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效率的几个有效措施

2018-01-11莫燕梅

东方教育 2017年24期
关键词:效率信息技术课程

莫燕梅

摘要:本文对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一、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性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培养综合与全面人才的重要手段。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和智能化时代,对信息技术的有效掌握是学生将来就业和工作的必备素质之一,高中教师应当将培养学生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作为教学任务之一。受到传统教学体制和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信息技术教学实际开展情况不容乐观,部分教师和学生尚没有树立起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加之受到师资队伍、教学设施配备等条件的制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是有存在。如何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效率成为摆在每一位高中教师面前的任务和难题,高中学校应当将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作为教学主要目标之一。

二、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一)注重课堂導入、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种纯粹的学习动力,是不掺杂其他动机的一种学习激发机制。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提升教学效果最为直接的方式。当学生充满兴趣的时候,教学自然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课程一方面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是另一方面其理论知识又相对枯燥和繁杂,如何激发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一直是教学的难点。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可以将兴趣学习作为一个切入点,现如今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相当广泛,教师可以积极地利用这一优势,设计好课堂导入环节。

首先,教师要精心地进行课堂任务设计,设计的任务要符合高中生认知发展水平,并且和课堂核心知识具有紧密的联系。这样可以在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使得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教师还要做好启发、答疑和鼓励教学,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和新事物的探索欲,积极地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使得学生在每一天都能够获得进步,变成乐学和好学之人。

其次,要积极地组织课外实践。当今的高中生日程生活中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网络,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运用专业的视角去看待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与信息技术课堂知识具有高度联系的事物。此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地鼓励学生去参加课外活动和比赛,让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锤炼,并于无声处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沟通交流意识。如此一来,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能够持续下去,也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乐趣。比如,高中生一般都会明星宣传画和电影海报具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抓住他们这一心理特征,引导他们自己收集相关素材,完成word图文混排课堂作业;再比如,在进行网页制作相关知识教学的时候,教师亲自在社交媒体和网站上展示信息发布流程,并通过和学生互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会感觉到网页制作是一件和生活具有紧密联系的事情,课堂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得到调动,

(二)创设情境、强调实践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和英语、语文等传统学科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更加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鉴于其这样的学科特征,教师在课堂中决不能仅仅将教学停留在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教学层面,而是要竭尽所能地创设情境、开展实践教学。比如在“计算机的产生”相关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或者CAI软件向学生介绍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对设计者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进行深度阐述,动态演示方式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精彩的讲述能够将学生带入到信息技术课堂。之后,学生将高中集中注意力,产生探索信息数学习和知识的兴趣,教学效果将得到显著提升。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可发展性,对理论和实践结合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上机操作机会,让学生将理论课程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去。信息技术课堂效率和质量提升的成败就在于能否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感兴趣的任务,比如在双十一期间,引导学生将某一类产品的价格做成一个Word或者Excel形式的价格表,让学生在活泼的氛围和灵动的环境中学习了Internet知识,得到了实践技能的锻炼。

(三)因材施教、开展分层次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也要遵循最为普遍的教学规律。因材施教是教学中必须注重和把握的原则。同样一个班级的学生,他们可能因为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表现出较大的认知差异。如果教师采取一体化和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将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技术性,理论知识成绩难以全面地反应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因此,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考核也要采取分层方式。教师在实际教学开展中,应当让学生在其认知发展水平方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智力增长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课堂设计和教学实践中重点参照不同学生的信息技术掌握基础和情况,并且在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上做到具备针对性和实践性。总的来说,信息技术课堂要做到以人为本,在评价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情况的时候,要以学生的知识进步和能力增长为前提,淡化分数对资优生和学困生之间的影响,将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作为考核的重中之重。进而鼓励学生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查缺补漏,维护学生展示成果和动手操作的热情。

(四)学以致用,重视融会贯通

新课程改革将高中教育定义为素质教育,信息技术课堂自然就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注重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融会贯通的乐趣,这样才能全面地掌握知识并实现能力的提升。比如,在信息编程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一元二次方式的内容进行课堂设计,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小程序来解答一元二次方程问题;再比如在进行flash制作相关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地理学科中的板块漂移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一方面对flash制作更加熟悉,另一方面巩固大陆漂移说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钱柳松.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5):118-120.

[2]赵在吉.浅谈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4):63-64.endprint

猜你喜欢

效率信息技术课程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慢”过程 “高”效率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选用合适的方法,提升解答选择题的效率
聚焦立体几何命题 提高高考备考效率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