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目标需要与时俱进
2018-01-12孙玉华
_孙玉华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崭新的党的建设目标。毛泽东曾把党的建设豪迈地称为伟大工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新时期党的建设称为新的伟大工程。建设伟大工程是复杂而艰巨的,由于时代背景、党所面临的任务的推进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等原因,党的建设目标需要不断调整、与时俱进。
一、革命时期伟大工程的目标
革命时期,党处于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物质匮乏的时代,党的建设的任务异常艰巨。在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为了应对党所面临的困难和完成全民族抗战的艰巨任务,毛泽东首次提出党的建设的目标,即“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2页)。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临着投降、分裂和倒退的三大危险,党又一次遇到严峻挑战。为了成功应对抗日战争的危机,毛泽东对党的自身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党已经成为全国性的大党。党中央到达陕北以后,纠正了过去在发展党员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唯成分论”的“关门主义”,号召“为扩大与巩固共产党而斗争”,继而又提出使党“从苏区与红军的党走向建立全中国的党”的具体任务。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方案,党员人数迅速增长。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之前,党员人数已从长征后的3万多人猛增至50多万人。新党员新组织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还不完全巩固,还没有完全实现布尔什维克化。老党员老组织也面临着提升的问题。鉴于党所处的险恶环境、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党自身的状况,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党,党中央在陕北落脚后,毛泽东在1939年提出了上述党的建设的目标。毛泽东发起的延安整风运动,是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在抗日根据地党的建设中,党又采取了一元化领导体制。实践证明,在这一党的建设目标指引下,党只有自身建设得坚强有力,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伟大斗争的胜利。邓小平曾在1965年对毛泽东确立的一套建党思想进行高度评价,并指出,“好的党风要继承下来,要由接班人传下来”“一个国家的革命,核心问题是党。有了一个好党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348页)
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伟大工程的建设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实现这条政治路线的坚强保障。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任务也就迫在眉睫。“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邓小平反思“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提出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问题,包括党员的标准和如何善于领导等。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崭新定位,即“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1983年10月,十二届二中全会进一步丰富了坚强核心的内容,强调党的战斗力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建设党的目标更加细化,提出了以什么样的姿态,怎样走在前列,最终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即一个勇于改革、充满活力的党,纪律严明、公正廉洁的党,选贤任能、卓有成效地为人民服务的党。
1989年后,邓小平对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交代:要抓紧惩治腐败,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牢记使命,采取措施加强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党的自身处境此时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第一,党的历史方位在变。党正在经历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三大考验。面对三重考验,全党能否保持党的本质属性不变,是党的建设首先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第二,党员人数在持续增长。1989年到2002年,党员人数由4800多万增加到6600多万,要使这么一支数量庞大的队伍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绝非易事。第三,党员的成分更加广泛,流动性日益加大。大量非工农职业的劳动者、企业管理人员甚至私营企业主纷纷加入党组织。党员的经济地位和状况也在发生变化。社会上甚至对私营企业主入党现象产生了争论。党员的流动愈益频繁。第四,干部队伍新老交替持续进行。这既给党的建设带来活力,也对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提出了新挑战。
纵观国际局势和国内党内状况,需要回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1989年12月,江泽民在中央宣传部等四单位联合举办的党建理论研究班上指出,党和国家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一定要加强党的建设,他明确了党的先锋队性质,同时提出了党在理论、思想、政治、党内团结、党群关系等方面的要求,旨在加强“党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强核心”(《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党的建设提出“一定要结合新的实际,遵循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根据这一要求,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新的伟大工程”的建设目标。它继承了毛泽东伟大工程的思想,又与时俱进,补充进了时代特征,即当代世界风云变幻,当代中国发生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新的伟大工程突出强调了建设目标,即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十五大又对此目标任务作出适当调整,强调邓小平理论武装的要求,突出了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
为了实现新的伟大工程的建设目标,党的十四大以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全党掀起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的高潮。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加强,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完善,党的基层组织、党员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都得到了加强。针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突出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2000年,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加强党的建设完善了要求和内容。
党的十六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提出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件。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提出新的建设目标,即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党的建设要科学化。按照此部署,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继续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进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三、新时代伟大工程目标的与时俱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以其独特的内涵,区别于以往的发展阶段。首先,中国进入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一直为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十八大以来,中国发展到了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向强国的关键节点。其次,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逐步告别贫穷、彻底脱贫,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走向了共同富裕的新阶段。再次,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担当大国责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新时代的内涵,承载着党的历史使命和未来的艰巨繁重的任务。
为完成历史使命,党需要对自身状况有清醒的把握。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执政环境和党的自身建设问题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报告指出了党执政环境和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两者的复杂性,指出了党内在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的不纯洁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全党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四大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四种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毫不动摇地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要实现新时代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必须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崭新的党的建设的目标,即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要实现新的伟大工程的目标,十九大报告进行创新性布局,提出了两个坚持,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主线、统领、根基和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十九大党的建设目标,不再提反腐倡廉建设,而是提出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只有坚持这个新布局,持久发力,党的建设的新目标才能确保实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