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生态系统下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启示
2018-01-11丁莹莹
李 妍, 丁莹莹
(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天津 300222)
创新生态系统下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启示
李 妍, 丁莹莹
(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天津 300222)
创新生态系统呈现多样性共生、开放式协同与自组织演化三大特征,从知识存储、知识共享及知识创造三方面阐述知识管理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通过对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知识管理创新绩效及创新经验的分析,提出我国应重视创新教育与知识管理教育的基层设计,把握好创新生态链中政府参与工作的切入点,加强核心技术开发凝聚企业创新优势,建立适应创新生态系统的管理创新战略来构建我国创新政策体系及战略部署,以提升企业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发展,提高企业整体创新绩效,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生态系统; 知识管理; 创新绩效; 创新政策
一、 知识管理与创新绩效的提出
近年来,知识管理与创新绩效的主题指数越来越高,赢得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国内外众多学者对知识管理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一是研究各种能力或过程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二是研究知识管理对各种创新绩效的影响;三是从总体上研究知识管理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四是从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网络嵌入、学习空间等方面研究其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另外,学者们的研究方法多样化,有理论研究、有实证研究、有定性方法研究,也有定量方法研究;课题的研究变量求同存异,主要表现在创新绩效的指标与知识管理的维度界定两方面,研究变量内涵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研究方向和研究具体内容的不同,但创新绩效衡量指标主要划分为创新效益和创新效率两个大指标,知识管理维度主要包括知识存储、知识共享与知识创造三方面。虽然研究知识管理与创新绩效的相关文献较多,但从创新范式出发对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知识的未来管理范式的研究仍处于空白,因此,创新生态系统下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迫在眉睫。
1. 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是以演化经济学为基础、视促进持续创新为根本目标,由各种创新群落,例如企业、消费者和市场[1](见表1),以及所处的宏观创新环境构成,经由信息流、能量流和物质流的联结传输,形成共生竞合、动态演化的复杂开放系统[2]。
表1 创新生态系统三大群落
资料来源: 作者整理归纳。
创新的系统范式—生物学隐喻(见表2)。企业的创新活动只有遵从生物学规律,才可能实现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创新过程隐喻为生物对外界变化做出的应答过程[2]。在此系统中,创新活动的基本单元是高校、政府和研究机构等,它们通过联结组成多种群落,群落通过与物种间互动合作、共生进化形成一个动态的系统整体演化局面。Adner认为,任何一个企业都应该与其所处的生态系统“共生进化”,而不仅仅是竞争或合作[3]。
表2 创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学隐喻
资料来源: 根据演化经济学等有关内容整理形成。
创新的价值实现—知识流动。创新生态系统是经由信息流、能量流、物质流完成单元、单元集合、集群间内部和环境间外部的信息、能量与物质换取,从而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价值推进过程可以看作身为3个“流”之一的知识、知识资本的流动过程,其流动过程的真实、时效性决定着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高效性。
2. 创新生态系统下的知识管理
创新生态系统为嵌入/共生式创新,强调生态友好、竞争与共生并存,各创新主体之间作用机制由产学研协同演化为产学研用“共生”关系,以及公司、政府、用户和高校的“四螺旋”模式,其主要特征为多样性共生、开放式协同与自组织演化[4]。
创新物种的多样性与稳定性的竞合共生关系是保证系统生机勃勃的根本,是创新不断涌现的基础。多样性共生的特征意味着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之间进行着频繁的试错与应答,需要一个尽可能大容量的创新生态系统来存储无限的“创新基因库”。企业需要通过知识、人才、技术和资本等纽带形成复杂的价值网络,加强知识存储能力,丰富创新惯例库,求得竞合共生,适应系统的多样性。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热浪中,创新逐渐呈现全球化趋势,各个区域间生态系统的联系也在逐渐加强,呈现出一种开放式局面。在此情景下,研究、开发与应用三大群落与外部持续进行着紧密互动。公司慢慢打破地域界线,倚靠整个科技创新链、产业创新链和价值链获取资源,接纳与吸收外来知识,通过知识共享进行根源性创新。自组织演化被揭示为创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发展,并呈现无限贴近动态最优目标的形势。企业要想在系统的创新优化选择中获胜,其创新行为必须重视资源整合与共生发展,加强知识创造,实现物种的良性变异。他们之间的具体关系(见表3)。
表3 创新生态系统特征下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归纳。
二、 知识管理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分析
1. 知识存储对创新绩效的关系
