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下新闻生产特点研究
2018-01-11王楠
王楠
摘要:媒体融合已成为全球传媒业界发展的一个趋势。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融合新闻”不是一个固定概念,它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中。本文将在综述“融合新闻”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对十九大的专题新闻报道为例,从SW模式出发,重点分析“融合新闻”的生产特点,并对融合新闻的改进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媒介融合;融合新闻;十九大新闻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8122(2018)11 - 0019 - 03
一、融合新闻的起源
(一)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
媒介融合一词由来已久,在中外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媒介融合的概念可追溯到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的定义,在他看来,“所有的传播技术正在遭受联合变形之苦,只有当它们作为单个事物对待时,它们才能得到适当的理解”[1]。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普尔教授1983年在他的著作《自由的科技》(The Technologies Freedom)中提出“传播形态融合”(The Convergence of Modes),他的观点是“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1]。
在国内,喻国明、谭天、彭兰等多位学者对媒介融合做出了许多研究。中国学者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涉及“互联网+”“三网融合”以及“全媒体”等相关内容,重在策略研究。媒介融合是一种世界潮流,但中国的媒介融合与西方国家有不同之处。2017年8月,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在“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上讲道,中国的融合发展,与西方国家不同,决定我们未来的,不是什么“商业模式”,而是“价值模式”;检验我们是否成功的,不是什么盈利能力,而是舆论引导能力。在中国媒体融合语境下,中国媒体在不断探索符合时代需求、用户需求的融合新闻生产模式。
(二)融合新闻
谈到融合新闻的起源,就必须溯源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美国学者达里尔莫恩将融合新闻称之为多样化新闻(Multiple - journalism),运用各类媒介技术进行宣传报道,例如将广播、电视及报纸的信息集中于同一平台后再根据分众化的用户习惯进行精准投放,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媒介的传播优势,更好地提高传播效率[2]。
关于融合新闻的形式,是围绕一个主题在一个平台上以多种媒体形式呈现,还是一个主题在多平台上呈现,学界和业界一直存在争议。但目前也有学者认为这两种形式都属于“融合新闻”。另外,关于“融合新闻”和“多样化新闻报道”的概念辨析也一直处于争论中。学者顾洁认为,多样化的命名反而提醒我们,在当今媒介技术不断发展和融合的背景下,产品类型的边界正在不断模糊[3]。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融合新闻”不是一个既定不变的固定概念,它处于动态的发展中。但为了展开对“融合新闻”生产过程和特点的探析,笔者在本文中采用学者简·斯蒂文森的论断,融合新闻是文本、照片、视频片段、音频、图表和交互性的某种集合。该集合以非线性结构呈现在网站上,各种媒介提供的信息相互补充而不重复[4]。
二、融合新闻的生产特点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是互联网上最系统、全面来宣传和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权威网站。2017年召开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们国家极为重要的会议,深受党和人民的重视,十九大的专题新闻报道也一定要以人民群眾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因而,本文选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对十九大的专题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来研究融合新闻的特点。
(一)叙事结构非线性
融合新闻打破了以往传统新闻中传播的线性结构,让受众从感官上拥有更加多元化的阅读体验。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十九大专题新闻报道的网页中,页面左方共11个版面,涉及十九大会议的会议直播、当日热闻、党代表发言、社会各界观点、过去五年的成就等内容。在全媒体多介质的融合应用下,使得十九大新闻议题在表达传播上更具层次性和个性化。
(二)依托数字技术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各种数字移动终端都可以作为新闻内容的载体,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在十九大新闻报道中开设有“党课随声听”版块,在这一版块中点击任意一条新闻链接,即可听到党的相关知识,并且还有习近平总书记会议原声的记录[5]。融合新闻依托数字化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将单一的文字稿变成融文字、图片、音乐、视频、互动为一体的集合报道,更加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三)传受双方强互动
