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广电产业的六个关键节点

2018-01-11杨伦郑勇华刘洋

今传媒 2018年11期
关键词:制播广电广播电视

杨伦 郑勇华 刘洋

摘要:从1978年起,我国广电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锐意创新,已形成事业产业统筹协调、分类管理、管理现代化的运行机制。本文梳理了40年来广电体制改革的有关文献,发现“恢复广告”“四级办台”“广播电视集团化”“广电网络上市”“制播分离”“媒体融合发展”六个最为重要改革关键节点,这些节点的改革措施对中国广电体制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广电;改革开发;40周年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8122(2018)11 - 0012 - 03

一、第一条商业广告播出——广播电视面向市场经营的序幕

改革开放前,我国广播电视一直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运行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和间接的政府补贴,没有明确的经营创收任务。1978年,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机制也随之进行了首次改革。1979年的农历春节,上海电视台播放了首条电视商业广告,同年11月,中宣部发布《关于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刊登和播放外国商品广告的通知》,传媒播发商业广告得到认可,广电商业广告合法化。与此同时,以《人民日报》社为首的七家在京全国性报社,在财政部的支持下实行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也为后来广播电视的市场化经营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模式。虽然我国仍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但恢复商业广告播出的政策初步促进了广播电视的发展。

虽然传媒商业化经营推进了电视业的发展,但因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村,城市中广电传媒的产业活力并不能得以充分释放。在经过1982年、1987年、1995年先后颁布分广告条例或广告法后,广播电视的商业广告播出得到了法律范围内的肯定,10年间广告收入翻了30倍之多。广播电视广告收入的持续增长,为我国广电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来源补充和支撑。

二、“四级办台”——中国广电事业的蓬勃发展的开始

1983年之前,我国广电业奉行的是“四级办广播、两级办电视”政策。改革开放后,广电产业被重新恢复活力的社会经济所推动,“四级办广播,两级办电视”政策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1983年,国家广播电视部(即现在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召开中国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会议,确定了“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四级办台”方针,同时确立的还有我国广播电视属当地政府和上级广电部门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1]。这两项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各级政府和广电机构兴建广播电视台的能动性,全国四级办电视台数量激增,全国范围内的市县广播电视得以较大规模地覆盖。

广电四级办结构与行政区划基本相符,形成了“国家所有、政府主办;官办结合、三位一体;四级办、分级管;公益性”的新体制特点。“四级办台”政策推动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建设的一次高潮,广电业“事业单位、企业经营管理”的雏形初显,在以宣传和信息传递为主要工作外,已经尝试以经营运作和独立财务核算作为改革突破口,广电传媒在市场化的过程中迈出历史性一步。

三、广播电视集团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开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为广电体制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我国各级广电媒体逐步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随着中国将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传播力的新型广电传媒集团成为主要目标。1999年,我国第一家广播电视集团——无锡广播电视集团成立,第一家广电集团公司——牡丹江市广电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这给我国广电业集团化建设提供了建设性的指导意义,广播电视发展就此进入集团化时代。

广电业进入集团化发展后,厘清了部门与公司间“企业”“事业”的相互关系,加强管理部门的事业性管理,把控节目制作公司的企业化程度,在市场与政府两只手共同作用下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的传播。集团化的广电传媒利用整合后的媒介资源,更多地进行跨区域与跨行业的内容合作生产,加强市场机制的引入.如上海文广投集团与湖南广电集团进行合作,与各省卫视进行合作洽谈,试图打破因行政力量导致资源流动不畅的症结[2]。

四、广电网络上市——融资推进广电事业发展进程

自1994年东方明珠上市至2010年,广电上市经过了均衡发展的年代,进入21世纪第二十年后,已上市与有意上市的有线电视公司数量是之前的两倍。有线电视公司上市意味着其盈利能力、成长性与运营能力均达到了行业顶级水准,通过上市进行资本和机构重组,在新媒体和三网融合条件下进行全行业的业务开发,达成本地“用户”覆盖后向跨区域全媒体信息传输平台发展。

