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社会主义视域中的中国改革开放

2018-01-12张东亮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8年12期
关键词:苏联改革开放世界

_张东亮

改革开放是中国对自身发展道路的调整,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为了突破僵化的苏联模式,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掀起了大范围的改革浪潮。这些社会主义国家从不同的角度突破苏联模式,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又由于不同的原因成功或者失败。这些国家的改革浪潮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站在世界社会主义改革浪潮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容易体会到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原因,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伟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改革浪潮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及其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一般又称作斯大林模式。在1924年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改造,逐渐形成了苏联模式。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在经济方面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指令性统一计划经济;在政治方面实行一党集权,人民群众缺少民主权利,干部权力得不到制约和监督;在文化体制方面以领导人的论断和理论公式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用阶级斗争的方法大批判、大清洗干预思想建设;在对外关系方面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起来,恪守“一国建立社会主义”和“两个平行市场”教条,长期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

苏联模式比较适应一战后苏联恶劣的国内国际环境,在一定时间内实现了生产力水平的赶超式发展,特别是二战中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而其危害在初期尚未完全暴露出来,因此二战后斯大林模式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标准模式,并深刻地影响了东欧国家与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等国。

(二)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尝试。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苏联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1953年斯大林去世以后,苏联历届领导人如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有限的调整。

东欧各国为了摆脱苏联模式也进行了不懈努力,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南斯拉夫、匈牙利、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四国的改革。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改革的阻力越来越大。到20世纪80年代末改革陷入困境。在国外势力推波助澜下,各国群众走上街头,反对派兴风作浪,共产党纷纷倒台,社会主义制度相继瓦解,改革以失败告终。

(三)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对我国的影响。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共领导人已经意识到中国的发展绝非简单引入国外成套的先进设备,根本出路还在于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这方面,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做法能提供一定的借鉴。

第一,这些国家的改革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中国对社会主义模式多样性的理解。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匈牙利是当时中国考察的三种不同类型国家,代表了“市场”“计划”“中间”三种取向。通过对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比较,当时的国家计委访南代表团认为:“过去我国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一些同志,把斯大林时期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当做唯一模式,这种观点在理论和实践上是站不住脚的。”

第二,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苏联、东欧国家在改革过程中,能够引进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资金,促进经济的发展。除了实践经验,当时东欧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也被引进,兰格、布鲁斯、奥塔·西克等人的理论被引入中国,这些思想对中国经济学界和中央决策层探索改革的目标模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总结东欧国家改革的教训,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中国对东欧国家改革理论在实践中的缺点和不足也进行了梳理,这有助于中国引以为戒。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东欧国家改革的局限性日趋明显,过度自由化使社会稳定受到严重冲击,对此中国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同时,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将发挥改革的活力与守护改革稳定的底线结合起来,从而避免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带来的冲击,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世界社会主义视域中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

苏联、东欧对传统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改革均以失败告终。原因首先与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僵化的理解有关。单一的公有制、绝对的计划经济成为牢不可破的教条,而权力的高度集中带来的既得利益阶层的阻挠与灌输式宣传教育方式又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教条,阻碍了思想解放。改革的步子太大或者太小都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压力。其次,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与苏联之间不平等的国家关系,也为东欧国家的改革设置了障碍,使得保持苏联的控制和苏联模式成为东欧国家不可逾越的雷池。

与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相比,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凝聚了广泛的改革共识。粉碎“四人帮”后,党的领导集体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经验,发现实行20多年的苏联模式已经使中国的国民经济达到了崩溃的边缘。“文革”的灾难也证明:苏联模式在中国是没有出路的,不改革就是死胡同。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指出:“如果我们走回头路,会回到那里?只能回到贫穷、落后的状态。”从此以后的40年间,中国再没有了对苏联模式的留恋,改革虽非一帆风顺,但是任何情况下都坚信不能走僵化封闭的老路,这无疑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经验教训和“文革”这场巨大灾难给中国人的深刻启示。

其次,中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使得改革免受外部势力的干扰。中国较早地与苏联阵营脱离,在美苏争霸的冷战环境中坚持“三个世界”的理念,事实上为中国减缓了苏东剧变的冲击。

再次,中国认准世界潮流已变为“和平与发展”,并积极回应。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世界范围内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的风险,多次提出“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利用好战略机遇期,全力开展经济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后,中国坚定地成为世界和平的维护力量,这不仅符合世界的利益,也是中国自身的利益所在。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民族与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也就是找到了中国融入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最后,回到了“实事求是”的正确道路上来,清理了意识形态中“左”的因素的干扰。党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战略,要求第一步到20世纪80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国在一个关键的命运抉择时期,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制定了合理的目标,采取了合理的措施,保持了良好的精神状态,既打破了传统的苏联模式,又避免了社会自由化带来的冲击,走出了一条新路。

三、中国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在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得出的新结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和新突破。改革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开放则是对世界历史潮流和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辩证思考的积极回应。

纵观500年世界社会主义传播和发展的历程,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推进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中心。从空想到科学的阶段,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在西欧,以英国、法国、德国的工人阶级运动为代表;从理想到现实的阶段,运动的中心开始逐步向俄国转移;一国到多国的阶段,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是苏联。20世纪80年代后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跌入谷底,一时间“社会主义历史已经终结”等说法甚嚣尘上。正当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一蹶不振之时,中国共产党坚持改革开放,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并带来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新局面。改革开放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基点、基地和生力军。邓小平以伟大政治家的从容和坚定讲道,“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始终站得住”。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种平衡把握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渐进式改革,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终结时。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江泽民、胡锦涛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将改革开放推上一个新的高度。通过各方面体制改革,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从1978年到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增长33.5倍,年均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这条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改革开放之路就是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苏联改革开放世界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