系统多样性共生象征创新主体和环境发生着较高频率的试验排除和回应答复活动,这就需要一个较大容量的创新生态系统来存储无限的“创新基因库”,而“创新基因库”要持续更新丰富自身的“基因库”,以适应其多样性;系统多样性特征易于打乱和破坏已建立甚至趋于稳定的价值网络或共生关系,脱离平衡与稳定的系统自然会及时调整,呈现新的平衡状态,所以物种创新至存入“基因库”过程不是简单的先创造新基因再取代旧基因入库,而是要经过系统再次选择,筛选出适应新平衡状态的基因存储入库,因而更要对“创新基因库”进行经常性维护与管理,以备系统的不定期调整。这种行为正是企业在进行创新活动时对知识资源、技术资源等进行存储管理的生物学隐喻。
知识存储是企业对已有知识及新知识资源进行有序保存、细致管理及分类入库等一系列的活动,以提高知识再次利用的时效性,其发挥的作用类似于组织记忆和学习曲线中对于知识的积累[5-6]。企业经过获取或创造新知识后,部分知识因为不充足的产物需求被弃置[7],对某个产物的需求或许经过系统的重新调整(如制度革新、技术进步等)中出现。知识存储有利于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企业可以迅速便利地激活和使用所存储的知识,提高信息处理和决策制定的效率,确保产品研发的顺利进行,从而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
2.知识共享对创新绩效的关系
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式协同象征着创新主体要在开放、复杂的大环境下,与系统内部创新主体及外来创新物种竞争中合作,协同中发展。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研究部落的职责是发现新知识、新观念,新知识来源于单个原有知识的自身转变或多个原有知识的碰撞激发,后者是创造新知识的主要源泉。而知识是一种不易在开放的环境下良性共享与转移的资源,面对激烈残酷的竞争,企业为了体现自身价值,继续生存于优胜略汰的大环境下,必须要主动寻求隐性合作的机会。无疑,知识共享是企业竞争中合作、协同中发展从而提升创新绩效的必经之路。
知识共享是将依附于企业的隐性知识、积极情感和关系网等资源进行整合和外化,产生可转移的知识资源。作为研究群落的企业要与开发群落、应用群落及外界保持密切联系,提高自身在系统的信任程度,加强网络关系,在良好的环境与氛围中实现知识共享,获取知识资源;同时,知识共享行为的增加,有利于隐性知识外显化,传播积极情感体验,加大关系网络联系强度,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度,为企业提供更多接触多元知识和信息的机会,加快知识资源交换与转移速度。这样周而复始,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某种程度上也符合创新生态系统的生物学规律,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才能,增加企业创新绩效。
3.知识创造对创新绩效的关系
自组织演化象征着系统持续的在进行良性转变、向前进化成长,各个子系统如物种、种群、群落等通过竞争、协同两种相反的互补对立性机制相互作用使创新生态系统由平衡至不平衡再至平衡,完成一种持续的动态优化。开放的系统意味着其内部要素要与外界发生交互转换,开放是自组织的前提条件。在持续开放和不断演化的系统中,企业要想在系统的频繁优化与选择中继续繁殖生衍,其创新行为必须结合资源整合与共生发展,加强知识创造,实现物种的良性变异。
正如开放式协同是自组织演化的必备条件,知识分享是知识创造的重要根基。知识创造在知识分享的根基上,通过吸收、转化、运用与整合等系统的知识管理活动,开发新的知识财富。知识创造周期偏长,代价偏高,对创新主体综合水平提出高要求。自组织演化过程缓慢适度缓解知识创造的长周期性难题,优胜劣汰的自然演化规律筛选出有机会参与知识创造的优质主体,在此大环境下,各子系统相互制约、相互协调进行知识创造活动,有利于缩短创新周期,节约创新资源,提高创新绩效。变异-选择-遗传的循环往复过程促进知识创造,将创造产物投入到细分市场或新市场,实现创造产出,增加企业创新绩效;同时,高绩效企业经验丰富、居安思危,不易于满足现状,其创新创造欲望会越发强烈,会主动吸收知识,通过应用与综合创造出新知识,巩固企业创新绩效。
三、 知识管理对创新绩效提升的国际比较
美国是依据市场需求,全面展开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及市场开发的市场牵引型创新,在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属于缄默知识,具有创新性、独特性,在2016年WIPO全球创新经济体中排名第4;日本是跳过基础研究开发步骤,以引进先进技术为主,通过吸收转移和再创新,直接进入应用技术开发阶段的研发驱动型创新,此阶段不仅有吸收引进的显性知识,更有自主创新的缄默、隐性知识,具有领先性、并呈现一定的竞争力,在2016年WIPO全球创新经济体中排名第16;韩国是政府主导型创新方式即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拉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与日本相似吸收国外先进知识技术,但同时结合本国实际实施以出口为主的跟踪学习、跳跃发展模式,知识构成主要是显性知识及不断寻求的未获得知识,知识呈现动态创新,具有潜力性和爆发性,在2016年WIPO全球创新经济体中排名第11;印度采用科学技术创新资源向关键产业(如软件产业)着重倚靠的扩散型创新模式,推进了本国的创新发展速度,形成了基本的创新体系,并在不断完善与改进,知识管理处于淘汰陈旧知识、发现新机会和扩张性知识阶段。他们之间的具体关系与对比(见表4)。
表4 美、日、韩、印创新类型及所制定的知识管理战略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归纳。
虽然美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的创新体系存在差异,但在创新发展的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共通之处。
第一,重视基础教育,特别是创新类、知识管理类教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在20世纪,美、印、日陆续开设了创新创业类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鼓励毕业生积极创业。同时,知识管理相关课程也逐渐列入高等教育范围,并针对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对知识管理课程进行更为详细的划分与开设。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组织执行系统专业开设的知识管理课程是知识管理发展;该校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开设的相关课程是元数据与知识管理,建筑学专业开设的则是知识管理和知识产权[8]。
