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杠杆到稳杠杆对我国企业及商业银行的影响

2018-01-12张志清

智富时代 2018年12期
关键词:去杠杆

张志清

【摘 要】2014年以来,金融去杠杆被多次提及,引起极高的关注,一度主导了债市,股市,本文解读了加杠杆操控市场的路径,到不得不大力气去杠杆,以及去杠杆中引发的问题,从去到稳的这一过程的必要性及稳杠杆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杠杆;去杠杆;稳杠杆

金融杠杆是指其具有乘数效应,使用这个工具,可以放大投资的结果,会以其所加杠杆的倍数增加其收益或损失。

一、金融杠杆如何添加的

(一)金融杠杆添加的核心

在添加杠杆的过程中不得不提及金融机构中的主力——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是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其中中间业务不占用其资产,或少量占用资金,其所占利润比例也较低,传统商业银行其主要利润来源是存贷利差,意味着,资产端口数量越大,在一定的收益率下,其收益也就越多。因此商业银行有主动加杠杆去争取扩大其资产的内在动力。

(二)外部环境的允许

商业银行即使要加杠杆也需要一定的条件,既央行的货币政策要宽松,而在2014年后,我国经济环境持续下滑,鉴于此,15年我国央行四次降准,16年又再次降准,释放流动性,稳定市场,刺激经济。这为商业银行增加杠杆的外部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商业银行的创新及外部监管放松为加杠杆提供可能性

2014年后,央行开始用降准、OMO/MLF等创新性的政策性工具补充流动性。而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也同样缺失,绝大多数银行无法获得低成本的资金,在央行的政策工具创新的基础上,大多数商业银行开始使用同业拆借,同业存单等工具,由于同业存单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不需缴纳存款保证金),因此大量出现了。商业银行的同业负债因此大量增加。

(四)资金端口的运用使杠杆运用成为现实

商业银行的负债增加必然要求其对应的资产端口回报率高,风险低的特点,而2014年后我国实体经济的收益率整体下降,商业银行不良率上升,已不可能将该笔负债再投入信贷资产,随后商业银行将眼光聚焦到更保险的金融市场,券商,信托或基金等产品中来。这些产品具有周转快,收益高,风险相对较低,人才专业的特点,而这些得到商业银行资金的金融机构又将这些头寸再次运用出去,层层嵌套,杠杆越加越高。

在此情况下,资产和负债端的结构不匹配(时间上和结构上),势必造成高风险,资产价格泡沫日益积累,一旦破裂将会引发金融风险,破坏性不言而喻。过往发达或发展中国家去杠杆的案例看,最终几乎都经历了被动去杠杆过程,而且不少国家因此还引发了经济危机因此去杠杆成了当务之急,但在去杠杆的过程中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十九大正式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三大任务之一,“防风险”取代“稳增长”成为经济工作的主基调。国企混改、债转股、财政部23号文、资管新规、房地产调控等一系列去杠杆政策陆续出台,着力化解政府、金融、企业等多领域杠杆风险,去杠杆逐渐延伸到整个经济领域。

二、去杠杆中出现的问题

(一)银行的问题

1、负债成本上涨,造成负债荒。2014年以来商业银行的负债规模一再下降,优质负债如对公存款,个人存款由于利率无优势,转而大部分投向理财市场或投资。而由于理财市场资金嵌套层级多,造成资金价格上涨,负债端口数量持续减少。

2、资产收益率难以持续高增长,优质资产快速减少。理财市场资金进入金融市场空转,但并没有实体经济作为支撑,而整个市场形势持续下行,高收益信贷资产急剧缩减。

3、资金嵌套严重,随时有爆雷的可能。商业银行资产端口资金层层嵌套,杠杆率成倍增长,无论哪一层面资金断裂,都可能造成一场金融危机。

4、企业股权质押引起平仓风险。2014年以来,经济下滑,融资成本高企,企业流动性难以为继,绝大多数企业进行股权质押,至今年7月3338家企业进行了股权质押,约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94.5%,质押股票的市值规模约5万亿,约占A股总市值的10%。质押的股权面临平仓风险,而一旦平仓,不论企业银行都会遭受严重损失。

