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间维度 增加思维深度
2018-01-11钱琳
钱琳
【设计理念】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校园里的枝丫见证了时间的流逝。而对于我们教师而言,40分钟里,如何构建高效优质的生本课堂,我们该把宝贵的时间分配在哪呢?在备课、磨课的过程中,最近热播的一个文化类节目,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那就是《朗读者》。那不妨借用《朗读者》的主题词,串起我对“人在课中央”的理解吧。
1.课堂,缘始于“遇见”。
随着时代的发展,核心素养的明确,语文学习的内涵不断丰富,学生阅读的外延不断扩大。为契合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笔者选择了图文结合、简单易懂的绘本作为教学内容。走进美国作家佩特·哈群斯的绘本作品《金老爷买钟》,读着读着,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被幽默的情节、明快的色彩、趣味的推理所吸引。学生都喜欢这样的故事,更喜欢这样一种与语文“遇见”的方式。
2.课堂,情长于“陪伴”。
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它融合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会让陪伴的内涵有新的变化。
第一,保证基础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人公憨态可掬的形象、一再买钟比对的滑稽行为,会让学生不期然地进入情境。为了让文本的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笔者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听说读活动。例如:转换不同的视角去观察金老爷的行为——主人公视角、读者视角、作者视角。为金老爷发声,视角的转换中,让学生在言语的品味中理性思考、个性表达。
第二,遵循层次性。章熊先生在《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一书中指出,阅读力至少应包括“解码”“编码”和“评码”三种能力,而它们的核心都是思维能力。为帮助学生理解“每个钟显示的时间为什么不一样”这一问题,笔者采用了思维导图。在金老爷买回第一个钟时,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是如何通过写和画理清情节的;金老爷第二次买钟,笔者请学生学着笔者的样子,和笔者一起完成思维导图;接着,通过观察、分析,学生发现了钟面显示的时间不同的原因,然后续编故事,完成思维导图。
第三,注重情趣性。内在的学习动机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种激发,不仅仅是发发小红花这样的外在形式,还应有立足文本,立足于学习过程的内在激发。从生活中的钟,到故事中的钟;从造型各异的钟,到作用不同的钟。尊重并激活学生的学习积累,创设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情境,才能真正构建起文本、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生命场。
基于以上的思考,笔者时刻关注教学的基础性、层次性、情趣性,紧紧围绕“人在课中央”的理念,让学生在40分钟里获得显性和隐性的双生长,笔者设计了《金老爷买钟》教学的四个板块:游戏热场,激发阅读情趣;质疑导入,巧读图画信息;走进故事,学会大胆推理;思维延展,提升阅读效度。
【教学目标】
1.借助文字、图画的阅读,弄清绘本中“每个钟到底准不准”的问题,进而形成对“钟”的较丰富的认知。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表达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3.学习思维导图,锻炼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过程及意图】
一、游戏热场,激发阅读情趣
师:小朋友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个“比眼力”的小游戏。
师:第一关,你能在下面的图片中找到几个钟?(出示三幅图,由简到难,类似“找茬游戏”)
师:现在进入“比眼力”第二关,老师将给大家看各种各样的钟,请你告诉我,你最喜欢哪一个?(快速滚动图片:落地钟、座钟、挂钟、闹钟)
师:你看,钟各有特点,根据摆放方式的不同,钟会有不同的名字。老师的大屏幕上也出现了一面钟,滴答滴答,它提醒我们要上课啦!
【以上教学,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紧扣绘本主题,以“钟”为串联元素,科学设计了课前五分钟的热身环节。教师貌似在和学生比眼力、做游戏,实则是引入钟的形象,让学生了解钟的种类,并从生活中的钟过渡到故事中的钟。】
二、质疑导入,巧读图画信息
师:小朋友,瞧,这就是钟字。金字旁,中字边。(板贴:钟)
师: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钟都有什么用呢?
师:是啊,钟除了造型精致以外,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我们报时。(板书:准)
【故事中,金老爷一直在纠结一个钟到底准不准的问题,所以课堂伊始,笔者引导学生从思考钟的种类到思考钟的作用。】
师:小朋友们,一位金老爷也要去买钟了。瞧,这就是他。哇,他有这么多钟,数数看,有几个?
看到金老爷有这么多钟,你有什么疑问?
师:老师也跟你们一样好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这个绘本故事——《金老爷买钟》。
教师板书,补全课题。
师:仔细看封面,除了金老爷和他买的钟,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个房子。
师:这个房子可重要了,它就是金老爷的家,数一数,共有幾层呀?看一看,每一层分别什么样?(分别出示每一层的布局安排)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绘本学习之旅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提出了“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的方法。在绘本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于是,笔者带着学生关注金老爷房子的布局,因为这将成为厘清故事脉络的重要线索之一。】
三、走进故事,学会大胆推理
1.第一次买钟。
师:一天,金老爷在他的阁楼里找到了一个钟。钟站在那里,看上去真不错呀。(教师板书,画出“阁楼”这一层的框架)
金老爷就想啊(出示句子及相应的画面),怎样才能知道钟准不准呢?
