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加坡职业教育访学研修体会

2018-01-12方金湘

职业·中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教学工厂办学理念

方金湘

摘 要:本文结合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思想,即教学工厂、无界化概念等及笔者学院的实际教学环境,针对专业转型,探讨和借鉴新加坡职业院校的教学创新和课堂优化方面的经验打造适合学院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

关键词:办学理念 教学工厂 无界化

为了促进新加坡与中国职业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暑假期间笔者有幸代表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参加了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的“省高职院校骨干教师赴新加坡访学研修班”,通过听取专题讲座和院系交流,了解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的治校理念、教学管理、学术管理、学生管理系统等,同时也通过随堂观摩、项目实操和教学体验,深入专业了解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的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的实施、校企合作的开展等,进行了为期4周的学习考察。

培训学习内容安排充实合理,聆听不同院校老师的讲座,现场考察学习。重点以南洋理工学院为例,详细地了解他们的办学理念,对“教学工厂”“无界化合作”“以人为本”等教学理念有了较深的认识和体会,现将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一、办学发展历程开发经验

1.南洋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职业教育经历过20世纪60年代经济发展阶段的劳动密集工业、70年代技能密集工业以及80年代科技密集工业(包括经济发展局科技学院、德新学院、日新软件科技学院、法新、日新机电一体化和精密工程学院),到20世纪90年代创新及科研工业(整合经发局属下各学院与中心,1992年成立南洋理工学院)到2000年知识主导经济以及2010年数据时代。南洋理工学院已经成为新加坡职教发展中重要的支柱之一。

2.办学策略

南洋理工学院称:“我们的学子不仅有技术,更有文化!”他们组织各类乐团,让身处校园里的学生随时享受高雅艺术的熏陶;他们参加各类国内外竞赛,不仅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增加了学院的美誉度;他们鼓励各类社团活动,让多元文化互相渗透,使校园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他们为学生兴趣提供方便,只要学生喜欢,校园里总能找到适合他的角落。他们开设多种类选修课,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知识,丰富其文化需求。南洋理工的主要办学策略如下。

(1)以市场为导向。由系主任主管,根据企业和国家的需求以及年轻学子的意愿,开设合适的专业与课程,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基础。

(2)柔性系统的开发。以灵活及适应性强的办学系统,适应市场和科学的转变。综合两三门课成为一门课。

(3)注重能力培养。对教师队伍进行大力培训以及让他们开发科研项目,使教师团队的综合专业能力素质大大提升,为学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开展国际合作。始终坚持国外政府、国外大专学院及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拓展教育和科技应用的新领域;如新加坡在中国合作办学,将学生送到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番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交流。

(5)重应用、重开发。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环境中,为学生营造实际、有效的及相关的学习经验,培养应用型和开发型人才,而不是研究型人才。

(6)面向世界。为了培养年轻学子的创新和国际化思维,通过学院的区域与国际化项目,帮助他们面对环球化竞争环境所带来之挑战,如大多数学生不在新加坡工作,面向国际市场打造一所国际知名的杰出理工学院。

3.办学理念

(1)教学工厂。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的理念是对工程教育的延伸,是将企业研发项目已进入教学环境中,并将项目和教学两者保持紧密结合,其中企业和研发项目是“教学工厂”中不可缺少的两个要素。它让学生可以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之中。教学工厂是以学院为主,它是根据现有的教学系统(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驗课和项目安排),创设学生实训的环境。也是学校教学与企业项目和企业实习的有效结合。

教学工厂给学生提供了更完善和有效的学习环境,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团队精神,并对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确保有关培训课程与企业需求挂钩,与时俱进。学院注重学院能力开发和教职员专业培训,并促进学院和企业的紧密联系。

教学工厂是南洋理工学院主要办学理念,强调教学与企业之间相融合。在将核心教学和项目研发活动紧密结合的基础上,设立了科技中心。中心的核心活动包括对于第一、二年级学生的专向教学和在职培训和第三年级学生进行企业项目开发、科研项目创新等。配合企业项目需求对学生在第三年两个学期进行双行安排,将班级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进行专项培训,另一组再分成两小组分别进行企业实习和全日制项目),然后交换对调,始终保持企业有学生参与实习,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校内校外实训场所。结合我国国情,笔者学院机电一体化(游乐设施运营方向)和汽车检测与维修等可以借鉴教学工厂模式,与企业进行长期合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学生参与其中,为企业培养合适的人才。

