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族舞蹈发展即“道具”的使用与研究

2018-01-11杨蕗宁寇亮

东方教育 2017年24期
关键词:道具继承发展

杨蕗宁 寇亮

摘要:回族特色文化是我国少数民中历史文化中极为深厚的一环,且回族的舞蹈文化在特征和优美观感上更具特色。除却舞蹈本身的观赏性特征,回族舞蹈无论是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还是文化对外的宣扬活动中,其都具有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特征。因此为了令读者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回族舞蹈的发展过程,笔者特对其发展进行论述,同时还对其舞蹈种类中比较有民族特点的“道具舞”展开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回族舞蹈;继承;发展

引言:在国内众多的少数民族中,回族的总人数几乎可以达到半数左右的程度,而同时回族的额民族发展历史也是比较深厚和壮观的。除了带有民族特征的衣着服饰外,回族舞蹈也是回族民族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回族舞蹈与普通的流行舞蹈不同,除了舞姿和舞蹈内容可代表特定的含义外,回族舞蹈还包含“道具舞”这一种类,无论从观赏性还是文化内涵,都值得我们去研究。故下文将以回族舞蹈发展为主,对其道具舞的呈现内容进行简单探究。

一、简要分析回族舞蹈的成型历史

查阅回族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可知,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大面积组成体,回族舞蹈的发展历史是极具研究特征和意义的。但究其根源,一个民族若要发展带有自我文化特征的舞蹈种类,其民族的成员必然大多都是热爱舞蹈和舞蹈创作的,回族人民就是如此。族人在聚成群落之处,舞蹈是起源于对事件的庆贺,而渐渐成为了一种具有代表性和可被记忆的动作形态。追溯到公元前126年,张骞完成了出使西域的使命后,不但将自身探寻到的任务返回,还为当时的回族人民提供了糅合了本地和西域两方的舞蹈创意。而后回族人民在不断编制和改良舞蹈的过程中,便不断融合其他民族最终形成了以本族舞蹈为基准,融合了多方舞蹈艺术文化的回族舞。例如《胡旋舞》就是回族舞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其表演过程中所展现的民族风貌是回族人民的艺术文化结晶,就能够代表回族人在舞蹈的传播和发展中所追求的特色之美。

二、回族舞蹈的状态特征

在回族舞蹈中,除了带有民族特征的舞蹈属性外,回族人还会在舞蹈中加以道具的使用,从而将道具与舞蹈融为一体,为观众带来极为创新的观感体会。以汤瓶舞为例,该舞种在南方也就是宁夏区域的交流面积甚广,而汤瓶舞的得来起源就是因回族人民对生活条件的整洁度极为看重。因此族人在日常生活中就常常使用汤瓶作为辅助来进行洗涤和沐浴。因此“汤瓶”就完全属于回族人民的生活特色,而汤瓶舞在舞蹈过程中,也糅合了许多类似于洗涤和沐浴的动作,同时汤瓶舞的动作以柔和美为主,动作对于动态中呈现静谧的要求比较高,因此“汤瓶舞”在整体的观感中有一种庄严肃穆且又于尘世中呈现清幽的感觉。也因汤瓶舞中实体道具的使用特征,使其在手臂区域的活动特征幅度较大。例如“都瓦儿”环节中,舞蹈者不但要以身体来配合实体道具的活动,还要不断的将头部向着左右两方不断转动,类似于这种动作幅度较大但整体变动并无剧烈特征的表演动作,就属于回族舞蹈中极为特殊的状态特征。而从宗教的角度考虑,虽然在近代史中因时代发展,许多回族人民都拥有了不同的宗教信仰,但伊斯兰教的信徒数量仍然在回民中占据绝大多数的比重。而在回族舞蹈成型和发展的过程中,伊斯兰教所带给回民的信仰也必然会成为其舞蹈成型中会依照参考的文化内容。例如在著名的文化舞蹈《宴席曲》中,就糅合了伊斯兰教在庆祝文化上的舞蹈动作,同时因《宴席曲》的文化意义特殊性,使其逐渐成为了回族人民庆祝喜宴的重要舞蹈曲。

