水,喻之为血肉,视之为种子与土地”〔6〕。这就是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构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表述。事实上,围绕不同的中心任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党领导的群众工作及其建构的话语体系体现出了鲜明的话语特色,可以概括为革命话语、建设话语、改革话语、发展话语、价值话语等。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的群众工作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民主革命时期(1921~1949)、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978)和改革开放以来时期(1978年至今)。

第一,革命年代的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构。革命战争年代,党处于敌对势力的反复绞杀和四面包围之中,如果没有一套适合革命战争和群众实际的群众工作话语言说系统,就很难把群众动员、组织和发动起来,进而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为着生存、自由和发展的革命目标而向着共同的敌人作最勇敢的斗争。这种特殊的时代语境和中心任务必然要求党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及其话语体系建构,即高举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旗帜话语,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将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真理输入人民群众的“集体记忆”,以启发群众的阶级意识和革命觉悟,在帮助他们认清敌我友的基础上,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投入到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洪流之中。在28年的革命进程中,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如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以及无数的革命群众,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能够在危急时刻不惜牺牲个人一切,始终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话语宗旨。但同时,革命年代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构过程,也是一个宣传教育、组织动员、武装发动群众的过程,与危险和牺牲紧密相连。从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党,适时将党的政治主张转化为群众发自内心认同的实际行动,才获得了战胜一个个强敌的无坚不摧的巨大力量。endprint

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国内一穷二白的烂摊子,党如何继续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中国,成为了群众工作的题中之义。面对革命和建设的重重困难,党通过扎实有效的群众工作,借助国家的权力渠道和权威话语,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广泛的社会主义教育,一时间“建设新中国”成为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识话语,虔诚认同“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各个民族阶层的群众参与建设新政权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井喷式地迸发,形成了热情腾腾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使得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得以基本确立。知识分子政策话语、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话语、人民信访制度话语、从严治党话语等制度性话语开始建构起来,较好地体现了党的群众工作优良传统和为民本色,受到了人民群众从内到外的认同,使得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大提升。但也不可否认,随着“三面红旗”(即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话语生发与实践,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开始违反了党的群众路线话语的优良传统,日渐脱离了党和国家及群众实际,致使群众工作话语体系滑向“文革”话语的旋涡,把党所娴熟的群众运动演变成了“运动”群众,忽视人民群众利益诉求,使得各种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形式主义话语泛滥,在实践中严重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威信。

第三,改革开放以来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构。在深刻总结党贯彻群众路线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再次將党的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纳入到了正确轨道,实现了工作重心和中心任务的转变,以“大胆试、大胆闯”为表征的改革话语贯穿于群众工作始终,把改革开放的方针贯彻执行到人民群众切实体验与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并成功转化为群众自觉的实际行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开启了改革话语制度性建构的新开端。继而,从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到江泽民的“发展是第一要务”,到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的“五大发展理念”等话语体系的演进,党的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在改革、发展、创新、价值、共享等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理念引领之下,其话语生成、传播、认同、检验的内涵、目标、形式、路径日臻完善,建构了一套中国特色的适应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实现了革命话语、建设话语向改革话语、发展话语、创新话语、价值话语的转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经济新常态、两个一百年、四个全面、四个自信、五大发展理念等话语进一步丰富了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构的内容与实践,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7〕,使得广大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概而言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生成—存在”的结构分析方法分析90多年来党的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构的内在发展理路,一方面揭示了党的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构历程中的发展根源和过程背后的规定性,及其过程性、动态化的话语特质;另一方面彰显了党的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构框架中的共性规律和现象背后的本质,及其结构性、静态化的话语特质,以此为切入点,进而向国内外阐释好中国特色,传播好中国声音,讲述好中国故事,为解释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内的逻辑框架、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而奠定坚实的理论支持和话语基础。具体说,党的群众工作话语体系中蕴含着“生成—传播—认同—检验”等四个基本结构要素和相应的递进层次所构成的话语框架,且这种结构框架内在地推动着党的群众工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构的一般机理

所谓机理,主要有两层意蕴:一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二是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8〕。从这个意义上讲,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构机理主要指在中国语境中对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语境、理念、价值、目标、规范、精神、行为等所采取的一种认知、实践和创新的演进机制和发展理路。从这一视角出发,厘清党的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构和运行机制,对于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提高做好群众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生成机理

