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应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的思考
2018-01-12宋启哲董茂生
宋启哲 董茂生
作者单位:310007 解放军杭州疗养院
我国是一个灾害发生频繁的大国,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各类突发事件均需要应急救援力量快速前出高效开展救治与防疫。为此,多条法律都要求和规定了在参与处置突发事件时,军队的指挥员应加入到当地应急指挥机构中,并按需派人员参加军地共同设置的相应机构,形成军地融合的应急指挥和控制体系,共同完成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协调、指挥和保障的工作[1]。我院是一家疗医合编的军队医疗卫生机构,既承担军队机动卫勤保障任务,又承担省级应急医疗救援任务,近年来,先后参加了抗台救灾、山体滑坡救援、重大交通事故救援、G20安保等军地联合应急医学救援工作,圆满完成各项保障任务,军民融合应急医学救援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2]。
1 军民融合应急医学救援的能力素质要求
1.1 灵敏高效的联合指控能力 应急医学救援中,多方卫勤力量从四面八方集中到灾害现场,容易出现多头指挥、行动混乱的问题[3]。因此,必须建立军地联合的指挥体制,做到指挥方式灵活,指挥决策快速,确保救援行动指挥实时、准确、连续、高效。
1.1.1 配强指挥力量 应急救援中,卫勤力量是救援主力,不仅是“保障队”,在一定程度上更是“战斗队”[4]。要选配善指挥、精专业、懂保障的军队卫勤领导加入到地方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协调应急救援时的伤员分流、物资调配和救援力量整合。此外,还要注重发挥专家作用,吸收部分专业骨干参与指挥决策。
1.1.2 配套方案计划 加强各类应急医学救援保障行动预想、预判、预设,分层次、分类别编制完善各类行动预案、专项预案和配套方案。建立完善的军民融合应急医学救援方案预案体系,加强预案方案的多样性、针对性、灵活性和科学性,做到“一情多案、多情多案”。
1.1.3 配全指挥手段 加强通信与信息自动化装备建设,构建以无线电为主,有线、网络、移动等多种手段并用的军民融合通信体系,实现救援信息查询传输、辅助决策、指挥控制一体化。
1.2 快速有序的协同反应能力 军地之间应急医学救援力量的协同反应,是军地联合救援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实现军地快速、有效救援的桥梁,只有建立军地之间常态化应急救援协同反应机制,才能确保“一旦有事”快速反应、迅即行动,有效应对[5-7]。
1.2.1 预警通报及时 军地应急管理机构和卫生、防汛抗洪、地震、消防、气象等部门加强协作,建立军民融合预警通报体系和信息掌控网络,加强信息收集、甄别、汇总、报送,及时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和影响。
1.2.2 应急响应迅速 依托军队现行战勤值班体系和地方各类应急管理值班体系,建立集值班、应急处突、应急动员等功能于一体的应急值班制度。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处置程序,综合运用多种通信手段和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传媒,广泛收集并快速传递情报信息,准确判明事件性质、内容、等级,按照分级分类要求,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迅速组织卫勤分队有针对性展开各项准备。
1.2.3 出动展开快速 制定抽组灵活、功能齐全、统分结合、适应不同任务需要的军民合编人员装备编组模式,优化紧急出动程序、内容和方法,制定铁路、公路、空运等多种方式机动方案,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抽组集结、远程驰援、快速机动、迅速展开。
1.3 技精业全的专业处置能力 应急医学救援能力蕴藏于军队医疗机构的各个层面,集医疗、科研、训练、后勤保障于一体,是一种特殊的智力资本,这种资本能够确保医疗机构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及优势更有效地从事应急医学救援活动[8]。因此,应急医学救援队应突出专业特色,确保人员精干、业务精湛、装备精良。
1.3.1 选配精干专业人才 挖掘军队医疗机构现有人才资源,吸纳地方各领域专家,建立军民融合应急救援专家组。把既精通临床、急救、防疫等专业知识,又熟悉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宗教民俗等常识的复合型人才纳入力量编组,使他们既精操作、会处置,又懂干预、能指导。
1.3.2 调配精良专业装备 应急医学救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现场伤情复杂、伤员产生量大,对急救装备和器材的要求高[9]。可在军队医疗机构机动卫勤分队现有装备基础上,采用军地间调配、联合研制、定向采购等多种方式,增配小型化、便携化、模块化、集成化装备,适应高寒、湿热、高原、沙漠、沿海等多种气候和环境保障,满足抢险救灾、反恐维稳、援外维和等多种任务需求。
