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短期下行,不改稳中向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2018-01-12张立群
支持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因素,无论在需求端还是供给端,都已基本形成。据此可以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回升的态势已基本确立
一、经济短期下行态势明显
三季度GDP增长率为6.5%,较二季度降低0.2个百分点。从年内走势看,季度GDP增长率呈持续下降态势,1-3季度依次为6.8%、6.7%和6.5%。三季度GDP增长率已低于保持12个季度的运行区间(6.7%~6.9%)。9月份工业增长率为5.8%,较8月份降低0.3个百分点,自2016年3月份以来,首次落到6%以下。增长数据表明,经济短期下行态势明显。
同时要注意到,市场需求总体平稳。9月份出口(美元)同比增长14.5%,增速较8月份提高4.7个百分点;消费同比增长9.2%,名义增长率已连续两个月回升;1-9月份投资同比增长5.4%,增速较1-8月份提高0.1个百分点。国内外市场需求稳中趋升。投资内部,市场主导的投资继续表现活跃。1-9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8.7%,增速较1-8月份提高1.2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9.9%,增速较1-8月份略降0.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同比增长8.7%,增速与1-8月份持平。基础设施投资增速降幅收窄。1-9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3.3%,较1-8月份降低0.9个百分点,降幅环比收窄0.6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调整成果不断显现。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8%和8.6%,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5.4和2.2个百分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比规模以上工业快2.4个百分点。新产品快速成长。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54.8%,集成电路增长11.7%。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农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3.7%和12.4%,增速分别快于全部投资28.3和7.0个百分点。
综合研判,经济处于短期下行过程,但支持企稳向好的因素正在增加。
二、支持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条件已经确立
中国经济增速连续6年回落之后,于2017年企稳。尽管受流动性偏紧、基础设施投资来源调整等短期因素影响,今年GDP增长率呈现下行态势,但经济增长基本面已经转好,恢复增长的条件已经确立。
世界经济复苏态势趋于明朗,出口形势明显好转。受其支持,2017年我国出口(美元)较上年增长7.9%,增速较上年提高15.6个百分点,结束了连续6年的大幅下滑。对国内外向型企业增加销售和生产,形成有力支持。今年1-9月份出口(美元)同比增长12.2%,增速较上年同期又有提高。虽然中美贸易争端对未来外贸出口有潜在影响,但也要看到,世界各国经过近10年努力所形成的世界经济复苏态势不会被改变,各国经济恢复对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支持总体不会被改变。中美贸易争端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总体是局部的,达不到国际金融危机的量级。综合分析,预计未来我国出口增速虽有所下降,但不会持续大幅度下滑,也不会陷入负增长。与2010—2016年出口滑坡比较,我国出口形势已经总体转好。
城镇化取得积极进展,投资内生动力增强。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正在发生一系列积极变化。一是城镇化活动的领军城市,已从一线城市日益扩展到多个二线城市。据QQ大数据发布的《2018全国城市年轻指数》,南昌、苏州、武汉、郑州、杭州、南宁等一批二线城市年轻指数超过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反映了随着一批二线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市场环境改善,其产城融合度明显提高,进而带动了城市人气度加快提高的事实。二是新型城镇化积极推进。城市群的规划建设,带动了大中小城市一体化发展,加快了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板的工作,促进了一批中小城市环境改善、产城融合水平提高和人气度提高。这些都有效地扩大了城市发展空间,带动了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活跃,提高了投资的内生动力。受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趋于活跃的影响,大宗商品市场销售形势明显好转,工业产能利用率提高,企业资金周转形势好转,效益改善。这必然带动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逐步回暖。
多项因素支撑国内消费市场持续活跃。今年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率的贡献已提高到70%以上。4月份以来出现的消费增速下降,主要受房地产销售形势持续滑坡、进口消费品减税预期使相关消费品购买后延、汽车消费滑坡等短期因素影响。应看到,中国消费市场具有长期的高成长性。一是源自于中国经济发展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标的特征。十几亿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以及为此在社会生产、建设方面持之以恒的艰巨努力,推动了中国消费市场持续快速扩大,也支持了工业、服务业和城乡建设的蓬勃发展,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二是由于国内各类消费品、与生活消费相关的服务,供给日益充裕,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种类和技术创新日益丰富,对消费需求形成了不断加强的推动。三是由于中国政府确保基本民生的努力。面对经济持续下行给基本民生带来的威胁,这些年来政府在保就业、精准脱贫、帮扶困难群体、稳定居民收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支持了就业稳定、居民收入增长稳定,也保障了消费市场持续活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成效不断显现,供给对需求的动态适应能力明显提高。