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传输型便秘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
2018-01-11李超男龚雨萍
李超男 龚雨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脾胃病科,上海200032)
慢传输型便秘(STC)是指因结肠的传输功能障碍,大便的运输明显延迟导致的原发性、慢性、功能性便秘。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少、便意减少、便质偏干,常伴有腹胀。因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已被WHO列为难治性疾病之一。目前西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口服泻药配合促进肠动力药、安装胃肠起搏器以及外科手术。中医治疗本病的方法有中药内服、中药灌肠、针灸、穴位敷贴、按摩、艾灸、穴位埋线等,其中中药内服在缓解患者症状、减少复发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通过对相关临床文献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获得中药治疗便秘临床运用特点及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慢传输型便秘”“便秘”“中药治疗”为关键词,在万方中文期刊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检索出2010年5月~2017年5月发表的以中医药治疗的慢传输型便秘为主要治法的临床型文献,共计52篇,筛选出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效果显著的方剂并记录其使用药物。
1.2 资料筛选 选择含有明确方药的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文献,用药不明确或不含中药的文献不予选择。方剂组成基本方及所提及的加减药物均予以统计。中成药所含中药不予录入。中药名称和功能分类参照《中药大辞典》和《中药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2版)。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录入Excel中后,根据中药的功效进行分类,通过SPSS 22.0统计软件对文献中治方所用中药进行统计,并列举出使用频数较高的药物。
2 结果
2.1 文献分析 52篇文献中,不辨证使用经验方随症加减8篇,按辨证分型或同时随症加减23篇,使用固定方21篇,单纯用中药39篇,中药内服配合中医外治者8篇,使用中药配合西药内服治疗者5篇。
2.2 药物分析 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中药共计115味,用药频次累计750次。补虚药、理气药占总用药频次的53.47%。补虚药排在首位。详见表1。
表1 各功效类别中药味数、使用频次、使用频率
使用频次最多的前10味中药及其频次为:白术35,当归34,黄芪29,火麻仁29,甘草27,肉苁蓉27,苦杏仁25,枳壳24,枳实23,生地22。详见表2。
表2 各类别常用中药及频次
分析上2张表所示,补虚药中以补气药、补血药最为常用,理气药中主要配以专理脾胃之气的药物,清热药中多使用清热生津药和清热凉血药,宣肺化痰药中多使用仁类具润肠通便药物开宣肺气,泻下药常常使用润下药。其中白术、枳壳、生地、杏仁、火麻仁为各内服方剂的代表药物。
3 讨论
中医有“便秘”病名,慢传输型便秘偏向于中医学的“虚秘”范畴,包括阳虚秘、气虚秘、阴虚秘、血虚秘,其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胃、肺、肾息息相关。肠道积热,津液不足,可致大便干结,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外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张仲景认为过度使用下法导致肠道津液亏虚,肠失濡润,大便难畅。戴原礼《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云:“气秘则气不升降,谷气不行。”认为肝主疏泄,肝气郁结,气机不利,壅滞于大肠,则大便不通。李杲《兰室秘藏》言:“如大便虚坐不得,或大便了而不了,腹中常常逼迫,皆是血虚血涩。”