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探析
2018-01-11柳娥冯海英
柳娥 冯海英
摘要:一般认为,经济发展水平或工业化率是城镇化演进的主要动力源泉,在不同发展阶段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关系也不同。文章基于青海统计年鉴数据,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与城镇互动性两个维度对青海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工业化率
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经验看,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演进过程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一般认为,经济发展水平或工业化率是城镇化演进的主要动力,在不同发展阶段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在一个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初始阶段,城镇化发展速度较低,此时城镇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工业化扩张;在城镇化发展中期,城镇化发展進入快速增长阶段,此时其主要动力来自服务的发展,同时城镇化能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因此,青海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与城镇互动性两大视角进行分析。
一、青海省区域经济发展与工业化阶段判断
目前为止,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研究相对成熟,理论分析视角和标准较多,不同的理论与标准对经济发展阶段的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本研究选择人均GDP水平、产业结构演变两个维度来综合分析青海省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为更进一步理解和分析本区域经济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一)经济总量维度
在描述经济发展水平时,从量的扩张角度分析,一般都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这一指标。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世界多个发展中国家为对象,对国民经济增长、经济结构演变互动关系以及工业化发展过程等问题进行了经验研究,并理论归纳出了现代经济发展3阶段6时期论。具体来说,3阶段包括初级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发达经济阶段,6时期指初级生产时期、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以及发达经济初级与高级时期,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人均GDP数量特征差异较大。这里需要将人民币折算成钱纳里所采用的GDP标准(1982年美元)。目前有两种换算方法∶一是世界银行计算法,这种方法考虑到美元的平减指数和汇率变化,将1982年美元标准换算成现在的美元标准;二是国家统计局使用的1981—2010年30年以来的几何平均值5.68换算为1982年美元。为了研究方便,青海省及其各区域人均GDP的换算(见表1)采用第二种方法被换算为1982年美元标准。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的现代经济发展“3阶段6时期”理论,从人均GDP这个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来判断青海省区域工业化发展阶段。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青海省人均GDP达6977(1982年)美元,总体上看青海省处于发达经济时期,经历了工业化初中高阶段进入发达经济初级阶段,但是全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从经济发展水平看,省域经济发展表现为4阶段2时期,青海西宁、格尔木、德令哈均处于发达经济时期,西宁市处于初级阶段,格尔木、德令哈处于高级阶段。海东和玉树二市处于工业化时期,海东市处于工业化高级阶段,玉树市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从区域层面说,青海省经济发展由东到西呈现为工业化高级阶段—发达经济阶段—工业化初级阶段特征,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和工业化发展差距显著。东部地区(西宁、海东市)处于发达经济时期的初级阶段,海东市处于工业化时期的高级阶段。区域内的西宁和海东二市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海东市滞后于西宁市一个发展阶段。2014年二市人均GDP相差3753美元。西宁市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56美元(1982年),海东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497美元(1982年)。格尔木和德令哈市处于发达经济高级阶段,二者人均GDP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二市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格尔木市人均GDP水平是全省平均值的近3.5倍,德令哈市人均GDP水平是全省平均值的1.8倍。二市与全省平均值相比,呈现梯度特征,人均GDP比值为1.8∶1。就三江源地区来说,玉树市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发展阶段滞后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阶段。人均GDP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仅仅占全省值的六分之一。(见表1)
(二)产业结构维度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研究了发达国家现代经济的增长后发现,产业结构变动过程同时也表现为工业化的演进过程,在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变动速度最快。一般来说,产业结构被界定为各产业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与比例关系。在本研究中从产业分类的角度(见表2)将工业化的进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并以人均GDP来分类观察青海省产业结构变动规律。从人均GDP来看,根据钱纳里理论到2014年青海省处于发达经济时期的初级阶段。对照库兹涅茨理论(比较表1与2),基于2014年青海省人均GDP为6977美元(1982年)的数据材料,青海省产业结构分布应该为∶第一产业介于11.8—9.2、第二产业52.9—50.2、第三产业32.3—35.3之间;2014年青海省的实际产业结构为5.63∶65.47∶28.89。由此可以看出,青海省的经济发展阶段判断钱纳里与库兹涅夫的理论分析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均表现为发达经济阶段,但是产业结构分布与库兹涅夫理论范围差距较大。青海省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相比之下第二产业发展过速,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过小,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较小。