师:皱着眉头读一读,带着思考读一读,学着他的动作读一读。(指名读)endprint
师:像这样心里一直反复思考同一个问题,这就叫——盘算。
【课标指出,低年级学生需“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于是在理解“盘算”一词时,笔者就结合了绘本中的人物画像及上文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词意,进而熟读词语。】
2.第二次买钟。
师:于是,他就出去买了另一个钟,并且把钟放在了卧室里。瞧,卧室就在阁楼的下面一层,这时,卧室的钟是几点?(教师板书,画出“卧室”的框架和相应的时间)
师:金老爷说:“我得去看看阁楼里那个钟的时间对不对。”他赶紧跑上阁楼,老师用这个箭头表示路线。那个钟上的时间是多少?(师板书时间)
师:孩子们,金老爷糊涂了?他糊涂什么呢?
生1:为什么两个钟显示的时间不一样呢?
生2:到底哪个钟才是准确的呢?
师:是啊,金老爷真的糊涂了!于是金老爷又出去买了一只钟,这一次,金老爷将它放在了厨房里。厨房在哪儿?(教师画出“厨房”的框架)
【教学伊始,教師引导学生关注金老爷的房子,就是为此处教学埋下伏笔,学生充分了解每一层的房间布局对学生顺利完成思维导图、理清故事情节有重要作用。】
师:谁愿意接着为大家讲述故事?(指名读)
师:让我们再一起回忆一下这个片段:金老爷第二次买的钟放在了厨房里,当时钟显示的时间是3:50。(教师边板书,边指导记录方法)
然后,他飞快地跑上阁楼,可阁楼里的钟却显示3:52。谁来写?请你也去贴一贴。(在师生的共同配合下,完成此处的板书)
接着,他跑下楼,来到卧室,卧室里的钟是3:53。谁来写?谁来画?能学着老师的样子用箭头表示出路线吗?(学生独立完成板书)
【教师讲授思维导图,向学生介绍了一种新的阅读、思考方式,构建思维方式,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由扶到放,层层深入,推动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了其思维品质。】
师:金老爷糊涂了,小朋友,你们糊涂吗?仔细看看黑板,有什么发现?
生1:每走一层都要花费1分钟时间。
生2:每次都是最先从阁楼开始对比。
3.第三次买钟。
师:那接下来,金老爷又会怎么做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小组内大胆猜一猜,尝试续编下去。(小组合作)
指名交流,生生互评。鼓励学生像教师一样,用写写、画画的方式讲述自己续编的故事。
师:小朋友们,在刚刚读故事的过程中,我们一边读、一边想,再把读到的、想到的画下来、写下来,这样就变成了独属于你的思维导图。小朋友以后读书、学习也可以用上这样的方法来帮自己理清思路。
师:那么,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写下面的故事的?(教师讲述)
【学生从最初带着好奇读,到能说出自己发现了什么,再到自己尝试续编故事,学生经历了从接受到创作的过程。而思维导图的介入,让学生的思考有法可循,让思维的生长能在课后延伸。】
四、思维延展,提升阅读效度
师:同学们,金老爷没辙了,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帮帮他?(指名交流)
师:金老爷也迫切地想解决这钟到底准不准的问题,于是他请来了钟表师傅。请小朋友按照绘本小册子封面上的要求,同桌合作,先读一读,再讨论讨论。好,打开材料袋吧!(同桌合作)
(1)钟表师傅是怎么帮助金老爷的?
(2)金老爷怎么做的?结果如何?
指名交流,借助实物,相机认识“怀表”。
师:从此,金老爷家所有的钟都非常准确了。这四个钟就在不同的楼层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厨房里的钟会帮金老爷干些什么?阁楼上的钟又有什么用?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意做哪一层楼上的钟,你和金老爷又会发生怎样有趣的故事呢?打开材料袋,我们来写一写。
我愿意做金老爷 里的钟,当 的时候,我就 。
【二年级的阅读课上,教师常常关注“听”“说”和“读”的训练,而忽略学生“写话”能力的培养。这里的小练笔,貌似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写写趣事,实则是让其再次了解钟的作用,不仅和课前学习相呼应,同时也实现了绘本知识的拓展。】
指名交流,生生互评。
师:正如大家所说,钟在金老爷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小朋友们,故事读完了,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1:钟有不同的作用。(师:我们要好好发挥它的作用。)
生2:学到了思维导图。(师:老师希望你们以后读书、学习时多试试这种工具。)
生3:金老爷每走一层就要花费一分钟。(师:时间脚步永不停息,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师:看来,金老爷和这些钟都留在了我们的心里。听,滴答滴答,钟告诉我们下课的时间到了!
【通过对故事的总结回顾,学生对于钟的形象的理解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饱满的。40分钟,2400秒,温暖的陪伴中,借助“钟”这一主题的绘本教学,笔者践行着这样的教育主张:让学习在课堂中真正发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