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序渐进

2018-01-10张莉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循序渐进数学学习数学思维

张莉

[摘 要]数学知识是有序的,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有序的,学生数学思维的生长过程也是有序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循着学生思维的“序”,循着数学知识的“序”, 逐渐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知识;数学学习;循序渐进;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5-0072-02

序,即次序、序列、条理。比利时科学家普里戈金曾说过:“一切事物都按照相对有序的状态在发展。”对数学学习来说,有序就是一种按次序、有条理的学习状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修改版)提出: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感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学生学习数学就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维、形成数学学习能力的过程,而数学学习离不开有序学习,思维发展的理想状态也应是有序的。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是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这就是思维发展的“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循着学生思维的“序”,循着数学知识的“序”, 逐渐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

一、找序:在直观操作中感知“序”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往往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思考问题时通常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这样“浮光掠影”式的学习,不能触及问题的本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形象的演示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真实有效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理解由模糊迈向清晰,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序”,触摸数学知识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9的分与合”时,教师在讲解“分桃子”的问题时借助学具来演示摆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思考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借助实践操作,理解“9的分与合”的“序”,为后续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

教师依次出示9个桃子和2个盘子的图片,先让学生用学具分一分,把9个桃子分到2个盘子里。接着,教师提问:“这9个桃子可以怎么分?如果让你说出9的所有分法,一个都不能漏掉,你打算按什么样的顺序说?”

学生交流分法。从1开始:9可以分成1和8 ,2和7,3和6,4和5;也可从8开始:9可以分成8和1 ,7和2,6和3,5和4……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理解知识的意义、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需要学生的亲身经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实践操作是促进体验和内化知识的有效方法之一。在以上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亲自探索分桃子的方法,把抽象的“9的分成”转化为直观操作,从操作活动的有序到知识理解的有序,为学生呈现真实的探究过程,让他们体会各个知识点的內在联系。

二、循序:在分析推理中明晰“序”

中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分析、类比、推理、概括等活动,让学生感悟数学分析的“序”,明晰数学知识的“序”,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教师出示一道习题: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是16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吗?(每个小格子都是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如何画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由“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是16厘米”,求出长与宽的和是8厘米,然后思考8可以分成几和几即可得出长和宽的长度,由此可画出符合题意的长方形或正方形。这个分析过程就是一个有序思考的过程,让学生明晰分析题意的“序”。

通过分析推理,列式表述思考过程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知识碎片整合为系统化、结构化的认知体系,让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渐进:在深入理解中表述“序”

数学知识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知识、积累学习经验、形成数学学习能力。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出发,明确知识源头,思考知识背后的规律,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并学会通过恰当的形式来表述数学本质的“序”,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面临“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的问题,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先引导学生借助3张圆形纸片来“分饼”,再互相交流“分饼”的方法。

师:你是怎么分的?说说你的分法和结果。

生1:把3块饼依次平均分成4份,每次分1块饼的1/4,是1/4块;分了3次,就是3个1/4块,即3/4块。

生2:把3块饼叠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块饼的1/4,即3/4块。

……

围绕“能不能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的核心问题,以细小问题慢慢地组织学生通过“分饼”理解“3/4块”的含义。把饼抽象成圆,自然而巧妙地借助操作活动使学生完整地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分数的意义,不断积累感性经验,丰富数学知识,突破思维的障碍,体会数学思维的有序的表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习惯。

四、升华:在知识应用中构建“序”

数学教学应从讲授知识向培养素养转型,培养的应是具有创造力的探究者、创新者。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成为知识应用的主体,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教师出示一道习题:小红的身高是1.4米,腿长是0.8米,有人说她一步能走2米,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生1:我认为小红一步不能走2米,除非是跳。

(教师出示小红走路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生2:小红走路时,两腿的长度与两腿间的距离构成了一个近似的三角形。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生3:0.8+0.8=1.6(米),一步的长度要小于1.6米,所以小红一步不可能走2米。

教师以小红走路的情境为素材,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现象,可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过程,由此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序”,把握数学知识的“序”,明晰数学方法的“序”,表达数学本质的“序”,构建数学学习能力的“序”,使课堂成为学生积累数学学习经验的场所。让学生在有序操作、有序思考、有序理解、有序应用、有序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思维品质,发展数学素养。

(责编 黄 露)

猜你喜欢

循序渐进数学学习数学思维
汉语授课对维吾尔族学生数学学习影响的案例分析
数学文化价值观对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
在游戏中经历, 在探索中提升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