三、回族舞蹈的“道具”种类及使用

(一)盖碗茶:除了上文中提到的“汤瓶舞”来源于回民生活外,“盖碗茶”实际上也与回民在发展中的生活习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首先盖碗茶舞蹈引用于回民生活中的饮茶文化,而饮茶作为一种以消遣为主,进而可升级为一种文化艺术的特殊文化。其既可以在生活中得以应用,又能够突出回族人民在百年文化中所沉淀的“三炮台”等民族特色茶文化。茶固然是茶艺中最为核心的组成内容,但茶碗的文化也是不容忽视的。一般在回民进行劳动后,饮茶便是其舒缓身心的重要媒介。而且回民热情、善良而好客,一般在亲朋好友或远方的宾客来访时,主人也会献上盖碗茶,以表让客人可坦然心胸、愉快畅谈。因此在盖碗茶舞蹈中,人们会从备茶开始,用细腻轻巧的手部动作来体现对盖碗茶准备的谨慎和细心;用轻巧糅合的舞姿来体现刮茶的舒缓;用大幅度的全身动作来体现喝茶时好爽和愉快,进而男性角色可以通过抚摸胡须、大摇大摆走路(屈伸步)、碎摆头和跟脚等动作充分体现对喝茶后的愉悦心情。

(二)扇子舞:与“汤瓶舞”和“盖碗茶”不同,“扇子舞”虽然不归类在生活用品的范围内,但扇子舞也同样为回族舞蹈中常用的道具舞种类。以回族经典舞蹈曲目《五彩的牡丹》为例,舞蹈过程中,舞者手持牡丹色扇子,起初扇子呈现合起状态时,表演者要用轻柔和有弹性的动作将扇子敲击在身体上,以肩膀为主,而后将动作递进至肘部和腕部。而后第二段音乐中,表演者要在另一边肢体上重复上述动作,接换的动作要做到柔美和递接顺畅。同时动作变换的速率也要充分与乐曲明快的节奏对应,利用肢体从轻柔到有力的动作展现女性表演者形象在作品中,向着喜怒哀乐四个方向发展的表象递接。

四、回族舞蹈发展的现状及方向

从整体而言,回族舞蹈的发展始终是以坚持特色和糅合思想为目标的。例如在早期,回族舞蹈就是将民族自身人文活动作为引领,进而加入了其他特色文化和宗教文化的舞蹈特征,再通过回族人民的劳动果实等内容,最终形成了现今具有完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征的中华舞蹈分支。而在舞蹈的内容变化中,也从一开始的群落庆祝等内容,逐渐变为了男女即兴对唱、以道具为主的具有行为特色的“八大光棍”等曲目。但从舞蹈特征上看,回族人民即使是在现代舞的编译中,也十分注重对生活素材的使用和群体活动。同时,回族舞蹈的发展是必然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在了解了回族舞蹈之后,阐述其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要打破回族舞蹈在服饰上的局限性。传统回族舞蹈服饰上只有绿色与白色,因此要依据现代感需要的材质与颜色,科学合理地进行搭配才能展示出回族舞蹈真正效果。其次,融入進当代流行音乐。要在回族舞蹈中融入现代流行音乐,才能展示出回族舞蹈的现代性及时代感,让人民重新认识到回族舞蹈。最后,在现代回族舞蹈设计与结构中,融合进激光舞元素与现代舞蹈元素等,这样才能将回族舞蹈快速发展,才能和时代接轨、和国际接轨。

结语:十分明显的,回族舞蹈是我国少数民族艺术分支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而同时本着有效文化传承可以提升舞蹈文化所有质量的基本原则,回族人民有必要在现有程度上对其舞蹈服饰、音乐、舞蹈动作进行现代化、美观化的进阶升级。而对于具有充足民族特征的道具舞蹈,回族人也应充分审视其艺术风格,并对道具舞所具有的艺术特征加以深度研究,并以此作为回族舞蹈事业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鲜莎莎. 回族舞蹈的多元化发展探究[J]. 青年文学家, 2015(12X):134-135.

作者简介:杨蕗宁,女,1983.4,土族,讲师,在读研究生,西北民族大学,从事舞蹈学。

寇亮,女,1981.1,汉族,副教授,本科,西北民族大学,从事民族民间舞蹈研究。

《回族舞蹈发展即“道具”的使用与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项目号GS[2017]GHB2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道具继承发展
区域发展篇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道具在杂技节目中的作用分析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浅析道具在汉族民间舞中的功能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图说共享发展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