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区域”在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应用研究

2018-01-11浦雅琴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乐器康复训练节奏

浦雅琴

(海宁市特殊教育中心 浙江海宁 314400)

“音乐区域”在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应用研究

浦雅琴

(海宁市特殊教育中心 浙江海宁 314400)

文章通过绕有趣味的“音乐区域”活动,使各种不同障碍的儿童坚持参与康复训练,逐步改善身心功能,协调身心健康,矫正不良行为。设立欣赏区、歌唱区、器乐区、表演区,让不同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根据兴趣、需要和能力来参与活动和探索学习,并根据各区域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以促进了特殊儿童的情感、语言、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康复。实践证明,将“音乐区域”作为康复训练的一个载体,采用儿童喜欢的音乐来陪伴并转移注意力,削弱疼痛带来阻碍训练的因素,使训练能够坚持下去,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障碍的康复。

音乐区域;特殊儿童;康复

培智学校的音乐课虽然采用的是个别化教学,强调每位学生在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但由于个体间差异太大,除智力障碍以外,有的学生还伴随着自闭症、多动症等等,所以班级授课制下的个别化教学也未能使班内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也未能彻底的发挥音乐对于学生障碍的治疗、康复功能。

“音乐区域”是指以音乐为主要内容的区域游戏。教师根据现阶段音乐教学的目标、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设置欣赏区、歌唱区、器乐区和表演区,创造轻松、愉快的活动空间,通过学生与环境、学生与材料、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情感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形成,并根据各区域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康复训练,逐步改善身心功能,协调身心健康,矫正不良行为。

一、运用欣赏区,促进情感康复

特殊儿童的情感理解、情感表达、情感控制能力都很差,无法恰当表达自身需求,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这使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受到阻碍,对以后适应生活,融入社会产生不利影响。为此,欣赏区中,教师创设了一个安静、祥和的欣赏氛围,提供了不同风格的乐曲及动画片,帮助学生情感康复。

(一)视听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情感。许多特殊儿童,特别是患有自闭症的孩子,无法理解正常的情感,因而,阻碍了他们高级情感的发展。在欣赏区中,教师选择了具有明显人物情绪的短片帮助他们理解高兴、悲伤、生气和恐惧四种情绪。如《彼得与狼》,选自人音版五年级上册的欣赏曲目,是一部带有故事情节的交响童话,通过不同的乐器将乐曲中各人物的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狼来了”乐段表现出全体角色恐惧、害怕的情绪,狼想吃小鸟,但又吃不到而非常生气的情绪,鸭子被吃掉后的悲伤情绪;抓住大灰狼后,全体角色高兴的情绪。学生在欣赏该短片时,认真聆听音乐及观察与音乐相匹配的各人物的动作表情,并加以模仿,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理解情感。

(二)视动结合,帮助学生表达情感。由于多种障碍,发育迟缓等原因,在培智学校就读的大部分学生不会正常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采用乐曲欣赏和小游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干预。例如:六年级的涛涛很喜欢同班的楠楠,却经常用突发性的拥抱、推搡、拉扯等方式与之接触,楠楠很反感,经常向老师报告涛涛的“不良行为”并躲着他。涛涛一直不被接纳,得不到友善的回应,对他的情感发展很不利。为了引导他正确表达情感,教师在区域里播放节奏欢快明朗,有故事情节的音乐,并用木偶演示内容,让涛涛感受、理解如何表达“喜欢”之情,而后再邀请楠楠一起参加,引导他正确的向表达楠楠自己的友好和喜欢,让他们良性互动。继而将此迁移于自己的日常行为,逐步学会正确表达各种情感。

(三)聆听乐曲,帮助学生控制情感。由于情感发展滞后,情绪不稳,特殊儿童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发脾气,常常管不住自己,情绪失控,如大哭、自虐、攻击等。音乐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可以表达情感、凸现乐曲性质。如活泼的、舒展的、优美的、宁静的……,这些因素能使儿童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相关研究表明:音乐能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等主管情绪中枢,能对情绪进行双向调节,[1]节奏欢快、旋律活泼、强而有力的音乐能带来积极、兴奋情绪体验;节奏舒缓、音色优美、力度轻柔的音乐能安抚焦躁情绪。[2]所以我们采用聆听乐曲的方式,帮助学生控制情感。