第二,重视市场作用,尤其是企业在市场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对于各国创新成效卓著企业进行调查发现,均有一系列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可能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各国趋于一势。如美国APQC组织通过对11家优秀公司的案例分析,归纳出6种企业知识管理策略。分别为金字塔底层客户、员工、无形资产三大战略,中层知识转移、知识创造KMMS两大战略,顶层知识管理KM经营战略。日本在长期知识吸收、整合及知识创造的历史背景下对创新成果重点实施知识产权管理战略。韩国与美国、日本相比虽然技术能力方面较薄弱,但效仿日本运用核心技术引进战略结合发展自身配套技术跨国战略。
第三,发挥政府导向作用。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在2005年提议发展“科技政策科学”(SOSP),推进科技政策成为一门“科学”[9]。日本在2011年提出《下一代创新政策》,成功迈向知识经济新战略。2012年,韩国初度倡导“创意产业”理念,且在次年通过“第六次产业技术创新计划”,2014年推出“第三次中小企业促进技术革新计划”[10],使韩国创新发展走上新纪元。
四、 启示
1. 重视创新教育与知识管理教育的基层设计
明确创新教育、知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将创新创业与知识管理列入学科建设计划,从本科、硕士至博士研究生形成一套完善的培养体系。同时注意开拓创新创业课程及知识管理课程在相关专业与研究方向的增设融合,从而丰富课程体系。加强相应教材与师资建设。初期可筛选国外的优秀教材为教学课本或参考书,后期可成立以国内专家为主、国外专家为辅的教材编写小组,出版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本土性、特色性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材与知识管理教材。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选送杰出青年教师到外国在此方面有卓越成效的高校做访问学者交流学习,也可考虑吸引国外优秀专家学者来我国高校任教,带领和培训国内教师。
积极拓展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开展多元化知识管理教育,实行正规教学、远程教学与培训相联合的教育制度。
2. 把握好创新生态链中政府参与工作的切入点
创新范式3.0突出了系统创新的动态演化过程,在此阶段中,政府施展着不可或缺的效用,在一定水平上掌握着系统的进化亦退化。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是创新生态系统关键的3个链条。必须保证每个链条子系统的正常运行,才能实现创新生态大系统的健康自组织演化,否则就会出现系统失灵,破坏创新系统,阻碍创新发展。如在创新链中基础研究阶段,由于科技文献、数据、仪器设备等缺乏,创新资源共享意愿不高,创新精神缺乏,闭门造车的研究方式等,系统失灵风险极高。需要政府强介入:对类似高校的基础性钻研提供资助与支持;成立重点攻关项目或课题;建立科研制度、重点实验室并引进国内与国际创新资源。在产业链中,企业在设计、研发、检测、技术诊断等技术创新关键环节不具备自主实现的能力,与外界交流匮乏,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严重阻碍产业创新链的技术提升进程。需要政府采取弱介入后退出的切入方式,具体可增加研发补贴、进行税收激励,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或工程中心、大学搭建科技园,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等。政府参与创新治理和市场经济相互补充,可以推动制度创新,提高知识、信息和资源扩散及配置效率,增强企业创新及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保持技术创新活力。
3. 加强核心技术开发凝聚企业创新优势
在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与其他生态参与者间不仅是竞争与合作的共生关系,更是互补与嵌入的依赖关系[11]。这种共生依赖关系象征着企业离不开其他的生态参与者,换言也象征着其他的参与者离不开该企业。依据双向互补嵌入的生存条件,企业可实施核心技术战略,即企业在创新生态系统中不需独立完成链条的各个环节,而是依靠自身的优势成为生态链中不可缺乏的一个环节或必要资源,形成组织核心竞争力。处于各创新链条的公司掌握自身优势资本,此类资本一方面因为互助关系的成立而展示出互补的干系,网络嵌合的加强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考虑竞争关系有前瞻性战略思想的企业可以构建基于自身核心技术架构的创新生态,关系网络的转变使前瞻性企业会加大研发投入,奋力成为领域技术标准的创造者,进而从双向提升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创新水平。
4. 建立适应创新生态系统的管理创新战略
在任何一个系统里,物种与物种都会存在竞争,良性竞争有利于生态持续循环发展,不良竞争如果不加管制可能会造成一个或多个物种的数量急剧下降甚至灭绝,造成生态系统的紊乱。我国正值制度转型阶段,亟需建立和完善规范市场竞争的各种制度。在这个关键节点,制度的不健全定会诱发环境中大量不良竞争行为的涌现。在不良的竞争环境下,知识存储、知识共享及知识创造等健康的知识管理活动会被知识资源抄袭、知识资源掠夺等恶性变异行为所掩埋,不良竞争影响实力公司有效获取创新效益,降低创新对公司产出的效用。面对如此环境,企业可实施以管理创新为主,技术创新为辅的创新策略:一是管理创新的过程漫长而复杂,很难被生态中的其他参与者所模仿和复制[12];二是管理创新对企业整体竞争力提升有显著地促进作用[13]。通过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企业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应对市场竞争中的不公平行为、机会主义行为甚至是不合法行为,而且还可以在不良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建立倍加坚固的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进而赢取卓越绩效。
[1] 胡 斌,李旭芳.复杂多变环境下企业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及运作研究[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
