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图书馆上大文库建设实践与思考
2018-01-12盛兴军朱舒华
盛兴军 朱舒华
(1 上海大学图书馆 上海 200444)(2 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上海 200444)
1 引言
大学文库是高等学校图书馆专门收藏本校师生、校友的专著及其他学术成果的特藏库,是高等学校学术成果的荟萃之地。大学文库是指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图书馆,对本校教职员工和曾经在该校工作过以及对该校有特殊贡献的各界人士公开发表的文献(包括论文、专著、译著、手稿等)进行整理、加工、收藏而建立起来的反映本校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的特色资源库。这种特藏资源的管理模式在国外一些知名高等院校早已施行。在国内,最早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图书馆发起建设。目前,我国的“211”、“985”院校图书馆基本上都成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库”。作为能够全面反映本校学术传统、人文精神和发展特色的馆藏,大学文库的建设已具一定规模,而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1]。实践证明,大学文库建设,与所在学校的兴衰息息相关、与学校的精神特质一脉相传,承载着校园优秀传统文化、铭刻着学校发展的文脉。与普通馆藏相比,大学文库的开发利用还将有更广阔的探讨空间。它的价值和意义,正如浙大文库所介绍的那样,“走进这座文库,你才真正走进了浙大,走进它的历史,也走进了它的未来。”所以,建设大学文库,既能够系统地收藏、展示一所大学师生、科研和管理人员的学术成果,也反映了该校的大学精神和文化特质的成长史,具有历史继承性、资料完整性和激励性等重要特性,起到“彰前贤励后学”的作用。本文结合文库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重点介绍了上海大学图书馆“上大文库”建设实践,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和建议。
2 大学文库的概念、类型、特征与作用
国外大学一般都没有明确指出自己的“文库”的完整概念。国内高校文库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7年7月25日,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其中规定:“要保持重要文献资料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注意收藏本校以及与本校有关的出版物和学术文献。”同年,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人大文库”。此后,一些办学规模大、学科门类全、科研实力强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文库[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收集本校或本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各类研究成果,收录文献类型以论文、专利、预印本图书、研究报告、图书章节、软件、视频资料等为主的大学文库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实体的阅览室,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思源阁”,浙江大学图书馆的“浙大文库”等。另一种是数据库形式的机构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简写为IR),即将实体资源数字化,通过网络提供服务甚至免费下载,其目的是保存大学或者科研机构科研成果并作为开放获取的重要来源。比如厦门大学的机构库建设[3]。
纸本型文库也叫实体或实物文库,是由纸本印刷型文献集合而成的文库,是文库建设的最初形式。这是由印刷型文献集合而成的文库。实物展示形象直观,是开展爱校教育的良好场所。纸本型文库是文库建设的最初形式,也是文库向各种其他类型文库发展的基础。
数字化文库分为目录型文库、全文数据型文库、准机构知识库型文库。以文库介绍和收藏目录为主要内容的数据库称为目录型数据库,主要包括“藏书目录”和“赠书名单”,是在馆藏书目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OPAC的数据资源作为其详细书目信息的揭示。读者可以通过图书馆OPAC系统检索,然后到文库阅读查询阅读。全文数据型文库是比较成熟的文库类数据库,如“人大文库”、“北大名师”、“清华文库”、“武大著述文库”以及中国农大图书馆的“教师文库”、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京师文库”等等。全文数据型文库是虚拟文库,具有一般数据库的各项功能,利用方便。准机构知识库型文库是以本校全体教职工的学术文献为收录对象,内容涉及他们的基本资料、著作、学术论文、科研成果、讲义等。最大的特点是涉及人员广,内容较为全面。如“清华大学机构知识库”、“中国农业大学知识库—教师文库”、大连理工大学机构仓储、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电子科技大学学术典藏库、云南大学图书馆机构知识库、石河子大学机构知识库等等。虚拟文库在大学师生著作文献信息的揭示、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4]。