根据乐曲对情感的治疗功能,以及学生情绪失控的类型,选择相关乐曲。对于情绪低落的学生,播放正性音乐,正性音乐多段音和切分音、速度快、节奏强烈,能提高他们的肌肉张力,使学生听后情绪兴奋高涨,激发他们积极情感。当他们情绪波动不定,烦躁不安时,我们选择播放中性音乐,这类音乐旋律流畅、节奏平稳,速度适中,听了之后会使人感到舒畅、平静,安抚、稳定他们的情绪,使他们的情绪恢复正常,促进他们的情感康复,发挥音乐的治疗功效。

教师按照学生的障碍类型和身心发展特点,帮助其选择适合的乐曲播放、聆听,经历探索、模仿至创造的过程,将内心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情绪和情感在音乐的激发下,通过行为将其外化,即表现喜、怒、哀、乐。此时,音乐就成为特殊儿童抒发、表现和宣泄内心情绪和情感的方法和手段。[3]所以该区域也成为调控学生情绪的一个重要场所,平时有学生情绪失常的时候,也可以带他们来这里调节。

二、运用歌唱区,开展语言康复

绝大多数特殊儿童存在语言发展障碍,他们总是受到到语言的困扰,如与人沟通、表达自我、用语言直接学习都有困难。唱歌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在培智学校的音乐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么一种现象:一些学生在课堂中无法开口唱或根本唱不准,有些是因为先天缺陷,有些是因为心理因素,不过如果一首歌反复演唱一个月以上,他们会哼几句,甚至连不会说话的学生,也会唱1~2个歌词。所以音乐的非语言性为特殊儿童的交流提供了可能,可以使他们在语言缺失的情况下用音乐进行交流,再通过歌唱活动,慢慢引入语言的训练,从而达到语言能力的提高或康复。

(一)诵读歌词,提高语言的流畅性。有些学生在集体教学中,比较胆怯,不太敢唱,在区域游戏中,因为没人特别关注,他们心灵上比较自由,能够放松的参与活动,可以纠正语言表达上的缺陷。有节奏诵读歌词,朗朗上口,学生非常喜欢。如:根据《美丽的家乡》的主题,创编的歌曲《我的家乡》,如图(片段):

因内容熟悉,节奏诵读又让学生感到有趣,他们乐于反复朗诵,恒拍稳定的情况下,再用两小节卡农念,效果太神奇了,例如六年级的小凡说话有点结巴,刚开始时,他念起来无法合上节奏,后来通过不断的和同学练习,在这个主题即将结束时,他能够按节奏念了,克服了长久以来口吃的毛病。在反复的朗诵中,学生语言的清晰度、流畅性得到了改善。

(二)趣味演唱,克服沟通障碍。趣味演唱的形式有轮唱、对唱、小组唱、运用打击乐伴奏唱形式等等。因趣味性强,学生非常痴迷,我们一般依据学生需要选择演唱形式。

如小逸同学与人沟通交流时,说话只看到口形,不发出声音,别人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回音,形成了沟通障碍,但唱歌时,却能发出声音。鉴于他的这种情况,我们从唱歌开始对他进行语言沟通能力的训练。为了帮助他克服沟通障碍,我特地将他带到歌唱区,选择了一首对唱的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一个学生唱着问“你的名字叫什么?你的名字叫什么?”让他响亮的念着答:“我叫××,我叫×××”。在练习中,他积极性越来越高,后来他能唱着问了。演唱帮他克服沟通时的胆小、害羞、不敢说话的缺点。

对于无主动语言的、意愿表达不畅的学生,我们运用打击乐伴奏唱形式。

以歌曲《这是什么》为例,教师将这首歌曲的歌词、节奏、打击乐器制作成节奏图谱,张贴于区域之中,让学生观察,哪句歌词要用双向筒伴奏,哪句歌词要用碰钟伴奏。然后学生分成两组,一组用双向筒给歌词“嘀嗒 嘀嗒”伴奏,另一组用碰钟给歌词“当 当 当 —”伴奏,教师介入活动,个别辅导。分组练习数次后,边唱边轮奏,使不会用语言表达的学生参加到动态的活动中,通过敲、唱,将自己的身心问题借自己创造的音乐表达出来,尝试着与他人沟通,慢慢的学会演唱一个词、一个乐句……,学会说一个词、一句话……能完整地、连贯地表达,克服沟通上的障碍。

