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的效果观察
2018-01-12朱丽芬
朱丽芬
(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云南 昆明 650000)
肺心病又叫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病人群多见于老年人,主要是由支气管-肺组织或肺动脉血管病变而致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心脏病。肺心病中医属“支饮”、“喘证”、“肺胀”等范畴[1]。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效果一直很好,并且不良反应较少,容易为患者接受。我科对50例肺心病患者采用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效果非常明显,下文详细说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7年6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肺心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与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各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随机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分为: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50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50例,对照组给予保持呼吸道通畅,氧疗,解痉平喘,控制感染,预防及治疗呼衰和心衰、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2]。在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以参麦注射液静滴1次/d,外加中药汤剂三子养清汤加减治疗(具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各20 g,黄芪、薏苡仁各20 g,知母、大枣、杏仁、桔梗、厚朴,半夏各12 g,黄芩15 g,川贝母、桃仁各10 g,苇茎20 g,甘草6 g),以l0 d为1个疗程,对比疗效。
1.3 疗效标准
显效: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的患者,心悸、胸闷、咳嗽、咳痰基本消失,水肿及双肺啰音基本消失,心功能明显改善,各项辅助检查指标已经基本恢复到发病前情况。有效:咳嗽,咳痰,喘促等这些症状部分减轻,水肿有减轻,肺部啰音有减少,心功能有提高,神志清楚,辅助检查指标有所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组50例,显效40例(80%),有效8例(16%),无效2例(4%),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50例,显效30例(60%),有效10例(20%),无效10例(20%),总有效率为80%。由此得知,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优于常规西医治疗组。中西结合联合用药效果显著。
3 讨 论
慢性肺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多年老体弱,病程长,且这类患者机体抵抗力较差,容易感染细菌和病毒,反复使用抗生素后,患者会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病毒抗原性变异也很大,呼吸道感染不易控制[3],且感染容易导致患者发热,气道痰液阻塞、支气管痉挛,引发痰阻血瘀。
肺心病中医属于“肺胀”、“支饮”、“喘证”等范围。在中医理论上认为该病部位涉及到肺、脾、心、肾等脏,久病必虚,久病入络,脉络淤阻,“血不利则为水”,虚、痰、淤贯穿肺心病整个病程,若痰蒙神窍,则可见嗜睡甚至昏迷不醒,神志恍惚。扶助正气,清肺化痰、降气平喘仍然是治疗的当务之急。
在肺心病治疗上除积极有效抗感染,合理氧疗及改善通气外,积极补肾纳气,止咳,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治疗措施。
古方“生脉饮”的衍变方是参麦注射液,有扶正固本,润肺生津,益气养阴的功效,现代医学表明:参麦注射液还可抑制胸腺细胸凋亡,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三子养亲汤,为祛痰剂,有温肺化痰,降气消食之功。主治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等证。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顽固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等痰壅气逆食滞者。方中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莱菔子消食导滞,下气祛痰。加用浙贝母、杏仁、桔梗、前胡以加强止咳化痰,加用黄芪、大枣以补气养血,加用黄芩、芦根以清热解毒,加用厚朴、半夏以化痰降气平喘[4]。与西药协同应用,可以事半功倍,提高疗效。
综上所述,治疗肺心病我们主张用清肺化痰,止咳平喘和扶正固本的中药联合常规西医的疗法,治疗效果比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