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8-01-11高丽
高丽
摘要:近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本文立足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实践,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原理解读供给侧改革的必然性,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调整生产关系,进一步促进生产力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近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习近平同志要求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我国经济发展,本文旨在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解读,为其提供理论支撑。
一、政治经济学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1]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是我们研究一切经济问题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论就是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序言中写道:“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2]这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最精炼的表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具体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才能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反之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在《资本论》出版之前,这个理论还存在很多假设性质,之后,马克思系统的研究了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写成了不朽巨著《资本论》,科学地证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矛盾的运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当前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与社会经济现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来就主张“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即从实际的和现实的经济关系和经济问题出发。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上涨,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也飞速增长,对于物质产品人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使用价值,而更多的是对高质量产品的追求甚至是享受。而此时我们的产品不能及时的更新换代,产品标准及质量还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势必造成大量“产能过剩”,从而形成有效供给不足的现状。
我们先来看看当今社会上的一些现象:
1.年轻人给孩子购买奶粉,都要想方设法购买外国奶粉;2.国人到日本旅游,疯狂抢购电饭煲和智能马桶盖,甚至连感冒药都要到日本去买;3.新建工厂或者企业设备更新换代,首先都是想着购买德国、英国、美国的大型机械设备而不是国产的大型机械设备等等。难道我们不生产奶粉,或者说生产的奶粉不够?我们不能生产智能马桶盖和大型机械设备吗?现实是这些产品统统产能过剩。我们自己生产的奶粉无人问津,马桶盖销售不出去,大型工业设备积压在库房里。可以看出,事实上人民群众的需求不但旺盛而且高端化,问题在于我们能提供的有效供给不足,于是我国的大量需求转向国外了。表面上看原因不外乎是购买外国奶粉是对本国食品安全不放心,购买马桶盖和电饭煲是对本国产品质量不满意,购买工业设备是对本国产品技術不信任,其实内在原因则是:食品安全监督体系出了问题导致食品安全没有保障;各种产品质量标准不完善质量监管不够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假冒伪劣产品;工业技术水平落后导致制造业处于工业化低端水平;产能过剩背景下的有效供给不足,究其根本都是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现实问题
我们在分析经济现象的时候,一定要回到当前现存的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上来解释经济内容,才能提出正确的解决办法。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为特点,以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获取经济发展,确实是带来了GDP的一定增长,但制造业位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缺乏核心竞争力,随着人工成本的增加,获利空间会逐渐压缩。以苹果手机为例。它是由美国设计的,大量元器件是在其他国家制造的,中国是进行苹果手机的组装,这么多人进行组装,看起来解决了许多人的就业问题,但是附加值是多少?在整个苹果手机价值链中,日本、德国、韩国分别获得37%、17%、13%的价值,而我国只获得3.6%,这部分价值是在加工制造和加工组装的环节上,不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3]伴随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老龄化日趋严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逐渐萎缩,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加之资源环境等硬件约束,许多制造业厂商已经将工厂搬至拥有更多廉价劳动力的越南、缅甸、孟加拉等东南亚国家,实体经济雪上加霜。现存社会生产关系已经不能最大限度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了,甚至牵制了部分生产力的发展。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依靠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创新驱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势在必行。如何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当前社会生产关系需要做出相应调整,由以往的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发展模式转变。改革就是调整生产关系,因此,我们今天要使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够更快、更健康,就要找到当前社会生产关系中制约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对其进行调整,使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大力发展。endprint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灵魂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关于这一点,恩格斯曾说过“ 人们在生产和交换时所处的条件,各个国家各不相同,而在每一个国家里,各个世代又各不相同。因此,政治经济学不可能对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世代都是一样的”。[4]所以谈到经济发展,我们就一定要回到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阶段上来。众所周知,我们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说明了我们面临的最大社会矛盾依旧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还是生产相对落后的问题。诚然,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经济有了飞速发展,已经跻身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或者说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比,我们还是生产力相对落后。所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稳步增长,满足人们需求依然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现实是:由于劳动生产率低,资源供给不足,环境约束严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放慢,生产力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增速逐渐放缓,由高速转向中高速,步入了经济新常态阶段。这一切表明现阶段部分社会生产关系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就是改善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满足人们需求。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生产是起点,消费是重点。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同时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现在提到的供给侧,就是指的生产端,人们的需求就是消费。过去我们遇到问题总是从需求侧出发,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而忽略了供给侧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把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割裂开来,这样的解决方案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现在,我们必须全面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供给侧,同时不能忽视需求侧,经济发展过程,需要需求侧拉动,同时还有供给侧推动。首先,短期看,需求侧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依旧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从长期看,就要在供给侧发力,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发展问题。调整供给侧的生产关系又分为存量经济和增量经济两个方面,要区别对待,对于存量经济,就是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淘汰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而对于增量经济,要着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就要从全要素生产率入手,创新驱动生产力发展,从而解决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
全要素生产率又称“索罗余值”,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罗布特·索罗提出,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全要素增长率是指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差额部分。全要素生产率是用来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它有三个来源分别是:效率改善、技术进步、规模效应。
效率改善宏观上表现为制度优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5]一方面政府要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并由它来配置资源,同时政府要主动优化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另一方面政府要简政放权,并且在税收、信贷方面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微观上表现为企业内部精细化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进步是指创新驱动生产要素“质的提升”。一是现有技术的改进和新技术的突破,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加快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同时要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切实对知识产权起到保护作用。二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包括教育水平、劳动技能和其他综合素质的提高。倡导“工匠精神”、“精致生产”,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产品档次。三是企业借助信息技术创新“互联网+”发展模式,依托大数据发展战略旨在大幅降低生产要素的成本。四是基础设施的升级加速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规模效应就是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较高效的地区,从而带来生产力。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转型升级都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途径。工业化,就是由较低的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转向较高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城镇化,就是在城乡二元体制背景下农村人口迁移至城镇,使得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城镇的生产消费远远大于农村生产消费,所以城镇人口的增加可以带来整个国民经济效率增长。区域经济一体化,指不同地区根据各自比较优势,按照产业链分工协作,实现共赢发展。优点是减少重复建设,避免产业同构。产业转型升级,就是产业向高效率、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产业转型,同时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
五、结语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立足我国国情,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者的新的挑战。我们要善于并乐于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注释: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载《人民日报》,2015-11-2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版,第2卷,2~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洪银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问题》,载《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五讲》,23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15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载《人民日报》,2013-11-13。
参考文献:
[1]洪银兴.改革开放实践丰富和发展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01)
[2]程恩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J]. 理论导报2015(12)
[3]龚艳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研究 [J]. 法制博览.2015 (34)
[4]顾海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J].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6(01)
[5]卫兴华.怎样理解和把握“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J].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6(01)
[6]洪银兴.准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和任务[J].中国工业经济.2016(06)
[7]李佐军.应用“三大发动机”等动力解释“中国增长奇迹”[J].经济纵横2016(01)
[8]李佐军.推进供给侧改革 谨防陷入误区[J].中国经贸导刊.2016(01)
[9]逄锦聚.经济发展新常态中的主要矛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6(03).
[10]逄锦聚.为什么和怎么样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J]. 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01)
[11]洪银兴.《资本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话语体系[J].经济学家. 2016(01)
[12]《当代马克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五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01)
(作者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