歌唱区的活动,能唤起特殊需要学生的音乐本能,通过诵读歌词,演唱歌曲,使他们的语言障碍获得了一定的康复,身体动作协调性等方面也因得到锻炼而有所缓解。

三、运用器乐区,促进精细动作康复

对于大部分特殊儿童来说,手部力量小、动作僵硬,手指灵活性差,如不会书写、不会拿调羹,不会使用筷子等,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不便。在器乐区中,为学生提供的各种打击乐器及师生自制的一些简易乐器,可以让学生在“玩”乐器的过程中,进行手部精细动作的康复训练。

(一)自主体验,锻炼手部的抓握能力。刚开始时进入这个区域时,大部分学生被五颜六色的打击乐器所吸引,但他们不会正确地操作,即使老师努力地去教他们如何操作,也只有个别能力较好的学生才能较快学会。患有自闭症的学生往往则满足于制造巨大的声响,或者钟情于某个乐器而抓握在手中不肯放下。[3]各种乐器因形状、功能的不同,他们在玩耍过程中,会需要采用合适的抓、握、摇、捏等等动作,才能使乐器发出不同的声响,满足他们的探索欲望。这个过程很适合锻炼手部的抓握能力。大部分多种障碍并存学生在自由敲打、弹奏、玩耍中,实现了情感的宣泄。也激发了他们对打击乐器的兴趣。

(二)随机引导,锻炼手指的控制能力。这种情况持续一段时间后,便为他们提供了三角铁、铃鼓、双响筒、锣、鼓、串铃等打击乐器。让他们随意玩玩这些乐器,发现不同乐器发出的不同声音,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知道不同的乐器,在拿法和使用方法上也有所不同,所发出的声音也有所不同。为了让他们记住乐器名称、音色及使用方法,教师为每种乐器制作了一张图形卡,每张图上有乐器的使用方法,及其音色代号。一般,我先在课堂上教授这些乐器的名称以及打击方法,让他们辨听音色,并给每种乐器取一个音色代号,如:叮、咚、沙、采等。然后把这些图形卡放在区域里,让学生看着图形卡找相关乐器,找到后,说一说,敲一敲,打一打,逐步掌握各种不同乐器的演奏方法,这个掌握的过程也就是康复训练的过程。例如敲击碰钟时,需要用食指和拇指捏着底部的绳子,才能敲出明亮的声音,在学习拿、敲击的过程中,锻炼拇指和食指地协调性,提高了手指拿捏的精确度和力度,锻炼手指的控制能力。

(三)开展轮奏,培养手眼协调能力。在掌握了乐器的使用方法基础上,我们增加难度,利用生活中常见事物,根据其本身的形状特点,表示打击乐器和相应的时值,组合成一个节奏图谱(图略),放在区域里,让学生看图打节奏,同时教师介入引导:

如把两个连在一起的樱桃和碰钟放在一起,表示两个八分音符,在操作中,用碰钟敲两下××(一拍); 苹果代表小鼓,一个苹果表示一个四分音符,在操作中,一个苹果用小鼓敲一下×(一拍);带藤的西瓜代表铃鼓,一个带藤的西瓜表示一个二分音符,在操作中,用铃鼓摇奏一次×—(两拍)。

水果是学生常常接触的食物,他们都很喜欢吃,对其形象也已熟记于心,所以运用水果制作节奏图谱,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通过水果的外形认识各种不同的打击乐器,感知音的时值,能够让学生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音的长短,认识节奏符号,喜欢各类打击乐器,初步了解使用方法。在轮奏过程中,学生必须看图打节奏,既用眼,又用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

在器乐区中,学习、使用乐器时,学生手部的腕关节、指关节,拿、捏等精细动作得到了锻炼,使精细动作发展不佳的学生得到良好的康复,增强了手部动作的灵活性,为更好演奏打击乐器提供了前提基础,也在学习准确演奏得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节奏感。

四、运用表演区,促进粗大动作康复

如同精细动作发展一样,大部分特殊儿童的粗大动作发展水平也很不理想,如有些低段学生不会走路,必须在家长陪同下才能上学;有些孩子只能扶着把杆走,有些孩子脚跟无法着地,身体极度不协调,更夸张的向后转也容易摔跤,坐在凳子上一不小心也会摔跤,虽然学校配备了专门的个训课,但也需要平时的锻炼。