(二)企业出现的问题

1、企业成本高企,利润空间压缩,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处于下行态势,出口受限,内需不足,加上税费,人力,金融成本大幅增加,企业利润越来越薄。

2、融资价格快速上涨,流动性枯竭。由于资金的流向倾向资本市场,使得原本就不景气的实体经济更难以取得低成本资金,导致企业流动性困难,只能质押股权以解燃眉之急。

3、违约现象严重,从国企,上市公司到民营企业无一幸免。在今年年初经历了“债券违约潮”之后,A股违约的阵地开始转移到上市公司,截至7月26日,目前已有约29家上市公司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债务违约。更有18家上市公司负债率达到100%。

此轮去杠杆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造成了企业及银行的流动性持续性短缺,对未来的预期持续下降。

三、从去杠杆到稳杠杆

综上所述,去杠杆必须向稳杠杆发展,为此我国高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稳健的货币政策,及增量的信贷资金投放,2018年5月,M2同比增长8.3%,为稳杠杆创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同时,央行采取措施,着力优化信贷结构。2018年5月末,明确去产能及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下降2.1%,房地产贷款及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都明显在政策挤压下出现增速回落。此外,委托贷款、债券、表外等业务受去杠杆影响,增速明显放缓。

(二)供给侧改革,优化了产能结构,严格推行“三去一降一补”的政策,使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降低了金融杠杆。

(三)提出债转股方案,对一些负债率高企的国企通过债转股,将债务转给商业银行,从而降低国企负债率,使其轻装上阵,而商业银行也不再无条件接收债务,通过股权认定,商业银行的资产并未缩水。

(四)去杠杆过程中,对企业分类进行,如对金融业,目标主要在影子银行,资金嵌套,及流向加以监管,对国有企业,重点在债转股,对民营企业,上市公司,要求略有放松,如后续的股权质押不强制平仓,使企业流动性增强,增加企业活力。

7月23日,人民日报发布了头版资讯:去年以来,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势头明显放缓。2017年杠杆率增幅比2012—2016年杠杆率年均增幅低10.9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杠杆率增幅比去年同期收窄1.1个百分点。去杠杆初见成效,我国进入稳杠杆阶段。

四、如何长期有效稳杠杆,达到控制金融风险的目的

(一)货币政策应保持长期稳健,不能随意变动。长期保持流动性充足,无论商业银行还是企业,一旦缺乏流动性,势必会变成僵尸企业,陷入恶性循环。

(二)加强对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融资倾斜。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绝大多数流向国有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始终处于劣势,融资难,融资贵成了普遍现象,近期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讲话,大银行最起码1/3贷款要流向民营经济。中小银行2/3贷款必须流向民营经济,五年后达到50%流向民营经济。

(三)对影子银行严加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堆积,导致资金链断裂,造成金融风险。对商业银行的理财资金池,票据池加以严管,做到一对一,防止流向资本市场。

(四)对国有企业债转股进行合理安排,切忌做成商业银行被迫买单。既要向国企纾困,也要建立完整的金融监管政策,是商业银行取得的股权不会变成不良资产。《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指出当前债转股仍面临诸多问题,如资金来源、公司治理、重组方式等。

(五)要有退出机制,不论是商业银行还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应在合适的时期定向爆破,将风险适度释放,避免集中造成不可控风险。

综上所述,我国的金融杠杆其风险是长期存在的,要想长期稳定地防控风险,必须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监管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稳中求进,在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線。

猜你喜欢

去杠杆
莫让债转股在实践中“跑偏”
论不良资产证券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运用
中国如何“去杠杆”?
“去杠杆”须精准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