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仰望的与被遗忘的
——汕头书屋的38年

2018-01-11廖露丹

读者·原创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汕头老板娘书屋

文 | 廖露丹

▌汕头书屋

38年能做什么?能让呱呱坠地的婴孩,成长为一家之主;能让面容姣好的窈窕淑女,褪去美丽无瑕的容颜。38年,足以让人成长,历经坎坷;38年,也足以让一间书屋经历时代的风雨沉浮。

弄堂里的光

冬天的上海,发黄的梧桐树叶落满弄堂口,踩上去嘎吱作响。天仍亮得早,8点钟,太阳已升到枝头,为地面投下斑驳的树影。一对中年夫妻从远处走来,脚下生风,一点儿不输旁边赶着上班的年轻人。

他们走到福州路729弄停下,熟练地打开一扇陈旧厚重的木板门,把木板向两边撑开——黑漆漆的弄堂里没有光,就像一个洞,门一开才重见天日。夫妻俩走进“洞”里,抱着一摞摞杂志出来,把它们一本本有序地夹起,挂到撑开的木板上,琳琅的杂志,像精美的工艺品。

这是上海福州路上一间20平方米的小书店——汕头书屋,这对中年夫妻便是它的主人。书屋每天8点半开门,晚上9点半打烊,全年无休,春节照开。每天清早,夫妻俩都会准时过来,把2000多种杂志分门别类地摆好。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便过了38年。

“既然在汕头路,那就叫汕头书屋吧”

汕头书屋其实和汕头并没有太大关联,它的诞生还得从改革开放说起。

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并不存在民营书店,新华书店几乎是几十年来中国人唯一可以购买到书的地方。这样的情况伴随改革开放的到来,逐渐发生变化——一时间,上海各类商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街小巷,汕头书屋也是这股浪潮中的产物。1979年,刚高中毕业的老板娘,出于对书的喜爱,便在汕头路租了一间小铁皮房子,摆起了书摊,卖连环画、杂志、报纸。

“既然是在汕头路,那就叫汕头书屋吧。”书屋名称这么得来,随意中带着那个年代人的质朴。就这样,汕头书屋成为改革开放后上海市黄浦区第一批五个民营书店之一。

20世纪80年代是个崇尚文化的浪漫时代。从“文化寒冬”里走出的人们,像猛然受到了春风的洗礼,文艺思潮如千树万树梨花开。

“那个时候我们每个星期拉着板车去进货,每次都是满满一车,可通常书还没运回店里,在路上就被抢光了!买书的人围过来,杂志一本本就跟在往外扔一样,非常受欢迎。

“我侄儿上中学的时候,听见班里的同学商量着要去一个‘神奇的地方’看书,到了之后才发现同学们口中‘神奇的地方’,就是他姑姑的书屋。

“还有一次我们去进货,突然下起了大雨,我们把书放进自己的衣服里,宁可自己淋雨,也不能把书打湿,毕竟那么多人等着看呢。”

回忆起那个年代,老板娘如数家珍。在夫妻俩的苦心经营下,汕头书屋的规模不断扩大,到20世纪90年代,甚至开了3家分店,其中一家就是如今位于福州路729弄的汕头书屋。

后来汕头路拆迁改造,老板放弃了另外两家店,将书屋的经营重心放在了文化气息更浓厚的福州路,这家店一直经营至今。

▌书屋老板娘与“店宠”咪咪

最好的时光

书屋什么时候境况最好?

“2005年到2010年吧。”老板脱口而出,语气中透出自豪,“那时候几乎每天都有5000元左右的营业收入,郭敬明、韩寒都常到店里来,请我们把他们的书摆到显眼的位置。”

听到老板这么说,起初还有点儿怀疑,直至在上海读者书店的官方微博上发布汕头书屋的图文,收到大量的评论,才确信老板的话并无夸张。

上海漫画家客心转发微博说:“当年买好画笔和网点纸就会去逛的店,买漫画和画集……那时自己青涩,对漫画的感情分外美好。”有常买杂志的网友留言:“这家书店很厉害,很多在文庙找不到的书,在这里都能找到。”

如果你是第一次到书店,很难不注意到老板“别致”的发型——两鬓剃光,头顶留了寸头,从背后看像个“T”形,额头正中间留了一绺儿稍长的头发。很多人都打趣他:“哎,你是不是郭德纲的弟弟?”

老板娘“扑哧”一笑,说:“这个发型是有故事的,其实很心酸。”七八年前,随着新媒体和手机阅读的兴起,汕头书屋的生意一落千丈。“我们进的书刊突然销不出去了,这是30多年头一次,多余的杂志退不掉,只好自己埋单……真的体会到了什么是‘一夜白头’。”老板娘顿了顿,“老王两鬓的头发一夜间全白了,所以后来就干脆把两鬓的头发剃了,没想到反而成了时尚发型。”

几十年风风雨雨,王老板的发型也算是江湖印记了。

以书为媒介,人与人之间就有了联系

“唉,现在世道变了,开店不易啊,但也没其他想做的……这辈子可能和书分不开了。”老板倚着椅子靠背,双手抱在微鼓的肚子上。

“前段时间我们去四川旅游,回来之后,一个年轻人看到我们,十分激动地说,以为汕头书屋彻底关门了,失落了好一阵子,看到我们回来,总算放心了。”老板娘欣慰的笑容里有一股倔强,“我们不会关门的,赔钱也做,不想丢下。”

▌2014年国外媒体对汕头书屋的报道

老板娘是个感性的人。她喜欢那些在店里买书的老顾客,看着他们从小学到中学,从大学到工作,从单身到结婚、生子……就像见证了一条小溪奔向大海,一颗种子成长为树。

汕头书屋就像是一间贩卖精神食粮的“深夜食堂”。岁月无声,人生沉浮,都默默化作了老板与熟客之间的默契和书店给予路人的温暖。

看到那么多年轻人对汕头书屋的怀念,书屋主人非常欣慰,但是那段时光终究是“回不去了”。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汕头书屋或许会逐渐被遗忘,但越来越多的文化综合体书店以新的姿态,如繁花般盛开在城市之中,让有趣的灵魂在这里相遇。日本作家碧野圭在小说《书店女子》里说:“以书本为媒介,人与人之间有了联系,这就是书店。”

老板说,1981年《读者》杂志创刊,他们是上海最早卖这本杂志的书店之一。“读者”存在着,也被惦念着,何其有幸。

2018年,“读者”将在上海外滩区域开设“读者书店”——除了被怀念,我们更想和读者们在这里相遇。

猜你喜欢

汕头老板娘书屋
好消息!第二所“钱学森书屋”建成啦
大树里的小书屋
广东汕头成立大数据联合实验室
都这么熟了
多待一会儿
黄征作品
开放扩容:打造大汕头湾区新格局
砖事
砖事
农家书屋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