[2] 李 万,常 静,王敏杰,等. 创新3.0与创新生态系统 [J]. 科学学研究,2014(12):1761-1770.
[3] Adner R. Match your innovation strategy to your Innovation Ecosystem [J].HarvardBusinessReview,2006,84(4):98.
[4] Rich Bendis. Science and Innovation-Based Trends in the US [R]. Washington:36th Annual AAAS 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2011.
[5] Boschma R,Ter W A. Knowledge networks and innovative performance in an industrial district: The case of a footwear district in the South of Italy [J].IndustryandInnovation,2007,14(2):177-199.
[6] Leiponen A,Helfat C E. Innovation objectives, knowledge sources,and the benefits of Breadth [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10,31(2):224-236.
[7] 郭京京. 产业集群中知识存储惯例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知识管理视角[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6):76-82.
[8] 朱 永. 国外及港台地区知识管理高等教育对我国大陆的启示 [D]. 合肥:安徽大学管理学院,2010.
[9] 樊春良,马小亮. 美国科技政策科学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J]. 中国软科学,2013(10):168-181.
[10] 罗梓超,吕志坚,张兴隆. 韩国科技与产业创新政策浅析 [J].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5(4):28-35.
[11] 柳卸林,马雪梅,高雨辰,等. 企业创新生态战略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8):102-115.
[12] 苏中锋,孙 燕. 不良竞争环境中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6):110-118.
[13] Birkinshaw J,Hamel G, Mol M. Management innovation [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8,33(4):825-845.
ImpactofKnowledgeManagementonInnovationPerformanceofEnterprisesinanInnovationEcosystemandItsInspiration
Li Yan, Ding Yingying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jin 300222, China)
Innovation ecosystem has three characteristics: diversity symbiosis, open collaboration and self-organization evolu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aspects of knowledge storage, knowledge sharing and knowledge cre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broad and innovation policy, the paper constructs China’s innovation policy systems and strategies in order to improve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about innovation, collaboration, green, sharing and open, enhancing its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make China an innovative country. 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points. Firstly, strengthening basic design,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innovation educ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education. Secondly, the government as soon as possible to find a good starting poi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ecosystem. Thirdly, enterprises need to strengthen the cor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innovation. Finally, setting up suitable innovation strategy for innovation ecosystem management.
innovation ecosystem; knowledge managemen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novation policy
F270.7
A
1008-4339(2018)01-026-05
2017-05-17.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TJGL15-031);天津市教委社会科学重大基金资助项目(2016TWZD26).
李 妍(1978— ),女,副教授.
李 妍, liyan@t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