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计
——以浙江树人大学家扬书院为例
2018-01-13胡建伟
胡建伟
(浙江树人大学 家扬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希望地方本科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上来。而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点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显著特征在于学以致用、以用为本。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14年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教学指南》)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以英语的实际使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重点。英语应用能力是指用英语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能力。王守仁(2016)认为,大学英语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英语课程应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院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①。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外语界》2016年第3期,第2-10页。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作为人才培养的工具性目标与人文素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沟通、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指南》提出的实用型、应用型导向,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为体现这一目标,应用型本科高校须对学生的英语能力素质构成提出新的要求,须开展新的课程设计。对此,学界已有相关研究,如薛东岩等(2016)②、薛东岩、朱辉、宋安宁等:《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7期,第148-149页。李玉升(2016)③、李玉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滨州学院为例》,《鸡西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第90-92页。章于红(2016)④章于红:《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新建构》,《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第115-118页。和张殿海(2015)⑤张殿海:《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探索——以济宁学院为例》,《济宁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第71-73页。均分析了基于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实际的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方向和方案,提出要夯实英语基础,开设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包括技能类、跨文化类、考试类、学术类和职业类的英语课程。这些课程设置涵盖面较广、学生可选择性较大,但也存在设置较泛、应用性特色不明显以及核心英语应用能力培养指向不明确等问题。笔者认为,大学英语课程设计要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要求,以需求分析为基础,对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作出基于各校实际的思考,着力体现以高级语言沟通技能为核心的应用型目标。该课程体系应具备良好的完整性、动态适切性和实践发展性,以更好地服务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总目标。
一、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
Brown(1995)提出的课程框架以寻求学校、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一致性为准则构建*Brown J D,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rogram Development,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1995,p.41.。需求分析、课程目标、测试、教材、教学以及对整个课程的评估构成课程设计的整体,彼此相互关联和促进,构成课程设计的严密体系。只有各因素顺畅运行并对其他因素产生良性影响,课程才能发挥作用。Richards(2001)认为,课程设计是制定或更新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包含的环节有:分析需求和教学环境、设定教学目标、设计课程安排和教学大纲、辅助教学的良性循环、准备教学材料以及评价整个课程*Richards J, Languag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 39-43页。。Macalister(2010)提出操作层面的课程设计模式:第一部分是课程大纲,以课程目标为核心,包括课程内容和序列、课程形式和展示、课程监控和评估;第二部分是课程原则、课程环境和需求分析;第三部分是课程评价,为改进课程提供依据。该课程设计包含7个步骤:环境分析、需求分析、原则设定、目标设定(内容选择)、课堂展示、结果评价以及课程评估*Macalister J,Language Curriculum Design,Routledge, 2010,p.1.。
《教学指南》是大学英语的课程大纲,对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具有总体性的指导意义。它把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欧盟国家则根据国情差异分别开设内容依托式课程与特殊用途英语课程*王嘉铭:《博洛尼亚进程中大学英语有效教学模式探究及其启示》,《陕西教育(高教)》2014年第7期,第41-43页。。对于课程设置,它建议按照上述三种课程内容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由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组成。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的类型、层次、生源、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等,遵循语言教学和学习规律,合理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形成反映本校特色、动态开放及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在实际操作中,国内各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往往根据各自的理念进行,既有个性化的体现,也有随意性的表现,缺乏科学、统一的指导。薛东岩等(2016)提出,部分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并没有明确定位,其课程设置体系、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模式等几乎都是照搬一些知名公办高校,而知名公办高校往往以学术型或教学科研型为主组织教学,其课程目标不符合应用型高校的要求*薛东岩、朱辉、宋安宁等:《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7期,第148-149页。。
