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1912—1949)医学期刊计量分析研究

2018-01-12龚瑞怡俞凯君胡姗姗上海健康医学院图书馆上海201318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医学期刊创刊月刊

龚瑞怡 俞凯君 胡姗姗(上海健康医学院图书馆 上海 201318)

1 引言

民国时期(1912—1949)是整个“中国社会逐步实现由旧到新的转变时期”[1],也是我国医学发生重大变革的特殊时期。受近代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现代医学(以下简称西医)和中国传统医学(以下简称中医)两种医学体系在这一时期产生了激烈地碰撞。西医在国民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获得长足发展[2],千百年来被视作中华民族瑰宝的中医在西方现代医药学的冲击之下不得不顽强地“求生存,求发展”。西医界通过《社会医报》等医学期刊广泛传播普及现代医学知识,发表“废止中医”等医学见解。中医界以《中西医学》等医学期刊为阵地,对废止中医的理论进行了有力地反击[3]。双方借各类医学期刊就中西医学的发展各抒己见,一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这一时期,涌现出如《三三医报》、《医潮》、《医学周刊》等著名期刊。

可以说,民国时期的医学期刊真实记载了当时医学界的重要事件,反映了民国时期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医学观念转变与发展的过程,是研究民国医学思想、学术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对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医学期刊进行计量分析和研究,可以揭示民国时期医学自身发展规律在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相互碰撞下所呈现的时代特点,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民国医学史和民国医学打下基础。

2 数据及方法

本文所搜集的民国时期医学期刊信息,主要来源于以下资料原文:宋大任、沈警凡整理的《全国医药期刊调查记》,收录了1935年以前17个省市出版的中西医期刊约140种,但是该资料仅收录到1935年,且存在大量的遗漏;邓铁涛、程之范主编的《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列出了“主要中医药期刊一览表”和“主要西医药期刊的名称、主编、发行地、创刊年月、变动情况表”。王康久主编的《北京卫生志》详尽地记述了北京的卫生事业始端、发展、转折、终端的过程,其中机构篇列出了1915年至1933年北京各种民国医学报刊杂志共计27种;王浩权的《抗战期间全国医药期刊调查录》,收集了中西医期刊;《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1949)》收录了全国50所图书馆在1957年底以前所藏建国前国内外出版的中文期刊近2万种。

应用Excel软件将以上资料中所反映的民国医学期刊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处理,经过比对后剔除重复刊物和民国以前刊物,共整理得到民国医学期刊581种,其中中医期刊132种,西医期刊449种。由于本研究收集的期刊资料或有不全,故仅针对此次收集到的581种民国中西医期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3 民国医学期刊的计量分析

3.1 民国医学期刊年度创刊分布

本研究所搜集的581种中西医学期刊,除创刊年代不详的51种期刊以外,其余期刊的年代分布情况如下表1:

表1 民国中西医学期刊年度创刊数量表

民国医学期刊创刊数量的年度变化,与中国近代历史的变革、社会环境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根据表1,本文将民国医学期刊的发展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第一阶段是1912年至1937年,即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到抗日战争爆发;第二阶段是1938年至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第三阶段为1946年至1949年,即解放战争时期。从上表1可见,民国时期的西医学期刊无论是总数还是年度创刊数都明显高于中医学期刊,这和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大力支持西医学发展,中医学则在夹缝中求生存,不断与政府抗争才能获得医界的一席之地有关。通过统计发现,民国医学期刊的年创刊量有两个高峰。第一个创刊高峰是在1928年至1937年,也就是国民政府成立卫生部(署),中国政府的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就此发端到抗日战争爆发的十年,这十年可以称作是民国医学期刊的“黄金十年”。抗战爆发后,期刊的创办数量急剧下降,直到1947年抗战胜利后,又迎来了第二个创刊高峰,1947年前后,期刊数量显著回升。同时,结合表1可知,1936年以后,西医学的创刊数量明显多于中医学创刊数量,这种变化与战时特殊的医疗卫生需求有关,西医见效显著且耗时短的特点对于抗战更为有利。

3.2 民国医学期刊的地域分布

根据本研究所搜集的581种医学期刊,可知民国时期创办的医学期刊在全国各地区覆盖面较为广泛。西医学期刊方面,除新疆、西藏、宁夏、黑龙江、海南、香港和澳门外,全国有24个省市均创办了西医学期刊。解放区较为特殊,亦有21种西医学期刊创办。中医学期刊在新疆等10个边远地区没有创刊记录。