有线电视企业通过借壳上市、资产重组上市、TPO上市等手段,进入资本市场完成网络整合与数字化改造,开发新媒体、影视制作等跨领域平台,构建以优质内容为核心的“广电+新媒体”的多元化、综合性、全媒体的信息传输终端[3]。在2015年电视广告经营额首次大幅下降、传统电视业出现衰退迹象的情况下,湖南电广传媒公司通过有线网络、传媒内容、新媒体、旅游酒店等多元化的业务覆盖,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广告与网络业务收入[4]。在互联网领域,华数传媒除本地业务外,借助新媒体优势实现业务跨地域经营,将重心放在智能电视和手机的客户端运营上,实现从传统领域向新媒体领域跨越式发展。

五、制播分离——节目制作市场化的起点

80年代初,我国城市广播电台建立的城市节目交换合作网络,可看作我国制播分离的雏形[7]。1983年成立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被视为我国“实现电视体制内制播分离”的重要标志。我国制播分离的目的是要实现电视节目的商品属性:外部分离,面向社会大众,考虑手中市场的需求,增强对节目内在的理念的挖掘;内部分离,拆分制作与播出部门,进行企业制管理,自創营收,细分市场,构建品牌影响力,发挥内容和资源优势[5]。

2008年广电总局颁发的文件,提出先台内后社会的方法进行制播试点,意图盘活市场资本与内部体制机制的传统束缚;2009年,广电总局先是规定电视台购买节目比例原则不低于播出总量的30%,随后国务院推出《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在政策上给广电产业的市场化发展与制播分离创造了新契机;同年,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的“转企改革”,使其成为全国首家完成制播分离、集团整体改革的广电机构,随后,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和湖南电视台等掀起了改革的浪潮[6]。

六、媒体融合发展——优势互补创新发展

2014年颁布《关于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两台合并,传统广电平台向综合性全媒体广电平台转型。广电领域变革组织结构与生产管理方式,释放产业活力,鼓励股权与资本兼并重组,加快广电内部机构重组,创新管理运营体制,优化组织内机构职能,积极整合优势平台资源,结合地域特点和优势,构建多元化、融合化的节目生产流线[3]。

利用云媒体、大数据等技术,积极布局“广电+”新媒体产业平台,营建媒体融合时代内容为核心的多元化、立体型、交互式的广电业生态圈,构建网络化双向对接的智能平台,形成移动终端与互联网并行的全媒体矩阵[4]。如芒果TV,传统广电媒体积极推动主流媒体与新型媒体融合,借用新媒体平台创新运营,创造集电视台内容、渠道优势和新媒体“用户”优势的新型传播平台,积极抢占市场流量,将提高“用户”的体验作为要诉求,建成具有IP资源深度整合能力的集团型广电新媒体,制造集群型广电产业链。

改革开发40年来,纵观我国广电体制改革的历程,广电体制改革没有成熟的参照模式和路径指导,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引,完完全全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在艰难中不断砥砺前行。目前,我国广电行业已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广电事业改革之路,激发人的动力,释放产业的活力,已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传播最为重要的渠道。

参考文献:

[I] 李作鹏.中国广播电视体制的改革及其突破向度研究[D].湖南大学,2016.

[2] 易前良.媒介管理者与传媒产业化:中国广电体制变迁的微观考察[J].现代传播,2018(3).

[3] 肖叶飞.有线电视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与服务创新[J].中国有线电视,2014(10).

[4] 禹建强,郭超凯.广播电视上市公司盈利模式及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传播,2018(3).

[5] 黄田园.加速融合媒体转型推动广电体制机制改革创新[J].电视研究,2017(7).

[6] 蔡骐.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媒体转型之路——以湖南广电的新媒体转型为例[J].现代传播,2015 (11)。

猜你喜欢

制播广电广播电视
同心守“沪”上海广电人在战“疫”一线
广电5G网络股权结构尘埃落定,“全国一网”整合在即
融媒体时代电视台网络化制播业务的安全防护对策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的制播模式新变化研究
美剧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及借鉴意义
浅析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营销现状
广电车盒子全国首发广电车联网项目同期启动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