融合新闻搭建了一个UGC与PGC共存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做到在互动中补充新闻内容,出现新闻线索,增强用户黏性。这一开放互动的理念,也体现了融合新闻的聚合理念。在十九大会议专题的新闻宣传中,传播者和受众双方的交互属性得到凸显,受众不再是单一的接收信息,而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新闻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加强新闻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三、融合新闻给新闻传播带来的影响
融合新闻是基于信息技术创新和社会话语重组的一场深刻变革,它打破了过去的媒介信息传播,展现自身特有的优势,这样一种整合对于新闻传播行业的影响日益深刻。
(一)传播主体趋于平民化
融合新闻的信源越来越丰富。媒介融合趋势下,媒体对传播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要能在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一方面要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6]。另外,随着媒介使用门槛日益降低,普通公民获得了参与新闻传播的技术人口,“草根记者”越来越多,这也打破了专业新闻工作者在传播信息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二)传播内容多元化转变
“草根记者”的出现,使得新闻信源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来自普通民众的新闻和言论在新闻传播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媒体公司成立独立的“媒体融合中心”负责筛选新闻信息,根据新闻信息特点制定相应报道策略,调配协调媒介资源,编辑完成新闻产品,选择多种平台发布。
(三)传播渠道的新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升级,媒介间的融合也在不断加深,对于传统报道方式而言这是一次通过涅槃重生占领新时代制高点的历史契机。例如,作为党报的人民日报自2015年进行了“融合报道大练兵”后,随后几年持续发力,为满足多元化的用户需求进行传播渠道创新。而在这次对于十九大的新闻报道中,各大媒体除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常规性”传播之外,还推动了其他媒介形式的融合升级,利用媒体传播方阵全方位加强对于十九大会议各个方面的综合报道,相较以往大大提升了议题本身的影响力。
(四)受众需求个性化
在以往的叙事关系之间,受众是站在观察者而不是参与者的立场,而现如今媒体已无处不在,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受众不再是过去“子弹论”里被动的接受者,相反,现在的他们能进行自我议程设置,对于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主搜索,以达到自我的使用与满足。在如今自媒体林立的时代,我国有学者认为当下受众坐在驾驶员的位置,控制着媒体报道的方向。融合新闻的媒介形式实质上是将新闻事件的主动权交给受众,让其根据各自兴趣选择,这不仅提升了新闻的广度和深度,更提升了受众的体验感并加强了个性化的程度,满足了不同终端读者的需求,实现了全媒体联动,产生积极反响。
四、总结
正如麦克卢汉所认为的“混合能量”的概念,媒介的交叉和混合,如同分裂或融合一样能释放出新的巨大能量[7]。近年来,新闻业的融合和转型都对以往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在新的形势下倒逼传统媒体转型升级,不论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还是受众需求等方面都在进行自我革命,获得了很多成功案例。但與此同时,纵观我国融合新闻的发展,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并且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和不足。
第一,融合新闻生产者需要摆脱传统媒体的思维,由于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导致传统的新闻人才队伍结构失衡,传统人才流失严重。因此融合新闻的发展需要创新全媒体人才的理念,拥抱互联网以受众需求为导向,决胜在终端。要了解网络受众的阅读习惯,进而做出改变;另外,应发挥网络多媒体的优势,将报道做出“质感”,生产出有思想、有温度的优质新闻作品。
第二,融合新闻的内容是以超链接的方式呈现的,与传统新闻报道的叙事文本呈现方式有明显差别,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传统新闻生产模式的改变,将过去碎片化的文字、图像内容用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展现在受众面前。随着今后新的报道体系日益成熟,今后将与传统新闻更好地融合,相信未来融合新闻会更加专业化,会有更多的专业内容生产者和机构入场。
第三,融合新闻组织者需进行管理创新,新技术的出现,难免会带来形式大于内容的新鲜期,于是对于新闻的选择还是站在技术的角度考虑问题。但当下人们需要的是优质内容的汲取,需要的是更有新闻价值的思想和情怀,“内容为王”不会过时,只会与新技术更好地结合,更加注重新闻价值的时代性,更加考虑新闻选题的全面性和针对性,来推动新时代融合新闻生产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瑛.网络传播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270.
[2]王壹,程刚,马鑫磊.媒介融合视角下的融合新闻文献综述[J].新闻知识,2016(2):26 - 29.
[3] 顾洁.融合新闻叙事的逻辑与原则——以《雪崩》《巨鲨戏小虾》《继续活着》为例[J].新闻记者,2017 (1):71 - 77.
[4] 韩士皓,彭兰.融合新闻里程碑之作——普利策新闻奖作品《雪崩》解析[J].新闻界,2014(3):65 - 69.
[5]蔡雯.试论“融合新闻”的特点与运作[J].新闻战线,2007(1):55 - 57.
[6]冀芳.学术期刊媒介融合传播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科技与出版,2017(8):91 - 96.
[7] 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