在长期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市场供给的数量保障能力大幅度提高;相对于市场需求增长转稳,国内市场从普遍短缺转为一定程度的过剩。市场竞争对企业转型的“倒逼”作用加强,对企业和产能的优胜劣汰力度加大。市场调节程度较高的大量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优胜劣汰、转型升级活动启动早,效果也比较明显。与此同时,政府通过去产能、去杠杆等多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积极推动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特别是以“破、立、降”为重点,着力深化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围绕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着力补齐制约市场竞争作用的制度短板,目前已取得积极效果。新动能明显增强,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深海探测、生物医药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新产业新产品蓬勃发展。2017年我国研发(R&D)支出比上年增长11.6%,为GDP的2.12%,较2014年提高0.34个百分点。低水平产能加快退出,行业发展环境持续好转;企业加快从数量扩张型效益转向质量和创新型效益,行业内产量扩张的自律能力增强,提质增效、创新发展活动增加。这些都促进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增强,使企业效益明显改善。
综上,支持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因素,无论在需求端还是供给端,都已基本形成。据此可以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回升的态势已基本确立。
必须注意到,基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目标,今年以来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金融秩序,规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PPP融资活动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加大。银行表外资金业务收缩明显,金融市场流动性下降较多,地方政府融资活动受到较大影响。受资金不足等因素影响,基础设施投资增速降幅较大,部分企业融资困难;受流动性收紧、信心不足等因素影响,股市下滑明显。短期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再考虑到中美贸易争端对出口增长的潜在威胁,特别是对市场信心的影响,中国经济面对的短期下行压力不可低估。
三、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中国经济稳中向好
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最重要的是增强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能力,通过开放、有序的市场竞争,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促进优秀企业不断脱颖而出,促进高质量供给较快增长。因此,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着力完善产权制度,加强市场机制在要素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必须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从产业、市场、规则等多个方面,加快与世界经济接轨,积极加入和全力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同时也要注意到,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就业、收入增长,出行难、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等多方面短板亟待解决,经济社会各方面对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有着迫切需求。因此,防止经济增速持续下滑,把握时机推动经济恢复平稳较快增长亦非常重要。
需要认识到,当前城镇化正在走出长周期调整的谷底,出现了一系列积极现象。要把握机遇,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大力抓好各城市群面向长远的整体规划工作,认真画好一张蓝图;根据规划目标,合理安排土地用途,保障好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土地的各种必要需求;根据规划,基于远期目标,高起点、高标准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在财政“分灶吃饭”基础上,根据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要求,适度由小灶并大灶,在更大范围内统一协调财政资金使用,同时完善地方发债工作,保证必需的建设资金;以产城融合水平提高为支撑,综合施策,促进城镇化水平普遍提高,释放中国现代化活动的强大动力。
对短期流动性收紧、投资增速下降等问题,则应综合考虑和适度应对。在加强违规融资活动监管时,注意通过适时适度的货币政策调整,及时补充流动性。在淘汰僵尸企业、打破刚性兑付等基础性制度建设方面,应该选准典型目标重点突破,有效控制债务风险连锁传导,由点到面积极稳妥推进。对地方政府融资活动,应按照堵后门、开正门的原则,积极改进和加快地方债发行工作。总之,在坚持完善基础性关键领域的制度短板、加强金融监管和规范融资秩序的同时,要做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适时适度的关联操作,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促进基础设施投资较快增长。协调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之间的关系。
综上,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已基本确立,尽管面对新的风险和挑战,但经过综合施策,合理应对,就一定会化解短期下行压力,克服诸多不确定因素,从而使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进一步增强。据此,未来中国经济将呈现底部企稳,逐步回升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经济金融活动的规范性、有序性将逐步提高;经济结构优化、供给质量提高的综合成效将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