1.3.3 锻造精湛专业技能 军地联合,携手加强灾害医学及核化生救援、卫生防疫防护等学科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完善技术平台,积极开展重难点课题攻关,着力提升技术支撑水平。强化专用装备操作和必备技能训练,积极组织适应性实战化训练,着力提高应急医学救援能力。
1.4 独立保障的环境适应能力 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后,灾区设施破坏严重,生活保障能力有限,应急救援力量自身生活保障能力和人员适应能力是顺利开展灾后伤员救治工作的基础[10]。因此,在某些特殊环境、特殊情况下,应急医学救援力量应具备独立实施应急救援的能力。
1.4.1 配套综合保障设施,具备自然环境适应能力 着眼独立执行任务、独立实施保障,配齐药材、给养、宿营、通信、动力等必备物资器材,因地制宜,建立强力支撑的综合保障体系,适应恶劣的地理和气候环境。
1.4.2 完善信息资料预储,具备社会环境适应能力 加强与任务区军地部门协调,全面收集掌握并实时更新属地及任务区内的地理、气象、水文、道路、民情、社情等信息,加强社会交往和沟通交流能力,确保在应急医学救援行动中能够迅速熟悉和适应事件发生地区的社会背景与人文环境,调动各种资源完成任务。
1.4.3 强化战斗精神教育,具备心理控制适应能力 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心理适应训练,灵活运用领导行为暗示、自我暗示、幽默调节、精神放松等方法,调整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心理适应力、承受力和自我调控力,提高各种恶劣条件下应急救援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2 军民融合应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的制度机制
2.1 应急信息军地联享机制 目前,军地双方各自组建了多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提高了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能力,但存在职能交叉、力量重叠的问题,既影响建设效益又影响使用效果[11]。因此,要建立军地应急信息共享机制,军地间信息互通、相互协作,确保各类信息实时掌握。
2.1.1 建立联络制度 军地双方分别指定专人负责联系、协调应急管理的相关事宜。建立军地互联互通网络和电信联系方式,依托国防动员网、地方政务网和地方政府应急平台,建立通畅便捷、快速高效的信息交流渠道,实现应急信息军地共享。
2.1.2 建立通报制度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机构为地方政府的牵头协调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和实际需要负责接收和通报相关信息;驻地省军区或军分区为驻地部队的牵头协调单位,按照分级对口通报的原则,负责接收和向地方有关部门、相关部队通报相关信息。
2.1.3 建立会议制度 军地卫生部门定期组织应急救援工作交流,围绕军地应急医学救援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交流,不断深化军地合作。对于重大救援行动保障,军地双方要积极沟通、充分酝酿,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判会商,为联合行动提供信息支持和辅助决策。
2.2 应急响应军地联动机制 应急医学救援突击性、时效性强,需要建立方案制度,规范军地行动,既包括军队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又包括军地救援力量之间的联动。
2.2.1 建立军地联合指挥体系 平时将军队医疗机构应急救援负责人吸纳为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机构成员,加强协调沟通,构建军地一体、属地管理的纵向指挥体系和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的横向协调体系。应急救援时,应急医学救援队在军地统一领导下展开救援,具体任务由各地政府赋予,救援行动由军队直接指挥。
2.2.2 完善军地协调方式 按照“统一计划、归口办理、快速反应、密切协同”的原则,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军地协调机制,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密切配合、共同处置。应急救援时,地方政府铁路、民航、公安、通信等部门为应急医学救援队提供优先、便捷的服务保障,协助做好饮食、住宿、水电等必要的后勤供应。
2.2.3 规范军地联合行动 制定军地力量联动方案,规范军地联合行动的程序、方法,明确沟通联系方式,确保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行动的统一指挥、协调畅通。省级应急医学救援队参加地方应急处置,由地方政府通过省军区系统报战区批准,由作战指挥系统逐级下达通知执行。紧急情况下,当地政府可直接向军队医疗机构提出救助请求,医疗机构边行动边报告。
2.3 应急力量军地联建机制 军地各部门密切合作,齐抓共管,充分利用军队现有资源,适度申请国家、地方的投入,加强应急医疗救援队方案、资金、物资、装备和技术建设。
