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2018-01-11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36期
关键词:免疫组化抗原病理

418000湖南医药学院医学院病理教研室,湖南医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怀化)

近年来,肿瘤的诊断水平不断提高,但很多肿瘤细胞的形态和组织结构类似,仅依据形态学观察无法保证诊断准确率[1]。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简称免疫组化,是当前病理学诊断的常用方法。本研究采用IHC对肿瘤患者组织标本进行诊断,以探讨该技术用于肿瘤诊断的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11月-2017年6月收治肿瘤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8~75岁,平均(47.20±2.59)岁;发病至入院1.2~8.4个月,平均(4.20±1.14)个月;包括转移性肿瘤36例,肝癌16例,肺癌5例,血管瘤3例。用随机数值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和肿瘤类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方法:①对照组:采用活检穿刺法诊断:进行针对性穿刺活检,于超声下完成活检过程,并与标准组织比较。②观察组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进行诊断:取患者组织(大小1 cm×2 cm×0.2 cm)浸泡于甲醛溶液中,2 h后先后采用透明液、脱水液和浸蜡液进行相应处理1 h,将组织埋于石蜡内,经常规切片(厚度以2 μm为宜)后对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于37℃下孵育10 min,经蒸馏水冲洗、高压锅修复和PBS洗涤,于常温下孵育2h, 采 用 PBS洗 涤 , 加 入UltrasenSitiveTM SP试剂,之后DBA显色,后使用树胶封固[2]。

观察指标:免疫组化染色呈棕黄色则为阳性[3]。采用我院自拟的问卷调查表调查满意度,包括3项,至少2项≥70分为满意。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相关指标评分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诊断结果:观察组诊断阳性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诊断结果比较

满意度调查结果:观察组满意度各项分值及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讨 论

IHC是组织化学的分支,是通过标记特异性抗体或抗原检测被检组织内抗原或抗体分布情况的技术,有较高的灵敏性、特异性和简便性,能结合形态和功能代谢、定性、定位和定量、细胞水平和超微结构以及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进行检测。近年来该技术日趋成熟,随着抗原修复技术、敏感性更高的检测系统的建立,自动免疫染色系统,尤其是即用型试剂盒抗体的商品化,IHC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常用于各类型肿瘤的病理诊断。有报道显示其诊断效果理想。与常规技术相比,免疫组化技术可在诊断过程中观察组织切片中抗原的数量及分布情况,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研究[4]。该技术所用标本主要分为组织标本和细胞标本,石蜡切片是制作组织标本最常用方法,该方法能保存好组织形态,利于长时间保存和进行染色对照观察,并可对切片组织进行修复。此外,研究指出,采用IHC技术对患者无伤害,因而易被其接受,诊断配合度较高。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诊断的观察组患者的阳性率高达83.33%,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各相关指标评分和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表明其应用于肿瘤病理诊断可提高病理诊断阳性率,对患者身心无负面影响,且检查依从性和满意度较高。该结论与既往报道一致。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x±s,分)

IHC可用于鉴别肿瘤组织起源,判定未分化恶性肿瘤性质,鉴别诊断各种小圆形细胞、卵圆形细胞、大细胞、上皮样细胞与多行性细胞肿瘤,确定转移性肿瘤的原发部位,及时发现微小转移病灶,鉴别各类淋巴瘤、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与淋巴瘤,并能对其他各系统肿瘤进行诊断,尤其是近年来新型实用性抗体的不断出现使该技术成为重要的病理诊断辅助工具,同时也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和相关诊断标准的重要内容,在病理学中的地位日益突出[5]。但当前免疫组化技术仍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抗体解释及其特异性方面,在具体操作中须以适当阳性或阴性为对照,如对照组质控不到位,可能对诊断结果产生影响。此外对技术操作流程的规范性有很高要求,并须考虑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干扰[6]。因此,应重视制定并实施相关质控措施,确保试剂处于最佳浓度,进一步规范操作,努力保持抗原修复的一致性和免疫染色质量,并须熟悉抗体的阳性定位,以提高诊断效果。

综上所述,IHC在肿瘤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临床医生和病理技术人员应善于总结经验,确保操作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诊断效果,以指导临床诊治工作。

[1]程晓菊.质量控制对免疫组化制片技术质量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7):5-8.

[2]Jinlai Dong,Lina Song,Jun-Jie Yin,et al.Co3O4 Nanoparticles with Multi-Enzyme Activit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Immunohistochemical Assay[J].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2014,6(3):1959-1970.

[3]王学高.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9):431.

[4]鲁波,任丽芳,李美平,等.双拼对照法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应用[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4,30(3):337-338.

[5]李文龙.试论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工作中的应用进展[J].心理医生,2015,21(10):75-76.

[6]姬国强.免疫组化技术和常规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效果对比[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23):46-48.

猜你喜欢

免疫组化抗原病理
病理诊断是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定海神针”
开展临床病理“一对一”教学培养独立行医的病理医生
夏枯草水提液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婴幼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结直肠癌组织中SOX9与RUNX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子宫瘢痕妊娠的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分析
梅毒螺旋体TpN17抗原的表达及纯化
结核分枝杆菌抗原Lppx和MT0322人T细胞抗原表位的多态性研究
APOBEC-3F和APOBEC-3G与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