民国时期,全国医学期刊地域分布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普遍多于西部内陆地区的特点,且创刊量大部分集中在上海、河北、广东、浙江和江苏五个地区。这五个地区的创刊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上海181种,河北71种,江苏66种,浙江45种,广东36种,其创办总和占全国医学期刊产出量的68.67%。其中,上海无论是西医学还是中医学,创刊量都是全国最多的,占全国医学期刊总产出量的31.15%。这一现象,与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经济、文化处于发展巅峰状态有关。

3.3 民国医学期刊的创刊主体分布

对581种民国医学期刊进行分类统计后发现,民国时期医学期刊的创办主体有医学团体、医学院校、医疗机构、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出版机构、军事机构和个人等多种形式。据本文581种民国医学期刊筛选结果,医学团体包括中国红十字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卫生教育会、中华健康会、中华慈幼协济会、医师公会、国医公会、中医医学会等;医疗机构包括各类医院、诊所等;政府部门包括卫生部、各地卫生局(处、署)、卫生事务所等;研究机构包括中央及各地国医馆、中央卫生实验院及各地卫生实验处、医学研究所等;出版机构包括各类医学出版机构,如牙医季刊社、中国医药杂志社、医药学杂志社等,也有一部分医学期刊以报馆附刊的形式出版;军事机构包括军事机关如军政部军医司等,战时军事机构多为军区卫生部、部队卫生部等,如晋察冀军区卫生部、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东北民主联合军总卫生部等。

医学院校的创刊数量在民国所有医学期刊创刊主体中居首,合计有138种,占本文所搜集民国医学期刊的23.75%,且基本为开展西医教育的院校创办的西医学刊物(详见表2)。民国时期社会掀起收回西医教育主权运动,医学教育传播本土化实现以后,医学院校普遍创办医学刊物。这些校办期刊中有相当一部分有着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办刊传统悠久,属于高层次的学报性质刊物,学术价值较大,如《广济医刊》、《震旦医刊》、《同德医学》、《中国眼科学杂志》、《中国生理学杂志》、《齐鲁医刊》、《华西牙医》等。也有一部分期刊办刊仅一期后便难以为续,如《上海市卫生局高桥卫生事务所暨国立上海医学院卫生科年报》、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的《卫生半月刊》、福建省立医学院的《寄生虫学会会刊》、吉林的《长春大学医学院杂志》、成都的《华西协和大学医学会会刊》、台湾大学医学院的《台湾医学会杂志》。

总之,民国时期校办医学期刊的繁荣,直接推动了这一时期医学教育和学术研究的深化,使得医药科学知识得以广泛传播,成为弘扬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媒介。

表2 民国时期医学院校创办医学期刊一览表

中德产科女医学校月刊 西 月刊 中德产科学生会 上海 1929.3新医药与卫生 西 月刊 南洋医大毕业同学会 上海 1930.1复旦大学医学杂志 西 复旦大学 上海 1930.3上海同德医专年刊 西 年刊 该校 上海 1930.6南洋大学医学院 西 季刊 该院 上海 1930.6同济医学季刊 西 季刊 严需章等 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同学会 1930.11震旦医刊 西 双月刊 震旦医刊编委会 上海震旦大学医科 1931上海医学院院刊 西 月刊 上海医学院 上海 1933东南医讯 西 月刊 东南医学院校友会 上海 1934.1震旦月刊 西 月刊 震旦医科 上海 不详国立上海医学院卫生科年报 西 年刊 上海市卫生局高桥卫生事务所 上海 1935上海医学院季刊 西 季刊 该院 上海 1936.4药和化学 西 上海中法大学药科 上海 1939.3大德助产年刊 西 年刊 大德助产学校 上海 1939药识 西 上海中法大学药科 上海 1946.1上医月刊 西 月刊 上海医学院校友 上海 1947新军医 西 月刊 上海军医学校专科部医药杂志社上海 1947.4军医校刊 西 周刊 上海军医学校 上海 不详同济医声 西 双月刊 同济大学医科 上海同学联谊会 1948.9同德医讯 西 同德医学院 上海 1949中国医学院月刊 月刊 1933.2卫生半月刊 西 半月刊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医处 南京 1928医学周刊 西 周刊 中央大学卫生教育科 南京江苏公立医学专门学校校友会杂志 西 年刊 江苏公立医学专门学校 苏州 1915军医 西 双月刊 南京陆军军医同学会 南京 1928.11通大医刊 西 南通大学医科出版部 江苏南通 1929.6医学 西 月刊 中央大学医学院医学研究会 南京 1931.7卫生教育周刊 西 周刊 江苏省立医政学院 镇江 1935医政周刊 西 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医政周刊社 镇江 1935南通学院医刊 西 该院医刊出版委员会 南通 1935医学专科学校校刊 西 月刊 国立医学专科学校 南京 1945.1药学专科学校校刊 西 月刊 国立药学专科学校校刊委员会 南京 1945.1医政通讯 西 月刊 江苏医学院 镇江 1945.12广济医报(广济医刊) 西 双月刊 广济医学专门学校同学会 杭州 1914.10浙江医专校友会杂志 西 季刊 饶崇润 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 1915.2医药话 西 月刊 浙江医专校友会 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 1921.6药报 西 月刊 华鸿 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药报社 1920药学专刊 西 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 1927

