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加强语言教学的思考

2018-01-11宋顺有

东方教育 2017年24期
关键词:工具性强化语言

摘要:语文教学是由“言”到“意”的学习过程,语言文字既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又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归宿。在学生语文能力的生成中,必须抓住语言文字来教学;使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掌握语言表达形式,最终形成使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工具性;语言;强化

(一)强化语言教学是体现语文教学规律的重要途径

语文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工具,它负载文化且自身又是一种文化形态;语文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其他人文内容。就语文学习的过程而言,学生先是接触作为表层符号的语言文字,感受其蕴含的意义,进而理解其蕴涵的深層的思想感情,又进一步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缘由,从而掌握渗透着思维感情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这是一个“语言——思想——语言”循环往复、逐步提升的学习过程,也是语文教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基本属性,因而具有规律性。

这一语文学习规律告诉我们:语言文字既是切入语文教学的原点,又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媒介和落脚点。后一个“语言”与前一个“语言”在内涵上有质的不同:前者是教学凭借——必须抓住语言文字来教学;后者是教学目的——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形成语言运用的能力。而作为这一过程转化的中介的“思想”虽然不是教学的目的,却是教学的桥梁,是教学的致力点;不仅要让学生把握所读的语言负载了什么思想,而且还要让学生领会这样的思想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中得到启发和顿悟,培养自身的语言分析和理解能力。

对语文教学规律性的认识,我们也许终其一生不能完成,但是,只要我们顺应规律,就能在教学实践中摒弃形式主义与功利主义,对语文作为文化载体的工具性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在研读课文中,把握渗透着思想血脉的语言,感悟内在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并进而进行语言表达实践,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发展思维,提升语文读写能力。

(二)强化语言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基本功的必由之路

在中小学培养学生语文的基本功底,使他们从小孕育自学的精神,探索自学的方法,为日后进入学习的高级形态培养良好的习惯和铺设必要的台阶,语文教学责无旁贷。根深才能枝繁叶茂,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条件成熟时自觉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在温故知新和知新温故的循环往复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并对阅读过的句子作出积极的由模仿到创造的由浅入深的、由表及里的反馈,并以自己构造、设计的句子形式落实下来,并且由句子的学习扩展到段落、篇章的学习。教师要指导学生领悟、测定语文作品的制高点,从而驾驭全文脉络,化为己有,发表独特见解。教师要指导学生创设争辩的情境,使思维的广度与深度、集中与发散辩证地和谐地统一起来,使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辅相成于听说读写的全过程。显然,所有这一切学习内容,无不以语言教学为中心。因为指导需要有“依托”。最好的“依托”当推语文文本中的句子。句子最富有作品主题、文章体裁、作者风格所赋予的个性,句子最能体现作品的特点、重点、难点所在,句子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动态流程中的一环,句子又是相对独立的存在因而有处于静态中的特性。教师如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融会贯通、归纳总结,并实施于教学全过程,就会使学生有所发现、吸收、模仿、创造。这样,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明确中心思想,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表达效果,领悟作者意图,鉴赏文学作品,培养写作能力,才有一个扎实可靠的基础。

(三)强化语言教学是培养语感力的凭借

现在没有人不重视“语感”,但是,“语感”不是学生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语感”是靠长期培养获得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读语文,就是读语文作品中作者的思维发展过程,有时还要了解作者笔下的人物的心理发展、心理变迁过程。一般地说,我们读懂了的,是我们的心理发展跟了上去,读不懂的,是我们的心理发展与其不合拍。一个人的心理发展,一方面指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日臻成熟;另一方面指作为读者,他能很快进入作品作者或其中人物的心理状态,感悟其言行,揣摩其神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获得其语感。到了这个水平,我们一定会了解这样的语言表达了怎样的思想,这样的思想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来表达的道理。而要达到这个水平,就得靠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语言教学的长期熏陶。首先,要指导学生积累词语,使他们头脑中形成越来越多的词语义项网络。其次,要指导学生辨析同一个词语同一个义项的不同语义指向,从而获得正确的感知。第三,指导学生在获得正确的感知以后,要经受错误的干扰而排除之,借以锻炼识别能力,从而获得用已知去预设未知意义的迁移。第四,更为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扩大迁移面,从一类知识中找到共同的本质的东西,找到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然后把符合规律的新知识吸纳进来。这个过程就是“类化”的过程,是获得语感的关键性阶段。当然,在类化训练的同时,还要把故意设置的、不符合这一类知识规律的东西分离出去。这样,一方面类化,一方面分离,双管齐下,学生便可较快地获得语感并应用语感。

(四)强化语言教学是形成作文能力的基础

实践证明,有效的作文教学要关注这么三方面:一是在拓展写作视野上,启发学生贴近生活,接近文学艺术,深入语文作品,善于观察、积累、模仿、借鉴;二是在提高思维品质上,要教育学生养成语文式思考的习惯,树立辩证的观点,加强思维的逻辑性,这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关键;三是在加强语言训练基础上,学习范文,模仿典型语言模式,锤炼语言,要调整表达型式,改换语体风格;要接触生活实际,捕捉时代语言,要总结写作经验,评价写作语言。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虽然对语言要素的重要性有所重视,但整体教学设计上对语言教学的关注仍嫌不足。语言教学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这就促使我们对如何进行语言教学进行专题探讨。然而,在对语言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和调查过程中,我们听到的大都是消极声音,强化人文性仍是主流,也有许多教师的观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并举。不可否认,中小学语言教学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只要我们加强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如何从语言认知和语言能力生成方面进行探索,就一定能够从语文教学的不同阶段找到语言教学和言语训练的切合点,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北大出版社2010年

[2]《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1版

[3]谢奇勇 华婷.中学语言教学研究动态述评[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7(11)

[4]张大文.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J].上海教育.2001(2)

[5]张传宗.加强语言教学是语文教改的当务之急[ J].课程、教材、教法.2001( 10)

[6]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出版

[7]李维鼎.语文言意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作者简介:宋顺有,男,汉族,硕士,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工具性强化语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向量的巧用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强化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思考
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纪检监察工作分析
强化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的探讨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