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滨州市旅游业发展研究
2018-01-11李硕雅
李硕雅
一、滨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滨州市旅游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产业规模迅速壮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增强,城市知名度和吸引力不断提升。2016年,滨州市全市旅游接待总量达到接待国内外游客1550万人次,同比增长12%;旅游人均消费水平超过800元,旅游消费总额占全市GDP超过5%的年度目标; 实现旅游消费总额130亿元,同比增长14%; 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滨州市崛起的路线图和致力转型发展的增速器。为了打好黄河三角洲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攻坚战,滨州市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上逐步摸索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
1、发挥历史文化优势,建设历史人文之城。做一批文化工程,实施,作强一批文化企业,大造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做优一批核心景区,形成内涵丰富、创意新颖、环境优美的精品景区。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文化品牌带动,进一步提升滨州市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2、项目带动,加快旅游景区转型升级。滨州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把握机会,不断加快培育旅游新业态,全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以项目带动旅游景区的转型升级,把握机会,全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以项目带动旅游景区的转型升级。近年来,滨州市一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大投资力度,对外招商引资,大力推进产业发展,陆续建成并投入了孙子国际兵学文化产业园、黄河古村风情带、水落坡盘古文化园、魏集古村落等31个重点旅游项目完成投资30.8亿元,“黄河入海”品牌建设项目完成年度投资71.2亿元。争取国家专项基金3.1亿元,区域战略专项资金2280万元。贝壳堤岛生态旅游开发入选2016全国优选旅游项目,打渔张森林公园、龙江湿地入选省融资政策支持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序列。年度创建省级旅游强乡镇4个,省级旅游特色村27个,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17个,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山东省精品采摘园19个,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18个。争取省级乡村旅游项目和扶贫资金370万元。初步完成11个旅游扶贫重点村规划编制。
3、乡村旅游起步。现在已进入全域旅游时代,乡村旅游成为有益补充。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山东省旅游强乡镇29个,山东省旅游特色村79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58个,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50个,精品采摘园36个,创建数量位于全省前列。在去年8月的全國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议上,5个村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3个乡村旅游示范户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20名乡村旅游带头人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9个星级农家乐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争创全国乡村旅游“千千万万”品牌名单数量列全省第二位。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30000余人。全市乡村旅游业呈现遍地开花、百花争鸣、各放异彩的良好态势。
二、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滨州市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深度开发。
比较省内多数城市,尤其缺乏高品位、大体量的资源载体。除了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和孙子文化旅游资源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吸引力,大多数旅游资源的吸引力,目前基本在山东省范围内。现在旅游资源只局限在现有的生态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旅游观光,而对于资源纵向的开发还是不够的,比如旅游资源的当地文化的普及没有和本地资源进行结合。旅游应该是一种以人文、自然、社会这三大类资源相结合的复合型产业,不能只局限在某几个景区、景点的单一开发。
2、对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足,缺少创意品牌。
滨州市人文旅游资源类型多样,资源的文化内涵深厚,众多文化遗址价值高,但存在“有文无物”的状况,资源有说头,但没看头,有些仅留下传说和坟墓,缺少实际景观。孙子,作为中国著名军事家,曾和孔子齐名,但由于历史原因,没有留下像“三孔”那样有形的旅游资源和规模盛大的建筑群。滨州市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文物景点众多,但是缺少“升华”的创意手段,缺少“点石成金”的开发方法。
3、市场竞争力和景区软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近几年,滨州市精品景区建设成效显著,树形象、景区创品牌的意识不断加大,景区档次和品味明显提高,有效地带动了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但总体上来说,景区软实力还有比较较大的提升空间。如,普遍缺乏高层次、能力强、复合型的中高级管理人才以及学历高、专业性强的规划设计人才、营销策划人才和中高级导游人才;电子商务和景区数字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各种历史文化渊源的挖掘也不够深入;景区内为游客提供的宣传品质量不高,服务也不完善;景区产品品种少、单调;个性化需求服务、特殊人群服务都不够完善;以游客为本的意识还需要加强;需提高宣传投入等。
三、从供给侧改革发力,推动滨州市旅游业发展
1、去库存,理顺管理体制,整合旅游资源。
旅游业的资源和资产不用了,不像工业企业一样关、停、并、转,或者收购、重组。一般都是山水相连,搬不走。所以对现有的旅游资源只能提升密度,增加线路。实行多密度发展。根据计量旅游地图学原理,每增加一个有效供给,对线路旅游经济贡献呈立方级增长,随着景区内密度提升,量变增大则引发质变,如能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旅游产业带来的区域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创新经营机制,加快旅游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促进旅游企业向市场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改变滨州市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和“散、小、弱、差”的局面,提高产业的集约度和辐射力。
2、实现旅游多元化,供给新常态。
不断扩大新供给旅游已经成为国民日常消费的一部分,新型的旅游产品,如自驾游、乡村游、家庭游、城市休闲游等更受大众的喜爱,人们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旅游观光方式。人们更多愿意享受休闲状态下的生活。努力实现旅游产业多元发展,不断扩大新供给,在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实现新突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培育低空旅游、推进景区提质增效。加强乡村旅游示范建设,发挥乡村旅游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城乡互动共享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推动黄河、徒骇河沿岸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山地、滨海乡村旅游特色发展。打造一批主题鲜明、功能完善,生产生活与生态融合的特色旅游城镇和旅游小镇。
3、调结构,融合多产业发展。
融合为旅游休闲的新供给,旅游+,跨界整合、融合发展,已成为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路径。滨州旅游依托得天独厚的黄河三角洲自然风光,以旅游业引领服务业,服务业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实施“旅游+”战略,通过与文化、工业、商贸、互联网相结合培育旅游市场新主体、构建旅游产业新体系、拓展旅游发展新空间。通过开发挖掘,促进文化要素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滨州作为黄河文化、“老渤海”红色文化、孝文化、鲁北民俗文化等发源地,与旅游相结合,提升文化内涵和附加值,打造一批重点文化旅游产品。工业方面,支持愉悦家纺、滨奥飞机、天地缘酒业、北汽海纳川等工业企业,依托生产流水线、制造流程等引入旅游元素,策划包装旅游线路,打造一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鼓励旅游企业研发体现滨州民俗、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打造国际商城、进口商品展示直销中心等购物体验区,推出滨州保税区购物旅游线路。
4、育人才,推动高水平服务。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将人才建设放到旅游发展的突出位置,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探索建立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责任制。出台人才激励机制,尤其是旅游规划、服务人才,以技术、服务、资本入股的方式,增大收益分配,才能留住人才。只有独特的人才,才能对当地旅游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 山东省中共滨州市委党校,山东 滨州 2566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