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疗效
2018-01-13刘德刚
刘德刚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管局五九七农场医院,黑龙江 双鸭山 155610)
脑血栓是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率较高,对患者预后产生极大影响。临床多采用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本病,对不同药物组合方案的研究也较多[1]。本研究主要以阿司匹林为对照,观察分析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脑血栓患者95例,入组病例病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2],并由血尿常规、颅脑CT、心电图、脑血管造影以及血糖检测确诊。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其中男20例,女28例;年龄最小49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58.8±4.7)岁;合并症:高血糖升高13例,冠心病7例,高血压19例;颈动脉中层厚度(0.91±0.22)mm;。观察组47例,其中男22例,女25例;年龄最小50岁,最大83岁,平均年龄(59.6±6.1)岁;合并症:高血糖升高14例,冠心病8例,高血压18例。两组年龄、性别、合并症等基线特征近似,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两组均开展抗凝、溶栓、降糖、抗血小板、血压调节、改善脑部循环以及抗感染等规对症治疗,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70 mg/次,1次/d,早餐后30 min经口服用。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服用辛伐他汀片,20 mg/次,1次/d,早餐后30 min经口服用。两组持续用药6个月后观察疗效。用药期间定期检查患者各项指标,包括颈动脉血流量、供血以及血液循环情况,根据病情对药物剂量做出适度调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70 mg/dl时应停止用药。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3]
超声检测两组颈动脉中层厚度、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情况。疗效评价标准如下:(1)痊愈:临床症状彻底消失,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91%~100%,病残程度0级;(2)显效:临床症状大幅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40%~90%,病残程度1~3级;(3)有效:临床症状有一定缓解,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18%~45%;(4)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低于18%。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代表,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患者痊愈11例,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9.2%(38/48),观察组患者痊愈15例,显效19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8%(45/47),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期间两组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3 讨 论
脑血栓是心脑血管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动脉斑块形成是其主要病理基础。本病以中老年患者为好发群体,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患者预后大多不良。临床主要围绕迟滞动脉硬化开展相关治疗,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凝聚药物,在脑血栓治疗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临床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可抑制体内核因子表达水平,由此来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同时亦可稳定粥样斑块。但同样有观点指出,阿司匹林单药治疗脑血栓效果不佳。辛伐他汀是他汀类药物,可调节血脂,降低人体胆固醇含量,并有助于稳固动脉斑块,有效保护人体血管。从病理生理角度分析来看,辛伐他汀治疗脑血栓显然有更强的针对性,用药后血管内脾功能改善,粥样硬化斑块趋于稳定,并对C反应蛋白产生抑制,缓解血管壁炎性反应。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明显变薄,斑块面积缩小,临床疗效更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辛伐他汀对已形成的动脉斑块有明显的稳固保持效果,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与阿司匹林联用效果更佳。
[1] 高丽君,齐晓勇,王秀萍,等.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和颈动脉斑块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6):4153-4156.
[2] 段广军,万 周,江子扬,等.瑞舒伐他汀与双抗血小板联合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清CRP、脑血管事件复发率及颈动脉斑块影响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35(10):99-101.
[3] 李志刚,曹惠洁,袁建清,等.阿司匹林与立普妥联合口服对不同类型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效果[J].山东医药,2016,56(43):50-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