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例心外科术后早期康复的呼吸训练护理体会
2018-01-12费胜男
费胜男
(北京瑞华心脏康复中心,北京 100029)
由于心外科手术创伤大,体外循环术后引起肺损伤,造成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下降,加上心外科术后早期康复患者心功能尚未完全恢复[1],我中心在常规呼吸训练,即“雾化、叩背、咳嗽、排痰”的基础上,结合系统的呼吸训练进行早期心脏康复后取得了满意的康复效果。现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2月在我中心行Ⅰ期康复的心外科术后患者99例,其中CABG术后56例,瓣膜术后14例,搭桥合并瓣膜术后患者13例,心脏移植术后2例,其余大血管、粘液瘤、先心病患者共计14例,其中女21例,男78例,年龄42~83岁,平均年龄63.4岁,BMI 18.4~31.7 kg/m2,所有患者均为术后4~10天,平均术后7天,EF 50%~60%,合并心梗患者10例,听诊检查提示不同程度的呼吸音减弱及湿锣音,通过系统的早期心脏康复训练,出院随访患者对康复护理效果满意度100%,目前生活状态良好,未再发心血管意外,无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基本恢复术前运动状态。
1.2 方法
1.2.1 评估
患者入院以后进行自理能力评估(Barthel)、疼痛评估、心理评估(PHQ-9、GAD-7、SSS自评量表)、营养评估、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通过以上评内容可了解患者目前身心状态,建立早期康复护理临床路径;了解患者对自身疾病的知晓程度,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宣教;护士观察记录患者目前的呼吸型态、咳嗽咳痰、休息体位等病情并记录;特别关注相关化验检查结果,及时与主管医生沟通。
1.2.2 配合医生康复师制定呼吸训练计划
术后患者体质虚弱,咳嗽、深呼吸无力及切口疼痛影响排痰,极易引起肺部感染,通过评估患者后,为其选择合适的呼吸训练手法,结合肌力训练制定个性化呼吸功能训练计划,与患者确认具体内容后取得患者配合,共同落实训练并记录。
1.2.3 护士监督指导患者实施呼吸训练计划
A.伤口管理:指导患者正确的起床姿势,胸带及弹力袜或弹力绷带的正确使用,活动期间避免牵拉伤口,保持伤口清洁。
B.有效咳嗽排痰:①指导患者取站或半坐卧位,双手抱枕以固定胸廓保护伤口,以鼻深吸气后在呼气约2/3时咳嗽,反复多次练习。②取坐位或侧卧位,双手抱枕以固定胸廓保护伤口,由护士或家属叩背辅助排痰,常于晨起、进餐前一小时或雾化后拍背,排痰之后记录患者痰液量及性状。
C.腹式-缩唇呼吸:对于病情平稳伴呼吸障碍的患者,指导患者用鼻缓慢吸气,吸气时腹部鼓起,吸气后憋气1~2 s,以达到膨肺目的;呼气时口呈吹哨状缓慢吐气,腹部内陷,呼气时间为吸气时间的1.5~2倍,深吸缓呼,重复8~10组/次,2~4次/天或遵医嘱。
D.呼吸训练器:我中心采用三球式呼吸训练器,指导患者正确使用,重复8~10组/次,2~4次/d或遵医嘱。对于单侧肺不张患者,嘱患者采取健侧卧位,对患侧肺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及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症状,监测血氧等生命体征并记录。
E.心理支持:术后的疼痛以及生理结构改变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和睡眠障碍,护士通过心理量表评估结果,与心理医生沟通掌握患者目前心理状态,除药物治疗外,与患者加强沟通,采用积极鼓励性的语言帮助患者树立对抗压力的信心,营造轻松的氛围,良好的休息环境,帮助改善睡眠质量。
2 结 果
通过系统的呼吸功能训练,住院期间患者均未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出院前复查胸片较入院均有好转,出院随访患者无肺部感染发生,可自主咳痰,痰量少。
3 结 论
肺部感染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呼吸功能训练作为早期心脏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术后呼吸功能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临床加以推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