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法治思想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

2018-01-11高岳

山东青年 2017年7期
关键词:法治法律建设

高岳

摘要:中国传统法治思想中有很多精华的传承在当今依然熠熠生辉,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无论从立法、法治理念、法律制度建设上都可以加以吸收借鉴,从而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有更强的认同感,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关键词:法治思想;法治文化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其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把法治文化建设放在整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大盘子”当中,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切实增强我国法治文化软实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法治保障,法治文化建设又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价值理念引领和文化内涵支撑作用,尤为重要。

通过总结比较当前我国法学界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定义概括,笔者认为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基本认同是这样的,就是由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在要求与时俱进的法治思维、法学理论、法治价值、法治意识、法治思想等精神文明积累成果,集中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法律规范、法治措施等制度文明成果,以及社会及公民自觉依法办事和遵法守法等行为方式共同构成的一种先进文化状况和法治进步状态。要体现国家意识性、意识形态性、人民民主性,即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理念为导指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深入推进执法机关依法办事能力建设和法治思维提升工作,以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秩序为目标的法治文明状态。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当中,也有很多不和谐的因素的出现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产生羁绊,比如在社会上反映强烈的“雷洋案”、4.14聊城于欢案等。这些背离法治进程个案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个别执法机关存在的法治思维和执法方式的问题,让我们看到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关切,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法治文化建设能及时跟进甚至提前,那就有可能避免发生这样的案件。再进一步讲,将符合我们社会公序良俗又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传统法治思想融入到一线执法过程中,融入到我们的全民法治文化建设中,那我们法治社会进程将减少很多阻力,人民群众更易接受。由此,应该从文化自信中找到中国优秀传统法治思想与当代中国法治文化建设的契合点,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实践基础,从历史积淀中汲取养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滋润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完备精密,对古代中国直至近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对周边日本、朝鲜和越南等中华文明圈国家的法治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重要影响。同时,像孔子、韩非子、商鞅等思想家的学说以及法治思想,还有儒家礼法制度等等,都有其深厚的历史传承和牢固的群众基础。接下来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传统法治思想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

一、 提升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筑牢法治文化建设基础

春秋时期,郑国、晋国铸刑鼎的普法行为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传统,法律公之于众,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以法为教”,他认为应该让民众知道基本的法律常识,广泛地宣传法律,“使境内之民言谈必轨于法”。如此一来通过将法律条文公开宣传教育,处于统治地位的官吏就不敢徇私枉法欺负民众,民众也不敢知法犯法,自找法律惩戒了。明朝太祖朱元璋诏谕:“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若犯笞杖徒流罪名,每减一等,无者每加一等”(《大诰·颁行大诰第七十四》)。 以此推广明朝的刑典《大诰》。这些举措都提升了民众的法治意识,维护了社会稳定,进而使当时推行这些制度的国家能够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发展农耕经济、富民强兵上来,国家得以稳定昌盛繁荣。

综上可得两点借鉴意义,一是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的制定。2015年设区的市享有立法权,是我们的地方立法工作能够更加体现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的良好契机。同时,我们也应谨慎立法,一旦颁布法律就要确保其时效性和稳定性,既要符合当地发展实际和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又要有长远战略眼光,避免朝令夕改,有损法治尊严,危及人民群众法治信仰。与此同时,进一步充实人大立法工作队伍,吸纳法学专家、职业律师、执法人员、人大代表参与立法制定工作。二是結合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和“七五”普法工作正深入开展实施,创新法治宣传形式,易于群众接受。铸刑鼎、发《大诰》在当时是最新的也是最容易让群众接受的法治宣传方式,今天我们的司法及法治宣传部门也应利用主流媒体以及群众接触较多的微信、微博,将国家的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法治理念、反面法治教材等总结提炼成大众易于接受的宣传视频、简明故事、法治提纲,让人们在阅读、休闲、工作之余能学到最新法律知识、国家法治理念,从而提升群众法治意识,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建立宪法及法治文化博物馆、展览馆,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我国的法治进程,形成全社会崇尚法治文化的氛围。

二、 法与情理的协调,促进法治文化建设

儒家礼法思想对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法制进程影响深远,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春秋决狱”制度直接引用《春秋》经义审判案件,《唐律疏议》指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二者之不可偏废,正如“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同时礼还作为民事法律渊源之一,起着实际调整作用。还有“亲亲相隐”制度,亲属之间有罪应当互相隐瞒。这些思想和制度原则,有的是为了维护封建伦理纲常,但也有很多内容起到了也起得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在今天很多思想道德也流淌在我们传承的血脉里,在化解着社会矛盾、维系家庭的亲情、营造和谐社会氛围等方面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endprint

同时,这些传统的礼、道德、国学思想也是我们常说的“情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起到指引规范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由此,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上得到三点启示。一是发挥“情理”的防患于未然的作用,為法治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社会氛围。孝道、齐家治国思想、尊老爱幼的传承等等,都为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需要我们文化部门、司法部门等加以整理规范,形成一套完整体系。这些“情理”完全可以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家庭遵纪守法活动等社区工作开展是指深入人心。二是“情理”入“法”。“常回家看看”写进《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就是在立法方面的生动体现,法律是最低限的约束,那么,在以后的立法工作中,可以尝试将我们优秀法治传统思想结合现代社会需求,写进法律,激励人们有积极向上的追求,远离违法底线。同样在执法过程中,协调处理好法与情理的冲突,在法治允许的范围内,向着合情合理合法的契合点出发,达到当事各方利益共同点与最大化,从具体的执法实践做起,形成严格执法、热情为民的执法机制,为法治文化建设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动素材。三是发挥情理的感化作用,让违法者感到法治的温暖与自身的救赎。当人们触犯了法律,法律是无情的,违法者要收到惩罚,在此期间,可以在对其进行法治宣讲教育的同时,配合道德感化教育,重塑向善心灵,让其对生活充满希望,重塑法治信仰。

三、 进一步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法治理念

《论语·颜渊》中讲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是讲的为官从政者的品行如草上之风,对民风起着引领作用。孟子说过:“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晏子春秋》中提到:“上无骄行,下无谄德。”中国古代以礼入法,很多行为规范伦理道德都具有强制约束力,其对于当时处于上层的官吏的约束,也是一种遵纪守法的要求,让其遵守国家法度,成为社会国家发展栋梁,发挥表率作用,以上率下,引领社会向着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

在当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干部,也必然是法治的忠实信仰者与实践者,在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建设当中发挥着榜样模范的作用。因而,进一步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理念,使法治的理念能内化于心,才能在开展工作、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预防腐败、避免徇私枉法上取得实效,使群众切实感受到法治带来的公平、公正、文明,带动全社会遵法守法,使法治文化建设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推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政法院校的法治教育平台作用,定期组织干部学习本部门专业法律知识、法治理念、行政法规等,在学习中提升自身法律素养。纪检检察机关归纳总结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例,加强反面典型法治教育,形成守住底线,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纪律意识、法治意识。

中国传统法治思想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法学人孜孜不倦的努力探索、发掘、总结,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并联系当今发展实际,整理出具有时代价值的精神传承,以此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做出自身的努力。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校 山东 滨州 256600)endprint

猜你喜欢

法治法律建设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