3 上海大学图书馆“上大文库”建设
3.1 上大文库建设的缘起
上海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211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学校的合作化、国际化趋势明显,目前已与北美洲、欧洲、亚洲等地区的大学合作建立了5所孔子学院。与中国科学院长三角地区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宝山区人民政府等单位开展了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在内的全面合作。上海大学自1994年组建之始就以“培养和造就大批符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为宗旨,逐步形成了“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和“昌明学术、传播真理”的办学传统。钱伟长校长倡导的“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和“求实创新”的校风在师生中不断弘扬光大。如今上大,朝气蓬勃,人才辈出,桃李满天下。无数上大人留下了众多高水平的学术论著、研究报告、文学艺术作品,这是上大学者科学研究的结晶,是上大人对人类文化、知识宝库的真诚奉献。这些科研成果理应受到图书馆的珍视与收藏。
通过上大文库建设,可以完整、准确反映上大人文精神的发展史、上大学人的学术史、上大学人的精神风貌等文化内涵。上大文库可以反映上大的学术发展轨迹并把握着上大学术成就的脉搏,既是上大教学科研的历史写照,又是上大教学科研现状的真实体现。一方面对上大的教学科研可起到一种检阅和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对开展上大的文化史、教育史、校史、名人名著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无疑将促进上大教学科研的深入发展。
上海大学图书馆在“上大文库”建设没有正式立项之前已经开展了“钱伟长数据库”、“上海作家作品陈列与研究室”的建设工作,但是并没有对上大学人的学术成果进行过系统的梳理和设立专门的陈列室。为了适应上海大学新的发展需要,2013年开始,上海大学图书馆着手上大文库的项目论证并进行了可行性研究。认为上大文库的建设,可以跨越时空,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方面再现上大精神特质。文库将上世纪20-30年代的“红色上大”与“今日上大”连为一体,以上大学人学术论著、研究报告、文学艺术作品等文献史料为收集展示对象,通过实体空间、虚拟网络平台的方式,将上大“自强不息、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和昌明学术、传播真理的办学传统远播传扬,显示出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上大学人对社会所做的历史贡献。希望通过上大文库建设,既展示上大整体精神面貌,又传递各学院、各学科研究领域中的学术信息,并将其凝聚成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同时也体现了图书馆工作的创新,实现了图书馆业务建设的新突破,在我校图书馆藏书体系中增加了新的特藏资源,拓宽为我校教学科研服务的范围与方式,成为图书馆加强与本校教学科研之间联系的新纽带。
3.2 上大文库建库过程
3.2.1 “上大文库”立项及实施规划
2013年3 月,上海大学图书馆党政领导正式启动“上大文库”项目的立项工作。图书馆党政联席会议决定采用招投标的形式在全馆发布立项通知。经过专家评审,图书馆领导集体讨论,2013年5月,上大文库项目正式立项。
其后,图书馆专门成立课题组,就“上大文库”建设的指导思想、收藏原则、建设规划、具体要求等方面形成了共识。2013年6月,上大文库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实施规划拟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文献收集与实际调研阶段。对国内外相关文库建设资料的查找、收集与整理。课题组先后到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图书馆进行深入调研。
(2)项目分工与实施阶段。项目启动后,课题组根据资料收集情况以及调研结果,印制宣传资料,对不同人员进行分工,实行院系走访和著作、论文征集。
(3)第一阶段成果展示。“上大文库陈列室”物理空间展示。本阶段以图书馆八楼为上大文库阅览室展示区域。在图书馆主页上建立“上大文库”虚拟成果展示栏目。
(4)“钱伟长数据库”、“院士文库”建设。
(5)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图书馆东区馆“钱伟长图书馆”正式建立“上大文库”实体空间并提供读者服务。
3.2.2 “上大文库”建设的指导思想