(2)无界化校园文化。现实中的问题是不分界线的,它无法看到工程之间的界线或学科专业之间的界线。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提倡无界化理念,大力提倡部门与学系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加强师生们的专业能力,增强学院的灵活度与反应能力,推行资源与人才之共享,促进学系间的项目合作和教学活动交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不同学系间的项目合作及教学活动交流。在项目合作中,更注重无界化团队精神、团队合作,培训内容只为满足客户需求。对此,笔者学院机电工程系内部专业老师的专业转型,适应目前新专业—游乐设施方向,进行能力转向,实现多元化能力开发。目前,老师暑假下企业培训学习,从即将停办的模具、汽修专业逐步向游乐设施专业方向转型已达到多层次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管理

新加坡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构架基本是由教学管理委员会、专业咨询委员会、系主任、专业带头经理、课程开发小组组成。教学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包括:院长、注册主任、各系主任、高级管理人员、各系教师代表。不同院校略有不同,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看,其职能是在现有专业设置的修改、新专业的建设等方面进行审查和批准。值得一提的是管理构架当中的“专业咨询委员会”,来自企业工作的成员是学院和企业联系的重要桥梁,可对建设新专业和修改完善现有专业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咨询意见,并能够认可相关建议。endprint

1.课程开发

以南洋理工学院为例,南洋理工学院的课程开发程序为:分析专业需求情况→组建课程开发小组→

审核批准→课程设计→课前准备→反馈与改进。专业需求分析是对经济发展的需求、企业需求、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首先是国家经济发展需求,专业的设置直接与新加坡国家整体经济发展需求挂钩;另外考虑企业需求,从市场调研,参观企业,项目于科技开发等方面来研究新专业、课程或修改现有专业和课程内容。其次是成立专业筹备小组,专业带头经理以及成立课程开发小组,从而提出新专业建议、毕业生就业岗位的确定、专业知识与能力水平要求的确认、专业结构框架的构思、课程摘要的准备等。同时,准备开设课程还要考虑以下要素:企业需求;专业能力学术水平;课程命名与课时分配、课程顺序、课程类别(指必修、选修或辅助性课程、考试及考察课程);理论与实践课时分配、提交系主任、专业咨询委员会、教学管理部门、教育部批准;委任课程协调老师,准备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及采购教学设备仪器等;编写授课计划并准备工量具及材料准备上课;搜集学生反馈、老师经验与反馈和企业反馈等等。

笔者学院目前的课程开发方法跟以上方法相似,在16级机电高职班试用,学生学习过程中觉得很实用,而且在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方面根据企业需求做了相应调整,教学效果好。教师保持与企业长期联系,以便了解发展动向。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将做出进一步修改完善,打造一个更加适合地方经济发展和能够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2.以人为本

新加坡高职院校借助辅导与管理、国民教育、职业能力、课外活动、校园环境等方面打造学生以专业精神为核心的良好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国际思维、创新精神、均衡发展和社会服务意识,其才能范围包含学术、领导素质、创新能力、艺术演绎、体育、音乐等。

学生的爱国教育始于国家忧患意识,新加坡国土面积极小,经济始于第二产业,所以学生从小便知道国家兴亡人人有責,爱国情结浓郁。而我国的学生并无忧患意识,更多时候的努力仅为自己的将来打算。殊不知这样的教育会让学生少了对民族的敬仰、国家的责任和对人民的大爱以及对生命的崇敬。学校可以通过讲座、考察等方式进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将开发重点从以往的专业技术转移到以专业能力为核心的文化素质、体能健康、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服务能力等方面。鼓励社团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以及课外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成为高端综合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小结

对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成功的办学理念,一方面应吸取他们成功的经验;另一方面,新加坡与中国国情不一样,因此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新性解决工作难题。目前学院已经在无界化概念方面,实现了各系和各专业之间的有效合作,希望今后将在多元化、多层次以及整个校园内实现无界化合作,特别重视教学工厂模式,跟企业及行业发展动向保持一致,全面推行学生心智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在此,学院将在机电一体化游乐设施制造及运营专业方面借鉴教学工厂模式教学,加强与游乐设施制造厂和运营单位(主题公园)的长期合作,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就业率。

(作者单位:岳阳职业技术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工厂办学理念
创新育人目标与模式的思考及实践
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弘扬正能量的第一课堂
树立办学新理念 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中职学校突出特色改革教学模式初探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对高职专业建设的启示
中职机电专业“教学工厂”实习模式研究
浅谈创办特色高职院校的发展策略
试论农村中学校长的学校管理对策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的启示
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