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生源特点和市场需求,综合Brown、Richards和Macalister提出的课程设计模式,笔者认为,英语课程设计可分为如下步骤:分析课程需求、设定课程目标、安排课程内容、设定课程模式以及建立评价体系。要根据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兴趣以及地方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建立起以培养高级语言沟通技能为核心能力的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让学生在求学、求职时做到英语无障碍交流。以此为目标,以能力导向、实用性为主精心选择课程内容,设置科学、合理的英语课程,实施目标驱动、合作完成语言任务和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课程体系。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的需求分析及核心目标
现代课程设计理论高度重视需求分析。束定芳(2004)提出需求分析的四大作用:为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设置外语课程提供依据;为外语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为外语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为现有外语课程的检查和评估提供参考,只有基于需求分析的外语教学才更有针对性,更能做到有的放矢*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 问题与对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外语学习存在两种主要需求——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对社会需求的分析是为了了解社会对外语人才的类型、数量、分布以及他们所应具备的外语水平、语言技能和知识结构等要求,从而确定外语教学大纲,并据此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个人需求是在社会需求背景下个体对外语学习的具体需求,是一种差异需求,即目标水平与目前实际水平之间的差异。了解个人需求,对确定外语教学目标、选择外语教学方法等,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目前的普遍情形是,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师接受统一的教学大纲,未根据学生需求进行规划,无法做到个性化教学。
应用型本科高校更需要对各个层面进行需求分析,学校和院系的需求应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紧密对接。比如,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位居前沿,外贸、旅游、餐饮和宾馆等服务经济发展迅速,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和学生对外语的工具性需求非常迫切,大学英语课程应满足学生在个人求知、求职和提升个人语言能力等方面的需求。不过,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大学英语课程设计远未能满足社会及学生的需求。从2010年华东地区高校英语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看,教师课程实施水平不足以应对英语水平日益增高的学生以及国际化环境对英语课堂带来的挑战*束定芳:《高校英语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华东六省一市高校英语教学情况调研报告》,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06页。。王萍(2011)对西北政法大学进行调查后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迫切需要“提高英语听说能力”。调查还发现,该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学习者需求、课程要求有很大差距:每班每周4节精读、2节听说,在课时数量上听说少于精读,且听说课缺少有效的口语训练*王萍:《课程性质及需求分析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设计》,《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第131-132页。。
《教学指南》提出了基于需求分析的指导性建议: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以先进的外语课程理念为指导,根据语言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需求,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从英语应用能力、职业/学术英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领域设定不同等级的教学目标,体现基础与应用的层次性。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和社会需求,大学英语课程目标的设定既要保留传统的外语学习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发展的作用,又要结合时代要求彰显其独特的工具性作用,能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熟练运用语言开展技术、贸易和文化等领域的对外交流,提升当地的国际化水平,同时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学生的国际化交流能力。
三、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的思路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目标是紧贴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优化本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接行业和产业链,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断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建成具有区域性、协同性、创新性和示范性的高校。根据这一目标要求,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建立起满足该需求且符合校本特点的课程体系。同时,基于学生的个人需求,应对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程进行统一和有所侧重的设计,其总体教学目标为:打好英语语言基础,强化听说读写译的高级技能,全面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以语言高级技能为核心,以通过社会标准化考试为量化目标,深化学生未来生活、工作所需的跨文化交际和职场英语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根据《教学指南》,为实施满足学校、院系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大学英语教学,应把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级别:基础、提高和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设置宜定位于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如浙江树人大学于2016年成为浙江省10所应用型本科建设试点示范院校之一,在校生人数达15 000余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和民办本科高校的典型。该校按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分类指导和分流教学,针对学生高质量就业所需的人际沟通能力、考研需求以及出国深造所需的国际化交流能力和水平开展相关教学。基础阶段为能力目标的实现打好基础,提高阶段则实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实现行业对接。该英语课程体系分为综合英语、高级口语、考研(出国)英语以及国际化职场英语四大块。