全面系统地反映上海大学建校以来的学术研究传统及主要研究方向、特点、脉络。集中体现上大的学科优势及研究实力,体现上大知名教授、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水平。妥善收集和保存上大建校以来教学科研人员在学术研究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文献资料,加以整理,使之成为系统。充分利用前人成果,为促进上大的教学科研及学术研究提供服务,为广泛深入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便利,同时使之成为上大尊师重教的主要教育基地。3.2.3 “上大文库”文献收藏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凡上大教学科研人员(含曾在上海大学工作过的教学科研人员)及博士、硕士研究生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参考工具书及有影响的教材,研究报告和文化艺术作品、电子型出版物等都将予以收藏,以全面反映我校各个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成果。
(2)系统性原则
凡在上海大学已形成特色的,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能代表学校重点学科理论水平和发展方向的学术论著将予以系统收藏,以系统反映该学科发展的脉络、方向、特点等。
(3)重点性原则
凡是上海大学知名教授、专家、学者(含曾在上海大学工作过的著名教授、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含论著、手稿、墨宝等)将予以重点收藏,以重点反映学校各学科领域学科带头人的学术传统和研究成果。
3.2.4 “上大文库”收藏范围与收集形式
文库馆藏的收集是一项持久的工作。文库藏书首先要从本馆藏书中适当提取,同时与我校出版社、出版物的主办单位及科研处建立赠书关系,凡出版社出书、学报、校报刊登的本校教师和校友的专著、合著、参与编审的教材均赠文库收藏。其他各种载体形态的有价值文献资料,如一些著名学者的手稿、书信等,也作为文库的精品收藏。为此,制定了详细的收藏范围:
(1)作者范围
①在上海大学工作的教师、科研人员(含离退休人员)。②曾经在上海大学工作过的知名教授、专家、学者及其他人员。③曾就读于上海大学的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函授夜大生、进修生。
(2)时间范围
根据上海大学发展历史沿革,分为三个不同历史时期:①1922-1927年,上大学人的文献收集与整理。②1983-1994年,上大学人的文献征集。③1994——至今,上大学人著作文献的征集。
(3)文献范围
正式出版的学术专著、参考工具书、教材、文学艺术作品、电子型出版物、内部研究报告等。两人以上合作研究的文献,第一作者须为上大校友。
(4)收集形式
“上大文库”文献收集以接受捐赠为主要形式。我们欢迎并热忱地期盼全校教师、科研人员及国内外有识之士,惠赠符合以上原则及范围的图书给“文库”。凡给图书馆捐赠图书者,图书馆将颁发图书捐赠纪念证书。
3.2.5 实施难点及解决办法
(1)难点
上大文库著作的征集工作,不仅是文库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文库最艰巨、最持久的工作。难点主要有:①本人不愿捐赠时收集难度较大;②本项目完成的时间跨度较长,两年只能收集部分成果;③项目经费根据实际需要由馆里研究决定,项目负责人不能像其它正规项目一样直接使用,影响建设实施效率。
(2)解决办法
①通过向著者征集、接受捐赠、呈缴、从馆藏中抽取、购买、复印等多样化的采集方式提高文库收藏量。②建立呈缴制度,是文库得以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提高文库收藏全面性、系统性的有效手段。③把呈缴制度与工作业绩、科研评奖、职称评定挂钩,以此保障制度的高效执行。④通过热情到位的上门服务、以点带面的名人带动效应、及时生动的宣传报道来提高文库收藏的效率。⑤充分发挥项目成员的作用,把文库征集工作按学科(学院)分工,建立每个成员的工作统计作为奖励的依据,再提高文库收藏的效率。⑥为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拟在8楼设立“上大文库”工作室。
3.2.6 实施要求
上大文库在建设过程中,针对本项目中的困难和问题,图书馆和课题组制定了详细的实施细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践的可操作性。如对陈列室的布局装饰,既要体现展示的功能,又要具有阅览室的特征。
(2)对征集的著作,强调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文库文献的著者与本校关系密切,有别于普通的馆藏,需集中存放,由专人管理。文库排架要突出著者的主体性,展现本校特色,因此多采用单位→著者(或著者+时间或单位)→学科→著者等方式排架,也就是以依“人”列类为主,而不是普通馆藏常用的以内容列类,但同时也指出依“人”列类方式的缺陷,如排列族性不明显,不利于读者查找。同时,也可以单独组织目录体系和利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建立题名、分类、主题、著者等多种检索途径,可以弥补依“人”列类的不足,提高文库的利用率。利用馆藏中央数据库统一著录,增加其他责任项作为著者检索点,实现著录既标准化又有特殊性。
(3)强调历史性与可持续性的统一。文库建设既要着眼于已有成果的征集,又要与学校的发展始终保持一致性,这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
(4)强调服务性与开发利用的统一。在提供读者服务的同时,更注重文库的开发利用。开发利用方式:①设立名人专家专柜,开展名人学术成果、治学精神研究。②定期进行展览,以展促藏。③定期编制简介、简报、年刊,在学报上开辟藏书内容介绍。④统计分析本校文库数据,形成综述,为学校指导科研工作提供决策依据。⑤整理编辑相关人员个人论文集。⑥编辑著作评论集。⑦利用特殊时段,如新生入学、学校纪念日等进行专题宣传教育活动。⑧开展专题讲座、读书活动。⑨与兄弟图书馆、地方图书馆交流,让文库走出校园,扩大影响。