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化生无源,阴血亏虚,再者气虚易致气滞,气滞则血瘀,使血脉不充,肠道失润,大肠推动糟粕无力,大便秘结。李杲还认为便秘与肾关系密切,因肾主水,开窍于二阴,肾水不足,则阴液亏虚,肾阳不足,气化功能失常,津液失布,均可致肠失濡养,大便干结。肺为水之上源,主宣发肃降,主津,与大肠相表里,肺失宣降,一则大肠传导无力,糟粕内停,二则津液失布,肠燥津亏,大便难下。正如《丹溪心法》言“盖肺气不降,则大便难传送”,因此《医经精义》曰:“理大便必须调肺气也。”综上所述,慢传输型便秘总属本虚标实,因气血阴阳亏虚导致气机阻滞,大便内停,排出欠畅,在治疗上也不仅仅限于润肠通便,更应辨证论治,标本兼顾。
根据以上中药的统计结果,按中医标准证型辨证施治的占多数,主要为气血亏虚证、脾肾阳虚证、阴虚证、肺脾气虚证,无论是从中药使用频次还是使用中药味数来看,补虚药、理气药、清热药、宣肺化痰药均较其他多,其中以补虚药为主导地位,其次为理气药。这与脾胃的生理功能相符合,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顺,脾胃虚弱,若一味补益,则会导致气机壅滞,运行不畅,故在补益的同时常常配以理气药,使气机条畅。
常用的健脾益气药有生白术、黄芪,生白术用量为9~60g,炙黄芪常用15g,生黄芪常用30g。现代药理学证实生白术具有促进胃肠动力、增强结肠平滑肌收缩等作用,黄芪可增加肠管紧张度。常用的补血药有当归、熟地、何首乌,当归作为此类药物的代表药,可补血活血、润肠通便,可用于各类型便秘,用量常为5~30g,取其活血之功时常用15~30g。常用的补阳药有肉苁蓉、锁阳,一方面可补肾助阳,助津液气化,使大肠濡润,大便得下;另一方面因其质润可入大肠,具润肠通便之功,特别是对于血虚津亏肠燥之便秘有不错疗效。虽《中药学》中写明其用量均在10~15g之间,临床使用肉苁蓉达30g、锁阳达20g时,患者通便效果好,且无明显副反应。
常用的补阴药有沙参、麦冬。常用的清热药有生地、玄参,合用可滋阴润燥,取“增水行舟”之法,麦冬多用20g,生地用量可达30g,玄参可用10~30g。常用的理气药有枳壳、枳实、木香,此类药可行气除痞,入脾胃、大肠经,一则理胃肠之气,使气机调畅,糟粕推动有序,大便得下,二则宽胸理气,宣降肺气,大便以通。
常用的宣肺化痰药有苦杏仁、瓜蒌仁、桔梗等,现代研究表明,苦杏仁、瓜蒌仁富含脂肪油,能提高肠内容物对肠黏膜的润滑作用,故润肠通便作用颇佳,再者此类药可宣发肺气,使大便以下,起到“提壶揭盖”之效。因苦杏仁有小毒,其用量常为10g,即在《中药学》规定剂量范围,其实最大剂量可达20g也无明显副反应。瓜蒌仁多为15~30g。常用的泻下药有火麻仁、郁李仁,鲜少用攻下药,不考虑峻下逐水药,因攻下药如大黄、番泻叶、芦荟等含蒽醌类,长期使用易导致结肠黑变病甚至引起结肠癌,故常用作用缓和、副作用较少的火麻仁、郁李仁等润下药。火麻仁用量为9~30g,郁李仁多用15g。
桃仁作为活血化瘀药的代表,一则活血祛瘀,使大肠血脉通畅,濡养充分,润肠通便,二则能降肺气,下通大便,三则富含油脂润燥滑肠,广泛用于肠燥津亏血瘀肺虚便秘,虽有小毒,经反复临床实践用量可达15g。莱菔子味辛行散,尤善行气消胀,通过调理胃肠气机,降肺气化痰,补泻兼施助大便排出,用量10~30g。柴胡、升麻等解表药可升清助脾运化,不仅使气血生化有源,还可让肠道蠕动有力,大便以畅。作为化痰药代表厚朴,一方面消胀除满,消积导滞,另一方面下肺气,助糟粕排出。心主血脉,水谷精微经心化赤为血,柏子仁不仅养心安神,还可润肠通便,常用于肠燥便秘,用量为10~25g。槟榔入胃肠经,尤善行胃肠之气,气行则助水运,从而缓泻通便,对于缓解便秘兼腹胀患者的证候颇有成效,常用剂量为10g。
分析使用频次排在前10的中药:白术(35)、当归(34)、黄芪(29)、火麻仁(29)、甘草(27)、肉苁蓉(27)、苦杏仁(25)、枳壳(24)、枳实(23)、生地(22),根据其功效分别属于补气药、补血药、润下药、补阳药、宣肺化痰药、理气药、清热凉血药,这与中医将本病归于“虚秘”,属于本虚标实之证的观点是相符合的。因此通过分析用药频次以药测证,根据中医学审证求因理论,大致可以认为慢传输型便秘主要可以分为气血亏虚型、脾肾阳虚型、阴虚型、肺脾气虚型。
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中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在减轻患者证候、减少不良反应、降低复发率等方面有其独特优势。本文通过检索近7年内有关中医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各类文献,对其使用中药频次进行分析,对慢传输型便秘的用药规律有了更进一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