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2018-01-11刘伟吕志民

医药前沿 2018年2期
关键词:病史颈动脉硬化

刘伟 吕志民

(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 四川 成都 610500)

急慢性脑血管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极高的致死率、致残率,越来越受业界关注。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在我国近30年来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提高,且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缺血性卒中有明显上升趋势。脑梗死占卒中病人的70%。研究其致病危险因素对于脑梗死的预防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2]。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由于动脉粥样硬化(AS)诱发的ASCVD事件(包括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性脑血管病,动脉硬化性冠状动脉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越来越受学界关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是否可以预测脑梗死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研究设计

研究方案为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患者。

1.2 研究对象

2014年6月-2015年04间我科因头昏晕、肢体功能障碍、意识障碍,疑似或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并行头颅CT、MRI/MRA检查73例。全面登记有关资料,包括危险因素相关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血脂水平(LDL-C、HDL-C)、尿酸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吸烟史。排除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和家属患者不同意参加者。脑梗死组45例,非脑梗死组28例,年龄、性别等具有可比性。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关系。

1.3 检测方法

使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2MHz。采取常规检查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对侧,探头从颈根部向头侧移动横向、纵向探查颈动脉。观察颈动脉斑块情况,并测量颈动脉及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IMT)。IMT厚度≥1.0mm为定义为内膜增厚,IMT厚度超过1.2mm定义为斑块。分别检查3个部位,加放大技术,重复5次,取均值[3,4]。

1.4 头颅MRI/MRA、头颅CT结果分析

头颅影像学检查: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64排128层多层螺旋CT,头颅MRI/MRA检查: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1.5T核磁共振。

1.5 统计分析

运用SPSS 17.0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s)或中位数描述。两组计量资料比较,数据服从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对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以P≤0.05为界限,有意义者进一步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独立危险因素。

1.6 质量控制

创建EXCEL文档,采用双人输机,并分别校正原始资料,保证数据的正确性。资料解读由高年资影像医生盲法及神经内科高年资主治医师读片、独立判判,消除偏倚。

2.结果

2.1 患者的基线情况及单因素分析

本研究连续性收集2014年6至2015年4月期间新都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有神经系统受损症状,定位体征,有头颅CT、或MRI、MRA对应责任病灶患者73例,按头颅CT或MRI结果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脑梗死组45人,平均年龄61.27±14.43;非脑梗死组28人,62.63±13.76。脑梗死组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L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统计分析详细内容见表1如下。

表1 73例患者的基线情况及单因素分析

2.2 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为校正危险因素间的相互干扰,再次将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LDL-C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四个危险因素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多本研究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是:LDL-C(OR 3.125,95%CI 1.188~8.215)和高血压病史(OR 4.862 ,95%CI 1.705~13.86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OR 2.212 ,95%CI 0.840~5.827)。详细见表2。

表2 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3.讨论

目前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我国老龄人口基数庞大,极高的脑血管疾病致残率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担。目前对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的进一步探讨及对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将是我们专科医生的工作重点。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广泛损伤体循环系统大中型肌弹力型动脉内膜,其特征是动脉内-中膜增厚,血管内散在斑块形成[5]。脂肪浸润学说,认为血中增高的脂质侵入动脉壁,堆积在平滑肌细胞、胶原和弹性纤维之间,引起平滑肌细胞增生并大量增生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脂蛋白讲解与蛋白、多糖、血小板等共同组成粥样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被认为是导致急性脑梗死的主要病因 ,其诱发的关键因素不仅在于斑块的血管内占位,更为重要的是斑块内部重构的不稳定性(易损斑块),该特性易致使斑块破裂、脱落或形成栓子,进而引发脑梗死[6]。本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分析结果发现,年龄[7]和高血压[8]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主要为年龄大,患者的血管弹性下降、血管顺应性下降、内皮修复功能下降。长期的高血压加重血管损害,导致血管硬化破坏、弹性下降、内皮功能受损。归根结底是各种因素导致了动脉粥样硬化,由于各种危险因素的持续作用导致粥样斑块不断进展,从而导致脑血管血管慢性闭塞或在慢性闭塞的基础上斑块破裂引起的继发大脑栓动脉塞事件。

综上,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9,10],斑块的检出率与预防斑块的进展对预防脑梗死具有重要临床价值。颈动脉位置表浅,血管超声操作简便、价格低廉。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可提示全身大中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病变情况[11]。有研究报道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可提示脑血管供血不足、慢性闭塞的发生,间接反映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通过两种机制导致临床事件。一,伴随斑块逐渐增大,阻塞血管,引起依赖该血管供血的器官缺血损伤;二、斑块急性破裂或血栓形成,造成血管严重急性闭塞导致相应器官缺血坏死。

由于本次实验量本量较少,有腔隙性脑梗死或静止性卒中患者纳入标准,给实验结果带来一定影响。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伴随现象还是独立危险因素还需要更大样本的进一步研究,并从病理生理方面得到证实。肯定的是,动脉粥样硬化参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全过程,故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危险因素干预可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疾病进展,理想的血压控制、血脂达标、不良生活习惯干预、血糖达标、代谢管理、抵抗素水平[12]且对改善和预防动脉斑块的稳定有良好作用,同时也能延缓脑梗死的发展。

[1]李湘青,韩红星,续运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J].医学综述,2008,14:232.

[2]智光.冠心病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28.

[3]夏煜,倪秀石.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的超声研究[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14:205.

猜你喜欢

病史颈动脉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通过规范化培训提高住院医师病史采集能力的对照研究
角色扮演法在内科住院医师病史采集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深度学习的甲状腺病史结构化研究与实现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医生未准确书写病史 该当何责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