(5)强调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结合。既要有文库陈列室,又要建立文库数据库,充分揭示文库特色。文库数字化是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文库发展的必由之路,可以提高文库的利用率和检索效率。一是文库数据库的建立,二是文库网页的开发。首先要建立完备的网上机读目录,提供题名、作者、学科、单位、关键词、发表时间等全方位的检索途径,满足读者从不同角度了解文库收藏的需要,提高检索效率。逐步建立全文数据库,提供下载、打印等功能。文库网页包括文库简介、藏品征集、文献检索系统、捐赠动态及文库章程、著名学者简介、珍品专架展示等。
3.2.7 文库建设与实施的行动方案
(1)第一阶段
收集、整理上大师生著作阶段。课题组印发了征集上大文库捐赠倡议书。制定了《上海大学图书馆“上大文库”捐赠条例》和《版权声明》。课题组与学校各院系教学秘书建立通讯联系,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上大教师的著作征集活动。通过近一年的努力,我们征集了3000余部上大教职工出版的著作、教材等。课题组又组织相关人员,对这些著作进行统一编目,纳入图书馆特藏文献保存。
(2)第二阶段
钱伟长文库、数据库建设、院士文库系列著作出版。在广泛征集的同时,课题组又根据上大的特色,建立了钱伟长校长著作阅览室。钱伟长,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社会活动家,2010年7月30日逝世,享年98岁。他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曾任上海大学校长,率先提出了大学应实行开放办学,破除学校和社会、教与学、院系与学科、教学与科研等“四堵墙”的口号。2012年10月9日,在钱伟长诞辰100周年之际,上海大学举行了钱伟长图书馆奠基仪式和钱伟长铜像揭幕仪式等活动。据介绍,钱伟长图书馆项目包括图书馆及博物馆。其中图书馆建筑面积为1万平方米,拟建成为一个集学科交流、图书贮存、资料阅览、科研教学等一体的共享平台。之前,在宝山校区图书馆建立的钱伟长文库将搬迁到这里。同时,以子项目的形式申请了“钱伟长数据库”建库课题,完成了钱伟长数据库的建库工作并在上海大学图书馆主页发布。
2014年,课题组与上海大学出版社合作,预计出版“上大院士文库”系列,作为上大文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上大院士文库的建设,将集中展示上大院士在上海大学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中的领军作用,院士文库的建设不仅能体现院士们的学术风采、人格魅力,而且能够起到激励后学的作用。
为此,课题组在2014-2015年间集中出版了第一套院士文库《上大文库——周邦新院士文库》,全面系统地反映周邦新院士及其团队学术研究的研究方向、特点、脉络,集中体现周邦新院士及其团队的学科优势、研究实力、研究成果及研究水平。妥善收集和保存周邦新院士及其团队在学术研究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文献资料,并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为促进上海大学的教学科研及学术研究提供服务,为广泛深入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便利,同时使之成为我校尊师重教的主要教育基地。
主要内容包括:①对周邦新院士文库专柜进行详细规划、布局、装饰,使其具备有阅览和展示功能。②为周邦新院士文库专柜著作文献资料,制定相关的财产登记、编目、阅览管理制度。③依据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制定周邦新院士文库专柜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定。④根据周邦新院士对上大的贡献,为周邦新院士设立特展区、个人专柜。⑤陈列室内设置电子展示屏,制作光盘。用于循环播放周邦新院士学术之路、教育教学经验、探求上大发展的专题片;播放周邦新院士专题采访视频。⑥制作周邦新院士宣传画,在上海大学成立20周年之际,举办“周邦新院士学术之路”图片展。⑦在上海大学成立20周年之际,举行仪式,为周邦新院士颁发著作、论文收藏证书。⑧在周邦新院士80华诞,举行《周邦新院士画传》首发仪式。
同时,为了扩大宣传,课题组预备在上海大学图书馆主页建立“上大文库——周邦新院士文库”专题数据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采用多种形式的新媒体手段,聚焦周邦新院士及其团队的优秀成果。②对周邦新院士及其团队的著作、论文、科研成果进行实时跟踪,实时更新。③在周邦新院士80华诞,将《周邦新院士画传》电子文稿在周邦新院士文库专题数据库发布。④在文献内容上与“子项目一”保持一致性,但在展示形式上,体现出电子资源展示手段的多样性和现代媒体的灵活性、新颖性,图文并茂展示周邦新院士风采。
2015年,在图书馆建立了“周邦新院士文库专柜”。目的在于对周邦新院士的学术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设立专柜展示,以弘扬其学术贡献和为学术而奋斗的精神。
时间 项目进展 主要成果2013.9向图书馆领导请示,制定初步设想。 项目立项2013.9 1.与材料学院取得联系,提出初步想法和实施意见。2.材料学院教学秘书与图书馆上大文库项目负责人联系、协商,达成初步意见。由图书馆确定实施方案