2.3.1 拟制专项方案计划 应急医学救援行动任务多样而复杂,为更加快速而有效响应,应制定与担负任务相适应的保障方案和行动预案,包括各阶段的行动预案,各类突发事件的专项预案及技术方案[12-13]。同时,还要与地方政府和省军区系统进行对接协同,适时组织到大型工矿企业、核电站、江河湖堤等重点目标部位、险工险段进行现地勘察,明确任务区分、协同事项和相关保障,确保方案计划衔接配套、实用管用。
2.3.2 建立专项保障资金 建立和完善政府专项资金,资助省级应急医学救援队购置处置突发事件专用的指挥通信、通用装备维修、交通运输及应急救援人员生活补助等费用。
2.3.3 开展专项技术协作 军地应急救援力量可根据国内外应急医学科研发展趋势,有计划地展开应急医学救援科研攻关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方法经验,提高应急救援的整体水平。
2.4 应急准备军地联训机制 军地救援力量因隶属关系、管理体制等原因,在日常工作中协同配合较少,突发事件时若组织临机协同,往往存在着配合不顺畅、流程不熟悉等问题[14]。开展军地联合训练,可以提高军地卫生力量组织指挥的统一性、军地装备的兼容性、专业技术的互补性,提高训练资源利用效率和实现能力合成。
2.4.1 联合培训专业人才 加强军地联合培训合作,利用军地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师资力量互补、人才共同培养。地方卫生部门在开展卫生应急培训时,将军队医疗防疫救援队成员纳入培训范围,军队卫生部门积极为地方培训“三防”医学救援、创伤救治人才。
2.4.2 联合开展指挥协同训练 积极参与地方应急指挥机构对接训练,围绕指挥方式、指挥内容、指挥程序和指挥手段,分层次、分系统进行针对性训练,明确保障协同的程序和方法,明确各自职责分工,解决联得动、保障好的问题。
2.4.3 联合开展实兵综合演练 在军地应急管理机构的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指挥下,军地保障力量进行联合对接演练,在演练中促进相互了解,理顺指挥关系,密切保障协同,增强遂行任务能力。
3 做好军民融合应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的思考
3.1 在力量编配上,突出“三个优化”
3.1.1 优化编制标准 根据本系统、本单位在应急救援行动中可能承担的医疗任务,以及不同类型灾害的医疗救援需求进行应急医学救援力量编配。可采取“模块化组合、一体化集成”的编组方式,在编配指挥通信、医疗救护、医技保障、生活保障等通用功能模块基础上,融合军地力量编设抢险救灾、特殊武器伤救治、中毒抢救等需求单元,优化整合编组模式,拓展保障功能,适应遂行多种任务需要。
3.1.2 优化专业结构 在上级明确的编制框架内,专业结构既要涵盖急救医学、防疫防护专业,又必须增设妇儿、心理、工程维修等专业人员,根据任务需要随时纳入编组,在军地之间灵活调配,使之具备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综合保障能力。
3.1.3 优化人才储备 根据任务需要,预编预储军地各类专业人才。要突出一专多能人才、一队多用,既具备整队救援能力,又要能分组独立执行任务;既要有紧急救治的业务骨干,又要有多学科技术骨干;既是精通本专业的专家,又必须熟悉掌握常用急救、检查设备的使用。
3.2 在装备配备上,做到“三个坚持”
3.2.1 坚持按职能抓落实 机关有关部门加强与上级对口部门的汇报协调,按时间节点配齐应急专业力量所需装备器材。对省级应急救援专业力量来说,既要统筹调配军队体制内保障装备,又要按照军民融合的要求,协调地方政府配齐体制外保障装备,确保平时训练和应对突发情况需要。3.2.2 坚持按系统抓配套 根据不同任务对装备器材的保障需求,分系统、分类别进行配套建设,使军、地应急医学救援力量不但能熟练使用自己的装备,还能够熟悉使用对方装备,既能保障专项行动又能遂行多种任务,既能在大中城市又能在高山海岛展开救援,既能集中收治又能小群多路救治伤员。
3.2.3 坚持按需求抓预储 充分发挥军地保障资源和储备优势,加强驻地可能发生灾情的分析预测。采取实物储备、生产储备、流通储备等方式,在主要方向、重点地区抓好部分专用装备预置,特别是救援防护、检测检验、免疫接种等生产周期短、储备要求高、军地通用性强的装备器材,依托地方有关行业部门和专业系统进行预储,情况紧急时随时征集调用。
3.3 在卫勤训练上,强化“三项内容”
3.3.1 专业能力联训 专业能力联合训练是形成救治能力、生成救援实力的重要方法[15]。在应急医学救援中,军地各有技术优势,相互之间应该取长补短。通过专业能力联训,军地应急医学救援人员长时间的深入交流,相互指出对方存在的技术问题,互相对比学习,共同改进提高。与此同时,通过联合训练,军地应急医学救援人员或机构相互了解技术需求,对加强平时双方的课题研究等学术交流打下基础,可以加快军事医学科研与地方医学科研融合。
3.3.2 快反能力联训 重点是要抓好军地医疗机构之间紧急抽组、快速机动、应急展开、成批伤员收治等模块单元合练,定期和随机组织集结和紧急出动演练。要按“三全三实”要求,抓好一个过程综合演练,全面提高应急医疗救援队快速反应能力。
3.3.3 综合能力联训 强化应急医学救援共同技能训练、心理适应性训练和战斗精神训练,定期组织军地联训联演,练联合指挥流程、练对接保障协同、练系统融合运用、练保障要素综合集成、练保障行动适时互动,促进系统保障能力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