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建构前提是话语生成。群众工作话语既孕育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而生动的实践中,又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里;既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又实事求是地创造性发展;既始终回应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又积极展现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所以,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生成机理,应具有社会主义中国的实践特色、传统文化的中国气派和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民族风格。

第一,要始终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适应群众工作发展新形势。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和基本的观点,任何话语或理论必须从实践中生成。群众工作之所以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其本质在于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始终植根中国实践,始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国化实践进程中寻找“话语共鸣”点,从中提炼群众工作的新话语、新表述。如果脱离了群众工作的“现实语境”,仅凭激情构造的“美好话语”,或者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去挖掘一些“经典话语”,是根本不会被人民群众认可的,其结果只能是“失语”。实践证明,群众工作必须从中国实践出发,使用群众语言,才容易被群众理解和接受。事实上,“群众路线”话语的生成与发展,就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现实语境的话语再造,才不断使群众工作话语体系迸发出感染力、说服力和战斗力。可见,群众工作话语只有契合语境,才能进一步契合群众心声。

第二,要始终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不断凝聚人民群众思想共识。民本思想就是蕴含其中的一朵耀眼奇葩,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实质和精神内核。《尚书·五子之歌》其一曰:“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谷梁传》中也提到:“民者君之本也。”这些话语表明了古代社会生活中已开始意识到了人民群众对国家的重要作用。荀子说:“君者,舟者;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这些话语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决定着国力强弱和政权兴衰的最根本因素。管仲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司马光强调:“夫为正在顺民心;苟民之所欲者,与之;所恶者,去之。”这些话语说明了民心向背影响着国家政权。到了近代以来,传统的民本思想进一步发展,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张。这些话语虽带有朴素的民本思想,但实践也证明了其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明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真理。但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民本思想,确为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生成提供了丰富滋养。endprint

第三,要始终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满足人民群众发展的新诉求。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具有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恩格斯曾说:“无论是从事生产的社会上层发生什么变化,没有一个生产者阶级,社会就不能生存。”〔9〕列宁也认为,人民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必须要从本国实际出发,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作为考虑问题、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衡量標准。可是,如果我们建构的群众工作话语不能回应人民群众的美好期盼和人民群众发展的利益诉求,在实践中“不直接而迅速地改善劳动群众的状况,劳动群众是永远也不会同意去考虑什么全国的共同‘进步”。所以,“只有在改善劳动者的经济状况的条件下,群众才会投入运动,积极参加运动”〔10〕,进而接受和认可党的政治主张。实践证明,党的群众工作从毛泽东时代的革命话语到邓小平以来的改革话语、发展话语和创新话语,如“小康社会”“农村合作医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话语,无不是对人民群众美好期盼与根本利益的代表和回应。

(二)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传播机理

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建构手段是话语传播。话语传播就是如何将党思想主张有效传递给人民群众,进而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实现生产发展的目的。从传播学角度看,群众工作话语传播机理主要由话语的传播者、意图、接受者、信息内容、媒介、环境、效果等要素构成。因此,群众工作话语传播要注意优化各类媒介、区分不同群体、把握工作环境。

第一,优化传播方式。随着新兴话语场域产生,碎片化的话语信息、海量的传播渠道、传染性的传播风气,群聚化的传播效应等现象已经对传统的群众工作话语传播结构造成巨大挑战。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一些地方不善于通过网络媒介实现与群众的沟通,相反,对于各类数据、信息,或反应迟钝以拖沓、敷衍群众,或无所作为而躲避、失信群众,致使群众工作的议题设置权和话语主导权丧失,进而处于“失语”状态。所以,必须把握群众工作话语传播内容的主要节点,及时发现和回应群众工作中的新话题,实现传统群众话语传播方式的新老融合,实现传统群众工作话语系统的转换升级,澄清和批驳错误观点,纠正群众工作话语传播偏差,通过讲好“群众的故事”、传递好“人民的声音”,凸显国情民意,在新时期塑造群众工作话语权威,把握群众工作话语传播的制高点、主导权、话语权。