2013.10 1.课题组成员开始查阅图书馆馆藏,了解周邦新院士的相关资料。2.了解周邦新院士及其科研团队的学术著作、论文、获奖证书、生平资料等材料。3.图书馆课题组提交具体实施方案与材料学院讨论。4.学校、学院、馆领导出面协调,上门采访周邦新院士。1.就相关问题达成一致2.相关人员一起走访院士2013.10 1.征集周邦新院士及其科研团队的文献资料、学术成果。2.根据院士相关资料,制作相应宣传品,如周邦新院士学术之路VCR,扩大宣传力度。1.采访院士2.制作VCR 2013.11至2014.2 1.提交院士相关学术成果(照片、著作封面扫描等)电子文本信息给相关老师,技术中心负责上传至“文库”网页,在图书馆主页制作院士专题数据库。2.整理周邦新院士及其科研团队的文献资料、学术成果。由编目人员进行分类、编目。1.提交著作等印刷型文献2.提交电子文本2014.3 1整理周邦新院士学术之路的相关图片、获奖证书、获奖著作、论文等相关文献资料、声像资料。2.在图书馆购买专用文库陈列室书柜,设立周邦新院士展示专柜。1.在图书馆主页发布院士数据库2.相关文献资料、声像资料收集、制作完成2014. 4-5 1.迎接校庆——周邦新院士文库正式接待校友、读者参观。2.举办图片展和陈列室开放仪式。3.举办展览——校庆献礼之周邦新院士学术生涯成果展。4.材料学院、图书馆三校区巡回展。1.举行仪式,颁发证书2.院士文库陈列室接待参观3.图书馆举办展览
(3)第三阶段
东区新馆上大名人捐赠文库。2017年,上海大学东区钱伟长图书馆竣工,东区图书馆即将交付使用。根据现有规划,东区图书馆将专门设立上大文库阅览室,用于陈列上大学人的著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上大学人著作区,主要包括目前收集到的上大学人的著作、论文等文献;钱伟长捐赠阅览区,主要收集钱伟长捐赠的各种文献资料;名人证书阅览区,主要收集社会名人捐赠的各类文献资源;院士文库阅览区。随着上大文库建设的不断深入,虚拟“上大文库”即将上线。
3.2.8 “上大文库”建设的意义与作用
上大文库的建设是依据上海大学自身特点,以上海大学师生及校友的论著为特定的收藏范围(以他们的学术著作及珍贵的手稿、手迹、荣誉证书、光盘等为特定收藏内容),以征集和赠送为特定的收藏方式。因此,上大文库的创建不仅体现了图书馆工作的创新,而且也拓宽了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范围与方式,成为高校图书馆加强与本校教学科研之间联系的新纽带。上大文库对上海大学自成立以来的个人学术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和永久性的收藏,起到了妥善保存的作用。这其中有大量的签名本,不仅有作者亲笔赠送签名,还有对文库的题词和对出版错误的亲笔更正。这些著作除自身的学术价值外,从版本意义上讲也具保存价值,尤其是一些著名学者的手迹,其价值和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深远。
同时,上大文库反映着上海大学学术发展轨迹并把握着本校学术成就的发展脉搏,既是学校各院系教学科研的历史写照,又是教师教书育人、教学科研现状的真实体现。上大文库既展示了上海大学教学科研的整体面貌和水平,又不断地传递着各个学科研究领域中的学术信息,拓展了本校教师的学术视野,活跃着他们的研究思路。同时,上大文库收集他们的著作,体现了对学术的尊重,并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使赠书者不仅获得一种宽慰,也激发其自豪感和荣誉感,对读者也将产生相当的感染力,使师生们的爱校之情油然而生,大大地增加了学校的凝聚力。
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大学存在价值和个性特征的体现,大学文化建设是创建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图书馆文化精神是大学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通过大学文库的建设,在塑造积极向上、无私奉献的图书馆精神文化、构建优雅舒适、开放互动的图书馆环境文化的同时,也能够营造与上海大学文化精神和谐发展的图书馆文化。上大文库的建设,能够更好地弘扬上大精神。上大人的著作昭示着新上海大学与老上海大学之薪火相传,能够使读者重温历史、缅怀先贤,激励后人奋发图强。通过上大文库的建设,能够进一步推动学校内涵建设,推进上海大学文明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深化上大办学精神,集中展示上海大学文化建设成就,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上海大学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通过文库的建设,对于努力践行钱伟长教育思想,坚持以育人为本、创新为魂的大学价值追求,大力弘扬上海大学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和凝练以学校校训为核心的上大精神,精心打造具有上大特色、彰显上大人个性的校园文化品牌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1] 王茜,刘新燕.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文库建设实践与思考——以北京邮电大学文库建设为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10,12(5):20-24.
[2] 罗莹.高校文库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6,50(7):115-117.
[3] 杨莉.高校虚拟文库的发展趋势研究及对我馆的启示[J].图书馆杂志,2012,31(3):52-54.
[4] 中国人民大学文库.人大文库[EB/OL].http://202.112.118.61:8080/wk/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