在表演区中,我为学生提供表演道具、表演图片、头饰、表演服装、歌曲和音乐童话剧等碟片。让他们按喜好装扮自己、扮演角色,开展律动模仿、表演歌曲或者相互合作表演音乐童话剧等游戏。通过音乐的刺激诱发特殊儿童的身体律动来调节运动能力,促进粗大动作的康复。[4]

(一)律动模仿,培养手脚协调能力。在律动模仿中,通过身体运动可以跟大脑建立一个“桥梁”,即运动觉。除了模仿鸟飞、大象走等动物动作的,还有生活中的一些动作,如扫地、摘果子,另外还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康复的节奏性律动。[4]为了让学生较快地掌握动作,我在区域中贴上图谱:

让学生看图了解那几拍是跺脚的、那几拍是拍手的,然后教师进行示范,再引导学生边唱边按节奏跺脚、拍手,最后让他们看图练习,这样的游戏充满挑战性,需要口、手、脚配合节奏一起进行,但因为很有趣味性,学生很是喜欢,所以他们经常一起玩耍,有时还会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互相配合,这样的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有效的促进了音乐感知觉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某种信念下,使他们的大脑较快地指挥肢体作出相应的反应,肩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得到了锻炼,在手脚协调方面有障碍的学生,获得了一定的康复。

(二)歌曲表演,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在歌曲表演中,学生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因此容易投入,不像在课堂上,因为受到集体的注视而不敢尝试,从而有利于老师观察、了解每位学生的真实水平,把握个别辅导的关键点,开展适时、适当的引导,除了保证个别化教学目标的达成,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音乐知识技能,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使有运动障碍的学生这样的气氛下,不知不觉完成了平时很难完成的的一些有难度动作,如单脚点地旋转、劈叉等,从而使脚力不足,平衡能力差、身体重心不稳的学生得到锻炼和康复。

(三)童话剧表演,纠正异常动作姿势。童话剧表演是一个综合性的表演活动,融入多种类型的舞蹈动作。在童话剧表演中,丰富的情节和色彩鲜艳的道具都能激发起学生的表现欲望。学生乐于扮演角色,模仿角色在场景中的各种动作,如跳跃、坐跪、站立、行走、跑步、弯腰、旋转等及上肢伸直、扭转等高难度的粗大动作。比较适合纠正某些学生由于先天不足而导致的动作姿势异常,最明显的莫过于脑瘫儿,专门的康复训练容易产生疼痛,极其痛苦,有些学生会坚持不住,但如果把训练内容放在童话剧表演中,那就变得很有趣,能让他们克服困难,在愉快的表演中发展其正常的动作,纠正不良姿势,提高其身体的移动能力,发展粗大动作敏捷性和灵活性。

音乐区域游戏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没有压力、展现自我的平台,作为康复训练的一个载体,采用学生喜欢的音乐来陪伴并转移注意力,削弱疼痛带来阻碍训练的因素,使训练能够坚持下去。[4]能使教师更真实、更直接地观察、了解学生,寻找身体和心理的障碍所在,可以让不同障碍类型学生根据兴趣、需要和能力来参与活动和探索练习,使他们获得多重感官的刺激,能调动和发展感觉器官的功能,丰富感觉经验;音乐活动的参与又使他们全身或局部的大小肌肉及机体间的协调能力得到锻炼,反过来刺激大脑;在大脑得到发展的同时,又促进了身体机能的协调发展。使他们的各个方面获得了一定的康复。

[1]何琦,邹霞.醍醐灌顶:试析特色音乐治疗在脑瘫康复中的作用[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4):67.

[2]金野,等.特殊儿童可视音乐治疗系统的建构与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8(5):7.

[3]刘刚,罗广锋,袁立霞,等.孤独症患儿音乐治疗过程中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指导原则[J].中国临床康复,2005(24):3.

[4]方俊明,等.特殊儿童的音乐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8,123.

G760

A

2095-0438(2018)01-0145-04

2017-10-10

浦雅琴(1973-),女,浙江海宁人,海宁市特殊教育中心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音乐治疗。

[责任编辑 靳开宇]

猜你喜欢

乐器康复训练节奏
学乐器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乐器
YOUNG·节奏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