第二,区分不同群体。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新阶层、新群体随之出现。这些新阶层、新群体的思想主张、利益诉求、矛盾冲突、价值观念等都会在其话语体系上有所表现。这就决定了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在传播中,必须要区分不同群体在经济上、政治上及社会上的身份差异和角色功能,把握不同阶层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冲突纠纷,及时“转换角色功能,建立和采用不同的语言,健全不同的沟通平台,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加强分类疏导,真正改变长期形成的‘统一模式与‘一把抓、‘一刀切的工作方式”〔11〕,打造出一套适合分众化特点、群众广泛认同的话语系统和工作方式。而相对于国际话语传播,就更应区分不同对象,使用让世界听得懂的语言,如“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但要和外国人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他们就不知所云了。

第三,把握时代语境。相比以往,今天的群众工作话语传播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政治上,人民群众的公民权利意识、维权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越来越强,运用法律、政策维护自身利益的法治自觉性、组织化水平和社会动员能力越来越高。经济上,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纵然政府采取了措施,但人民群众对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还是“缺乏信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漂”在城市两亿多的农民工。如果这个庞大群体长期处于艰难的生存状态中,由于阶层固化等原因使他们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和空间,他们就会对群众工作话语系统产生怀疑,对以往所信赖的价值基础产生动摇。文化上,社会变革时期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不断交流交锋交融,与群众工作主流话语争夺话语权和话语阵地,给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舆论上,随着“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社会舆论出现了重大而深刻变化,表现在信息存储数字化、信息流动瞬时化、信息选择时差化、知识传播碎片化等新特点,给新时期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构的内涵、形式、方式、路径等都带来了巨大挑战。所以,时代语境变化了,传播媒介变化了,自然也要求话语传播做适应性变化。

(三)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认同机理

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建构关键是话语认同。检验群众工作好坏,不是光看口号喊得响不响,关键要看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认同机理主要包括情感认同、理论认同、价值认同。

第一,情感认同。群众工作话语体系能否在情感上得到人民群众认同,主要取决于群众工作话语体系能否与群众产生情感共鸣和凝聚共识的正能量。实践证明,党90多年的群众工作,与人民群众结下的“鱼水之情”是有很深的情感基础。这种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和考验的情感,是当前群众工作话语体系认同机理建构的重要支撑点,如“抗震救灾”“反腐倡廉”话语中群众的情感认同。所以,要建构群众认同的话语体系:一方面,群众工作话语要实现“宏大叙事”向“生活叙事”转换,积极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实践,成为群众日常生活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另一方面,群众工作话语在网络空间里的情感认同要主动引导群众设置议题,主动对群众关心的问题发声,主动对群众提出的诉求回应,向群众解疑释惑、澄清是非,消解网络虚拟空间中的负面情绪,凝聚群众情感认同和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以“唤醒‘沉默的大多数,持续扩大‘红色地带,辐射‘灰色地带,挤压‘黑色地带,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对多元多样多变思想观点的引导力和对各种杂音噪音的压制力”〔12〕。

第二,理论认同。群众工作话语体系能否得到群众的理论认同,主要取决其话语立场的实践性、话语表述的大众化和话语诉求的时代化,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等话语建构。要建构群众认同的话语体系:一是话语立场要有实践性。只有对群众工作话语资源、具体话语场域的有效利用,才能真正贴近群众实际,才易被群众接受和认可。二是做到话语表述的大众化。做群众工作应善于将党和国家的“大道理”和群众喜欢听的“小道理”结合起来,既要把握方向,又能提出方法,形成让群众觉得新鲜、听得懂、听得进,乐于接受,能够认同的新表述。如习近平同志平实、简洁、通俗、亲近的话语风格,就充分显示了话语表述大众化的力量。三是话语诉求能够现实化。从本质上说,唯有反映人民群众现实诉求的话语体系才可以引领群众。所以,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必须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反映他们的实践诉求,如毛泽东所说“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并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与文化程度”〔13〕,这是由党为人民“立命”和“谋利”的性质所决定。endprint