除医学院校创办的医学期刊以外,医学团体和个人创办的医学期刊数量也较多。其中,医学团体创办的医学刊物有110种,个人创办的医学刊物有105种。

早期的西医学刊物大多伴随医学团体的诞生应运而生,也依托医学团体得以发展壮大。如1887年由在华传教医师成立的“中国医学传教会”,该团体在上海编辑出版《博医会报》,其后与1915年由中华医学会创办的《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合并,成为中华医学会的机关刊物。该刊抗日战争期间也坚持出版,一直持续出版至今,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医学刊物,在国内外影响深远,为国际学术交流做出了一定贡献。可见,医学团体创办的医学期刊在致力于医学的传播和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以个人为主体创办的医学刊物中,中医学期刊要明显多于西医学期刊。在132种中医学期刊中,个人创办的占40.9%,远高于其他创刊主体的创刊量。这一方面反映之间论争得激烈,中医界人士为了维护和发展中国传统医学,通过私人创办期刊的方式来沟通联络,传播自己的学术主张。这些私人出资创办期刊的个人多为有名望的,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中医界人士,他们为争得中医学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如上海著名中医界代表张赞臣、秦伯末、恽铁樵等,为谋求中医发展纷纷创办期刊,其中张赞臣创办的《医界春秋》,特邀许多医界名人撰稿,学术理论水平较高,该刊对“废中医派”进行“口诛笔伐,笔锋犀利,被当时中医界誉为‘舆论之喉舌’”[4]。上海等大城市个人创办医学刊物的兴起也带动了中小城市有识之士创办学术刊物的发展。1921年8月,由江苏泰县著名中医丁秋碧创办的《泰东卫生会报》,是江苏最早的县一级医学刊物,在地方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4 结语

医学期刊是传播医药科学知识,传递医药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无论在哪个时代,医学期刊对于推动医学学术研究、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对民国医学期刊的计量分析,我们了解到民国医学期刊的年度发刊受社会时局影响较大,可分为抗战前,抗战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三个历史阶段;民国医学期刊创刊地域分布广泛,但发展不均,主要集中在上海、河北、广东、江苏和浙江五个地区;创办民国医学期刊数量最多的创刊主体为医学院校,尤其是西医学院校。民国医学期刊是民国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医学发展的见证,是研究民国医学的重要史料。对民国医学期刊进行计量分析,不仅可以客观科学地了解当时的情况,也能为当代的医学研究提供启发和帮助。

[1] 杜凡一. 民国时期(1912-1949)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线索[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35-37,79.

[2]潘荣华,杨芳. 民国时期医学院校创办的医学报刊研究[J].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04):57-65.

[3]奚霞. 民国时期的中西医纷争[J]. 钟山风雨,2004,(04):24-26.

[4]邴守兰,段逸山.民国中医之喉舌[J].《中医药文化》,2010(6):16-19.

猜你喜欢

医学期刊创刊月刊
数 独
山西医学期刊社简介
山西医学期刊社简介
山西医学期刊社简介
山西医学期刊社简介
画与理
诗选刊 月刊
创刊40周年抒怀
1994:创刊
创刊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