比较钱纳里和库兹涅夫两种理论在区域发展层面分析五个城市的经济发展阶段,东部地区和柴达木地区、三江源地区五个城市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其产业结构分布上与库兹涅夫理论的标准值存在较大差距,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二产业发展不足,相比之下第三产业发展过速。从人均GDP来看,根据钱纳里理论,西宁和海东市人均GDP分别为8233美元和4480美元,西宁市处于发达经济初级阶段,海东市处于工业化高级阶段,其经济发展阶段与库兹涅夫理论分析结果具有较强的一直性。对照库兹涅夫理论,西宁市产业结构分布应该为9.2∶50.2∶35.3,西宁市实际产业结构分布0.32∶43.98∶55.7。由此可见,西宁市经济发展阶段两种不同理论分析结果具有一致性,均处于发达经济阶段,但是产业结构与库兹涅夫理论范围差距很大。西宁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第二产业发展不足,相比之下第三产业发展过速,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特别小,所占比重不足百分之一,第二产业距离理论标准值差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高于理论标准值15个百分点。比较海东市产业结构和人均GDP指标,海东市经济发展阶段两种不同理论分析结果较为一致,均处于工业化时期后期(高级)阶段,但是产业结构与库兹涅夫理论范围差距很大。海东市产业结构应该为11.8∶52.9∶35.3,海东市实际产业结构分布2.88∶24.04∶73.08,第一、二产业发展不足,第二产业与理论标准值相差26个以上百分点,相比之下第三产业发展过速,超过标准值近38个百分点。柴达木地区二市经济发展处于发达经济阶段。从人均GDP看,格尔木和德令哈市人均GDP分别为23857美元和13185美元,根据钱纳里理论处于发达经济高级阶段。对照库兹涅夫理论,格尔木和德令哈市产业结构分布应该为9.2∶50.2∶35.3,二市实际产业结构分布为0.94∶39.91∶59.15、2.61∶34.64∶62.75。可见,二市经济发展阶段两种不同理论分析结果具有一致性,均处于发达经济阶段,但是产业结构与库兹涅夫理论范围不相一致。二市第一、二产业发展不充分,相比之下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过快。三江源地区玉树市人均GDP为1177美元,根据钱纳里理论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对照库兹涅夫理论,玉树市产业结构分布应该为32.3∶29.4∶38.3,其实际产业结构分布为2.63∶0∶97.37,二者在经济发展上表现为一致性结果。玉树市的产业结构体系不健全,第一产业无发展,尤其其二产业在产业体系中缺失,相比之下第三产业发展过速。endprint
综上述,从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两个指标的分析发现,青海省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总体上看,省域经济发展处于发达经济时期,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第一和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相比之下第二产业发展速度过快。分区域看,西宁、格尔木、德令哈三市处于发达经济时期,海东和玉树市处于工业化发展时期。五个城市产业结构分布与青海省城市产业结构分布有较大的不同,五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均表现为第一、二产业发展不充分,相比之下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过快,特别是玉树市第二产业发展缺失。
二、青海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协调性分析
根据国际城市化过程的经验,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发展的理想目标,二者之间的协调性用协调系数表示,即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表示。根据钱纳里发展模型,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性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二者的理想值为1.4—2.5之间。当比值处于理想范围内时,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比较适度,二者之间能够实现有机地耦合联动与协调发展,并创造出比较理想的规模效益和城镇经济。如果该比值处于理想区间值之外,说明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欠适度,难以实现有效地耦合联动与协调发展,城镇化率与其促进劳动力就业结构的非农化率二者表现得非一致性较大,常常呈现为超前或者滞后的发展状态。根据钱纳里的理论,总体上看青海省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滞后状态,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城镇化与工业化难以实现耦合联动发展;但在区域层面,表现为较大的差异性,柴达木地区的格尔木和德令哈市、东部地区的西宁市,其协调系数处于理想值范围内,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比较协调,三江源区的玉树和东部地区的海东市其协调系数低于理想值下限,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不协调。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其协调系数与理想值的下限相差1倍。从区域层面看,西宁、格尔木、德令哈三市协调系数处于理想值范围内,分别为1.64、2.47和2.22,说明其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相对比较协调,工业化与城镇化可能实现耦合联动,并创造规模效益和城镇经济;但是三座城市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程度上略有差别。海东和玉树二市的协调系数遠低于理想值的下限,分别为1.38和0,说明其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不协调,工业化与城镇化难以实现耦合联动,不可能创造出规模效益和城镇经济。
三、青海省工业化发展对提升城镇化水平的贡献分析
工业化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对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我们需要对青海省域城市化发展阶段进行判断,而后才能清楚地发现工业化发展对城镇化的作用。学者们根据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将其发展进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相关的理论解释也比较多,但是最常被引用的是诺瑟姆的“S”型城市化三阶段论,又称“诺瑟姆曲线”。根据城市化发展水平取值他将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城市化水平在25-30%之间时,迎来城市化发展的拐点,在这个拐点来临之前,城市化水平处于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在60-70%之间,迎来第二个拐点,在这个拐点以后城市化进入稳定阶段,在这两个拐点之间的第二个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在城市化发展初期,城市化发展速度较缓慢并且城市化水平较低,在这个阶段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推动器;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表现为人口迅速向城镇集聚,城市化的发展对工业化有带动作用;在城市化发展的成熟阶段表现为城镇人口比重增长又趋于缓慢甚至停滞。根据诺瑟姆曲线分析青海省及其各区域城镇化发展阶段,我们发现当前青海省城镇化发展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西宁、德令哈和格尔木三市处于城市化发展的成熟阶段,这与工业化的发展水平相一致。海东和玉树二市处于城市化发展的起步阶段,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也处于工业化时期。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青海全省户籍城镇化率为47.95%,西宁、德令哈和格尔木三市其户籍城镇化率分为72.32%、77.07%和98.76%。海东和玉树二市户籍城镇化率分别为33.14%和21.55%。就西宁、德令哈和格尔木三市而言,在城市化成熟阶段,前二市表现为城镇人口比重增长较为缓慢,而格尔木市城镇人口增长处于停滞状态。海东和玉树二市在城市化起步阶段,表现为人口迅速向城镇集聚,而且这一时期工业化的发展对城镇化有强大的驱动作用。也就是说,在当前的发展阶段我们需要充分把握好二市由工业化驱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平衡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系,以实现二者联动耦合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海英,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比较研究——以青藏地区为例,经济问题探索,2014
[2]青海省统计局,2015年青海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发展战略研究所;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