基础阶段包含综合英语和高级口语,提高阶段包含考研(出国)英语、国际化职场英语,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是综合英语以夯实语言基础为目标,以通过社会标准化英语等级考试(如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为量化目标,开设时间为三个学期,第一学期为四级水平目标,第二、三学期分层教学,对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开展六级水平要求的教学,对未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开展四级水平要求的教学;对在第二学期通过六级考试的学生,在第三学期安排英语学习任务,如英文原著阅读、自学免修以及辅助配套的网络学习资源等。二是高级口语以高级口语交际能力为目标,开设四个学期,第一学期侧重语音基础、日常口语交流会话,第二、三学期侧重叙述和演讲,第四学期侧重辩论;鼓励学生考取行业证书并积极参加竞赛,获得校内英语演讲竞赛二等奖以上或校外省级三等奖以上的荣誉,可折算成相应学分。三是考研(出国)英语针对考研和出国的学生,从第四学期开始,持续至第七学期:第四、五学期以读为输入、以写为输出,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及写作水平;第六、七学期则强化研究生入学考试和雅思、托福真题训练。四是国际化职场英语,面向高质量就业的学生,在第四、五学期开设,使用职场和跨文化交际的教材;商务英语类证书考试成绩可替代第四、五学期任意学分。
在该课程体系中,阅读能力目标是语言教学的首要目标,四年中始终要求学生坚持阅读、读书报告和阅读分享;课程之间加强关联和融合,实施课堂内外衔接的教学,实行中外教合作、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的教学模式;坚持开展英语沙龙活动,举办中外文化交流系列活动,举办国际学生论坛;开展境外研学,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评价方式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学生的读书报告、海外研习汇报、演讲和辩论等结合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及教师评价,纳入课程评分体系;评价过程伴随着教学过程,鼓励学生注重日常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勇于表达、善于表达的习惯,鼓励他们相互学习,提高分析能力和鉴赏水平。
以上方案自2013年起在浙江树人大学家扬书院实施,已取得良好效果:该院2013级和2014级的大学英语四级合格率分别为91%、94%,大大高于学校的平均水平;学生在省级英语演讲赛、写作竞赛中屡屡获奖,在海外交流中英语水平超过日本、韩国的大学生;学生能熟练使用英语开展海外研习汇报,能为国外师生、友人提供高质量的接待服务,能积极参与国际青年论坛并用英语表达专业的前沿知识等。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的基本特点
即将启动的新一轮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呈现多样性、系统性、致用性和人文性等四个基本趋势*②向明友:《试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中国外语》2016年第1期,第4-9页。。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设计应立足于学生的语言水平,夯实语言基础,以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训练为基础,以阅读为载体,提高口头及书面输出的准确性、流利性和得体性。从课程设计来看,该课程应符合体系完整性、动态适切性和实践发展性的特点,即围绕“应用”两字做文章,这与欧盟语言框架中“can do”的理念是一致的。引入、追求基于知的致用性,将成为此轮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的趋势之一。因此,“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将是本轮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重点、亮点和突破点②。
(一)体系完整性
大学英语学习本身具有体系性,作为一门完整的课程,应具备可操作的课程目标。应用型本科高校重点要培养的是岗位实践能力强的人才,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迅速获得岗位或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这门课程应考虑学生能获得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应培养哪方面的人文素质等。基于上述课程目标,思考课程应如何实施,课堂教学比例如何分配,课外自主学习的形式和要求有哪些,教学内容和教材如何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等。此外,还要考虑课堂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的适用性和课程的前因(即中学课程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语言基础、教学要求、当前能力和水平),进而在现有基础上帮助学生达到更高的水平。
(二)动态适切性
该课程体系按照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学校专业的发展呈现动态性,在总体的课程设计框架内,课程内容的比例、教学方法的改变和评价方式的灵活性都应恰如其分地得以体现。教学内容要包含最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内容,符合国家提高年轻人道德素质的要求,符合学校专业发展的趋势,符合年轻人的志趣。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甄选优质课程资源,并经常性地作出调整,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该课程设计要立足本校,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统一的或者通行的课程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选择难易适当的教学内容,采取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的职业取向、专业兴趣开展教学,开发其外语学习的潜能,使学生达到善学会用的目的。
(三)实践发展性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应更侧重语言的工具性功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以满足未来国际化交流的语言实践需求。在与外国友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得体表达,能看懂产品介绍或说明书,能进行一定的专业展示和商务沟通,能进行一般的英文应用文书写和商务英语写作。另外,该课程还承担着一定的人文教化功能,在培养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更理性地看待西方社会,更真切地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因为语言学习具有工具性特征,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更好地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从而更熟练地掌握语言,更广泛地阅读,培养更深层次的人文情怀。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要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必须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要针对市场需求、学生个人需求,体现高级语言沟通技能的核心课程目标;要全面思考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使课程设计具备体系完整性、动态适切性和实践发展性,充分体现外语教学的工具性目标和人文素养目标,以更好地服务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