第三,价值认同。群众工作话语体系能否在价值上得到群众认同,主要取决于群众工作话语体系是否反映共同的价值追求,体现共同的话语理念,如“生态环境治理”“食品安全治理”“公立医院改革”等话语。要建构群众认同的话语体系:一方面,党和群众要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党从成立之初,就肩负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两大历史任务,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连接了二者价值追求的共同性。另一方面,党和群众要具有共同的话语理念。这就要求党任何时候都要设身处地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去考虑问题,制定政策,与人民群众同心奋斗。毛泽东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明确指出:共产党必须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而奋斗,决不能仅限于某一时、一个阶级的利益上面。这凸显了二者共同的话语理念。如此,人民群众才会相信共产党是“不忘初心”,才会心甘情愿跟着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干事创业。

(四)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检验机理

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建构核心是话语检验。建构一切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皆应放到当前的实践中去检验,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检验标准,一旦这种建构的话语体系通过了人民和实践的检验,就会再次构成和转化群众工作一般的技术、知识、话语体系,再次生成群众工作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实践机理主要从群众实践和人民群众两个维度去建构。

一方面,群众实践是检验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唯一标准。群众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比如改革开放富起来的实践,已经向人民群众证明了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就要坚持;经过实践检验是错误的,就要改正。从实际情况看,群众工作话语体系,能否为党员干部所掌握,能否在实践中促进群众的问题和困难得到解决,避免出现“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的尴尬局面和失语现象,消除党群之间的话语隔膜和情感障碍,唯有中国的生动实践和群众活动能够给予检验和回答。所以,“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14〕,以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利益实现为检验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最高标准。

另一方面,群众认可是检验群众工作话语实践成效的根本标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党和政府的群众工作成效如何,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最有切实的感受和体味。群众工作的各项“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15〕。所以,群众是否认可,就是看党的一切工作是否使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体现群众工作的每项政策主张方针,是否真正地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比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由群众认可的创造性实践。人民群众对群众工作的认可,包括事前认可与支持、事后评价与反馈两个方面。事前认可与支持指党的政策是否从群众实际出发,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发展上帮助群众,切实解决群众所需所想所盼所急,群众只有对党的政策主张理解和信任了,才能支持我们的工作顺利开展。事后评价与反馈指绝大多数群众是否对群众工作满意,是否感到越来越幸福,是否会指出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可以说,只有真正从群众实际出发去建构话语体系,打造能够反映群众心声、群众需求和群众利益的群众工作话语系统,才能促使群众拥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才能引起他们发自内心认同和自觉实践。

四、结语

任何一种理论系统和话语体系,必然会随着时代语境、话语场域和实践发展而发生适应性变化。群众工作是党的根本性基础性工作,话语体系是其思想理论的基本载体,也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而发展。事实上,群众工作话语体系不仅是“谁来说、向谁说、怎么说、说什么”的技术问题,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群众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时代课题,更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价值、理想信念、价值信仰的语言载体。所以,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构就如同一个话语加工的流水线,通过话语生成、话语传播、话语认同、话语检验,在话语建构主体和客体的互动相融的实践过程中,将那些不适应它的概念、判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且深受大众喜爱的新话语新体系。总之,从红军时期的标语口号、报刊书籍,到延安时期的广播电台,再到今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群众工作的建构语境和传播媒介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对于目前我们所处的“互联网+”时代,如何创新群众工作与网络社会治理的和谐关系,如何利用网络做好群众工作,践行群众路线,练就和建构一套网上群众工作话语体系,也越来越来显得必要和重要了。当然,“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建构属于另外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了,这里不再过多赘述。总而言之,当前的群众工作语境中,只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优势转变为群众工作的话语优势,才能使群众工作话语体系更加具有说服力、感召力,才能赢得更广泛的群众的支持和认同,进而掌握群众工作话语权,为推进社会现代化宏伟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护佑。因此,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建构。

参考文献:〔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161.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3.

〔3〕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29-30.

〔4〕韩庆祥,张健,张艳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28.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581.

〔6〕高祖林.群众工作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29.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

〔8〕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606.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34.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25.

〔11〕全国党建研究会社区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课题组.当前党的群众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3):61.

〔12〕钟君.增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六大认同〔J〕.红旗文稿,2015,(8):12.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

〔14〕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2).

〔15〕纪东冲.百姓情怀百姓心〔N〕.人民日报,20150618(4).

(责任编辑:陈艳艳)endprint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群众工作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互联网环境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时代怎样做好群众工作
用法治思维创新群众工作
做好群众工作 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