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主持人的不可替代性

2018-01-10张丽君

科技传播 2017年23期
关键词:智能机器人主持人人工智能

张丽君

摘 要 智能机器人应用广泛,它们的出现一方面解放了人类的双手,提高了生产效率,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股新生力量,另一方面又代替了很多人类原有的工作,使一些人丢掉工作或面临失业的危险。智能机器人甚至在一些极富创造力的岗位也小有作为,比如“机器人记者”就已经在一些媒体正式上岗。主持人有没有可能被机器人抢饭碗呢?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主持人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200-0145-02

如今人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迈入了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智能安防系统等早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同样伴随着科技飞速发展的还有智能机器人。目前有工业机器人、家庭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和教育机器人等等。那么在未来会不会有智能机器人涉足主持人岗位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首先来探索性地分析一下智能机器人在主持领域的“能”与“不能”。

1 智能机器人因智而“能”

科技发展速度之快远超人类想象,未来谁人也无法准确预测,但我们不妨大胆地想象一下,如果将来智能机器人能够挑战主持人岗位的话,它最有可能在哪些领域有所表现呢?

1.1 在某些重复性的主持流程

智能机器人所具备的强大存储和计算能力是人类无法企及的,其次它永不知疲倦的特点也足以打败人类的体能极限。目前微软等大型公司就采用智能机器人作为面试官,由机器人向应聘者提出一些简单且有固定标准答案的问题,从而完成初选过程,十几个小时里就可完成面试初筛12000多人,这是人类面试官短时间内无法做到的。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测,在未来智能机器人很有可能会出现在一些重复性的主持流程里,如选秀节目的海选阶段等,这将是非常令人期待的事情。

1.2 在某些简单的主持环节

事实上,智能机器人进军主持领域并非没有先例,其在某些相对简单的主持环节已经崭露头角。2015年12月22日上午7点,东方卫视早新闻《看东方》栏目启用了微软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作为天气“女主播”,“她”绘声绘色地播报着当天上海和全国天气,声音和蔼亲切,播报准确无误,这在当时引起了众多媒体和观众的关注。因此,将来如果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在某些简单的主持环节是完全有可能出现智能机器人身影的。

1.3 在某些不适宜人类完成的特殊领域

智能机器人可以克服很多人类无法达到的物理和生理极限,因此它们也可被用于去完成一些特殊场合下的主持任务。比如,进入战争或爆破现场做现场主持人,而无需过多考虑安全问题;到达极寒或酷热地带,抑或抵达沙漠无人区腹地,而无需考虑补给问题;深入水下进行现场报道,而无需考虑人类在水下时间过长而导致的体力极限问题等。

2 智能机器人虽智而“不能”

虽然智能机器人具备成为“主持人”的某些先决条件,但是因其“理性”有余,而“感性”不足,这就注定了其在某些主持领域将难有建树,虽智而“不能”。

2.1 需要随机应变的环节

在主持现场,经常会有各种突发状况出现,这时候就需要主持人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化解尴尬场面。然而,机器人的所有反应都是基于设计师先前给它植入的程序设置,而突发状况无法预知,即使能够提前预判,也不可能有太细节化的处理程序,因此这将严重影响智能机器人对现场的判断和掌控。

2.2 需要沟通交流的环节

以目前机器人的发展水平来看,还很难做到和人类沟通自如,尤其是访谈类节目,这对于机器人来讲是很难突破的技术瓶颈。目前它只能做到有限条件下识别人类的语言,即便能从海量的數据库中找出适合的对答话语,但也无法做到像人类那样侃侃而谈。

另外从观众的角度来讲,当面对的主持人是一台冷冰冰的机器人的话,试问有多少嘉宾会愿意敞开心扉?因此,这一方面智能机器人的发展还有待完善。

2.3 需要情感交流的环节

主持人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情感的交流者。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吴小莉曾公开表示:“机器人会替代我的体温,但不会替代我说话的温度。”主持人是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人,而智能机器人再如何智能,也终归是“机器”,而非“人”,它不具备人类最基本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而情感的缺位使其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的主持人。

3 人工智能时代主持人在“四度”上的不可替代性

面对智能机器人这名潜在的竞争“对手”,主持人大可不必惶惶不可终日,时刻担心自己的职位不保,而是应该努力发挥所长,在四个方面——即“四度”上提升自己。

3.1 深度

主持人虽然在数据处理和收集的广度上无法与智能机器人比肩,但却可以在节目的深度上展现自己的实力。

主持人既可以对某一新闻事件从不同视角进行点评,表达观点和立场;也可以挖掘出新闻背后的相互关联,在更深层面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解读和分析,这些本事都是智能机器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因此主持人要努力在“深度”上下功夫,力求给观众带来更有深度、更有思想的主持。

3.2 力度

力度体现于主持人在场上的控场能力。新闻主持人如何应对直播中的各种突发情况,发挥“播出安全阀”作用?谈话节目主持人如何做好话题引导、气氛调节、情绪调动?怎样判断什么内容该追问,哪些细节需要放大……这些“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力度”是主持人需要经过多年经验积累所练就的大学问,也是机器人难以掌握的技巧。

3.3 风度

观众青睐一档节目,不仅是被内容所吸引,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喜欢这个栏目的主持人。许多老一代播音主持艺术家不仅为观众送去了喜闻乐见的节目,更给大家带来了艺术的享受。一名有影响力的主持人往往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甚至已成为一家媒体、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形象代表,其一言一行都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力。主持人要注重在节目中塑造自己独特的个性魅力,在镜头前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表现出一名有社会担当的主持人应有的“风度”,而这“风度”将是机器人无法模仿出的。

3.4 温度

与智能机器人相比,主持人的优势还在于能为观众带来有温度的主持。在2017年9月央视播出的《开学第一课》节目中,董卿采访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由于许老腿脚不便,一直坐在台上。董卿若一直站着采访,许老便需不断仰头看她。为了照顾到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也或许为了表达对老爷子的尊重,董卿数次适时蹲下身来,跪着与老先生谈笑风生,甚至在老人想要和她对视的时候,还会赶紧俯下身子和他平视,甚至跪得更低,仰视老人。试问,如果当时在场上的是一台智能机器人,它恐怕将很难有如此高的智商,准确讲是情商,选择蹲下甚至是跪下采访。看似是董卿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但体现的却是她内心深处根植的那份浓浓的人文情怀,而这种由人性的光芒带给观众的温暖才正是当代主持人要重点打造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白岩松曾说过:“一个人的价值、社会地位,和他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主持人作为一份充满创造力的特殊职业,不容易也不太可能被机器人完全替代。即使将来机器人有可能涉足主持领域,主持人也要把注意力放在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上,同时最好能实现人和机器互相补位,让智能机器人这个“对手”成为自己的“帮手”。正如马云在首届世界智能大会上提出的:“让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使机器更好地成为机器,人更好地成为人。”因此,“人尽其用,物尽其才,用当其时”恐怕才是对智能机器人和主持人未来发展的最好注解。endprint

猜你喜欢

智能机器人主持人人工智能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2019:人工智能
数读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在智能机器人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智能机器人实践课程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