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脾切除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的疗效观察

2018-01-11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36期
关键词:危象紫癜皮质激素

678000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儿二科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ITP)是免疫系统疾病,主要由血小板破坏引起,病发14 d内,患者多数表现为呼吸道感染。ITP分急性和慢性两种[1]。急性ITP好发于<10岁的儿童,春冬季节属于发病高峰期,多呈现风疹和水痘、呼吸道感染与麻疹等症状,以皮肤或黏膜出血为主要表现,常见消化道和泌尿道出血,少数则为视网膜出血与脊髓出血;慢性ITP患者年龄集中于20~50岁,且女性患病比例是男性的3~4倍,患者以持续性出血、反复出血为代表,如月经过多、反复鼻衄[2,3]。临床治疗中,ITP治疗以脾切除为主,我院为详细观察脾切除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的疗效,2014年9月-2017年2月治ITP患者39例,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9月-2017年2月收治ITP患者39例,男13例,女26例;年龄22~63岁,平均(42.5±20.5)岁;病程5个月~4年,平均(2.21±1.79)年。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当天,实施血常规和血小板抗体、骨髓穿刺与脾脏彩超检查,均满足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标准。39例患者均经糖皮质激素强的松(20~60 mg/d)持续治疗6个月无效后转手术治疗。

方法:术前给予10~20 U血小板输入,保证患者PLT>30×109/L时,方可实施手术。全麻,30例患者实施左上腹“L”形切口,5例患者实施腹腔镜协助脾切除术治疗,4例患者实施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存在副脾时应一并切除[4]。术中患者出血量均30~130 mL,针对出血过多者,以红细胞悬液(2~5 U)输入的方式,保证患者安全。此外,于术中、术后均用抗生素治疗,避免患者感染,且于脾器官切除术中置入引流管[5]。

护理:①术前护理:医护人员应在术前协助患者实施血小板计数和出血时间检查,若血小板<20×109/L,应保持卧床休息;时刻关注患者消化道、颅腔与皮肤黏膜是否存在出血危象;术前24 h开展腹部备皮工作,口服硫酸镁(330%、100~150 mL)排空大便;术前10 h需禁食、6 h应禁饮。②术后护理:避免全麻后呕吐物吸入,患者于术后保持平卧位,并去枕,将头部偏置一侧;待患者清醒后,生命体征监测正常,可改半卧位;术后24 h,可拔出胃管,适当给予流食,依据患者病情,逐步过渡为半流食和软食。

诊断依据:①血象:急性:血小板计数显著减少,且<20×109/L;出血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常表现为贫血症状,白细胞比例明显升高;部分患者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慢性:血小板计数范围30×109~80×109/L,多见巨大畸形血小板。②骨髓象:急性:巨核细胞增多,且为幼稚型,细胞具有颗粒大、无突起、包浆少与边缘光滑的特点。慢性:巨核细胞比例显著增多,嗜酸性相对较强。③免疫学检查:经荧光标记法、核素标记法与PAIg检测法等,对ITP患者血液内PAIgG指标予以测量,其增高幅度和血小板计数呈现负相关。④其他:出血时间过长、血块收缩异常、束臂试验为阳性以及血小板黏附等。

结 果

不同时段患者平均血小板计数:39例患者不同时段平均血小板计数指标为术前(35.7±8.5)×109/L,术后72 h(186.6±37.2)×109/L,术后 7 d(367.1±55.0)×109/L,术后 30 d(322.9±46.7)×109/L,术后6个月(168.6±23.5)×109/L。即治疗后患者平均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脾切除术后不同时段疗效:术后72 h,患者脾切除术总有效30例(76.92%);术后7 d,患者脾切除术总有效37例(94.87%);术后30 d,患者脾切除术总有效38例(97.44%);术后6个月,患者脾切除术总有效38例(97.44%)。见表1。

表1 不同时段患者脾切除术疗效[n(%)]

讨 论

研究显示,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ITP症状缓解率92%,但诸多学者认为症状缓解在70%~90%范围内。同时,患者停药后,近半数人群存在复发危象。相对而言,免疫抑制剂也具有相应的疗效,联合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模式,有助于临床疗效的提升,若患者药物保守治疗无效后,应转脾切除术治疗。

1916年,相关学者首次明确脾切除术可促进血小板提升,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此期间,脾切除术指征为内科治疗或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且病程超过0.5年;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于减量或停药后,存在复发危象;出血控制中药物剂量>30 mg/d;存在随访困难、激素治疗禁忌患者;表现为颅内出血危象,且保守治疗无效。该部分患者由于凝血机制障碍,手术治疗中出血风险相对较高,需于术前72 h输入适量血小板或实施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封闭,以促进血小板于短期内升高,即血小板计数稳定在100×109/L时,方可确保手术安全。

本研究中,39例患者经手术切除脾脏后效果显著。

总之,脾切除在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安全系数相对较高,血小板指标上升幅度较快,且可持续保证正常水平。

[1]胡军,朱高波,陈萃,等.脾切除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13,21(8):612-614.

[2]董晓燕,陈岳华.脾切除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96-97.

[3]黄军伟,阎雄,郑军,等.影响腹腔镜脾切除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的多因素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13,51(10):879-881.

[4]周雄,阎雄.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5,14(9):746-749.

[5]李永利,江奎,朱海林,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行腹腔镜脾切除术的技术要点和体会[J].肝胆外科杂志,2016,24(1):44-46.

猜你喜欢

危象紫癜皮质激素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相关危险因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糖皮质激素联合特布他林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效果观察
说说过敏性紫癜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激素在过敏性紫癜的应用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防治研究进展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探查体会
生发Ⅰ号联合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斑秃患者秃眉的临床观察
高龄老人须克服4大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