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重屏构图形式在绘画中的运用

2018-01-10于倩

戏剧之家 2017年24期
关键词:隐喻

于倩

【摘 要】屏风自古至今是中国传统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涉及屏风的记载有很多。在大量的屏风图像资料中,重屏的构图方式主要以五代南唐画家周文矩所绘《重屏会棋图》和元代画家刘贯道所绘《消夏图卷》最为后代人所熟知。重屏的构图方式同时兼具趣味性和隐喻性,是绘画艺术中最吸引人的构图方式之一。那么绘画作品中究竟为何使用重屏图这种构图方式,不禁令人深思。

【关键词】重屏;内外空间;隐喻;二我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4-0140-01

屏风作为中国传统家具样式之一,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极佳的观赏性而广为人知。构成屏风屏心的图案有很多,如五代王齐翰《勘书图》中出现的山水屏风图案,马远《山水人形图》中出现的书法屏风图案以及在新疆出土的《六屏花鸟图》中出现了花草和鸟兽图案,但就屏风图案而言,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书法,都没有出现过“画中画”。然而五代南唐画家周文矩所绘《重屏会棋图》以及元代画家刘贯道所绘《消夏图卷》中,均出现独特的重屏样式,并因此得到后人广泛关注。

一、重屏构思的趣味性

《重屏会棋图》由五代画家周文矩所绘,因画中主人公四人身后屏风中又出现另一屏风图案,故其名曰重屏。据众多学者的考证,画面主要描绘了南唐中主李 与其弟景遂、景达、景畅对弈的情景,身后屏风所画内容为白居易《偶眠》诗意:

放杯书案上,枕臂火炉前。

老爱寻思睡,慵便取次眠。

妻教卸乌帽,婢与展青毡。

便是屏风样,何劳画古贤。

《重屏会棋图》巧妙地运用屏风将画面分为两部分,即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透过此画屏风又现一幅带有山水图案的屏风场景图,无疑这是很有迷惑性的,将观者不自觉地带进了内部空间。在山水屏风的生活场景中,运用了一系列与外部空间类似的家具样式、角度以及缩小的家具尺寸等,仿佛与外部空间相呼应——外部空间展现宫廷生活,内部空间展现内房生活。山水屏风所描绘的大自然风光与内、外部空间相结合,从另一个角度传递了国家、家庭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二、重屏图中的“二我”意趣

《消夏图卷》为元人刘贯道作品,画中主人公袒胸赤足卧于榻上乘凉,左手握卷轴,右手执麈尾,作思考状。在床榻的一侧置有一方形桌子,桌上放有竹简,桌榻相连处放有长柄乐器。床榻后置屏风,屏风中再现一位老者坐于榻上,其侧方有一小童,屏风之中又现山水屏风,左侧临近山水屏风处有两人似在备茶。

此图中屏风又现山水屏风的重屏样式与周文矩所绘《重屏会棋图》中“画中画”构思相似,都是在间接表现两个“我”。此图中出现的卷轴和麈尾都是文人隐士的传统象征,再看主人公的衣着形象可以明显地看出意在表现士大夫退隐的悠闲生活。明代作家虞谦曾在这幅画上题诗一首:

渴饮涧中泉,净 林下玉。

澹然冰雪姿,讵能混流俗。

我亦斯人俦,开图快心目。

顾言一相过,秋风驾黄鹄。

巫鸿著《重屏》一书中谈及此诗与《消夏图卷》的关系,他认为《消夏图卷》所表达的并非是虞谦在其题诗中所向往的超然神仙,而是虞谦诗中隐含的二元论。那么谈及“二元论”就要从虞谦所处的年代背景开始谈起。虞谦不仅是一名文人画家,还是一名朝廷官员,他借《消夏图卷》暗示双重身份。在他身后的屏风中,虞谦出现在与屏风前摆设相类似的书斋里,坐在榻上,面向远处,其身旁有一小童手托小盘,不远处有两小童在准备着什么,榻后有一山水屏风。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虞谦在《消夏图卷》中的题诗,意在表达曾经作为一名朝廷官员的他已经退隐过着悠闲宁静的生活。画中的他过着悠闲的隐居生活,画中画则是他曾经身为朝廷官员的生活写照,此即为“二我”意趣。

三、重屏图中的隐喻性

什么是隐喻性?被事物的表象所隐藏或借用事物的表象揭露某些本质的特性即隱喻性。隐喻的基础是相似,我们从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中可以明显看到画中人物、家具形制和家具角度均与屏风中出现的家具高度相似,因此我们很容易将画中真实的场景与屏风中的场景相混淆,站在远处的观者一眼望去就会在重屏构图形式的引导下,产生纵向空间感,借此我们会联想到屏风中的场景是画中真实生活的延续,是构成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借此周文矩不仅描绘了一幅现实宫廷生活的场景,也通过重屏形式描绘了一幅内房日常生活场景,将屏风中生活场景又置一山水屏风,想必也不是无理由而为之。身为南唐中主的李 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想必是李 推崇的政治目标。周文矩借重屏形式很好的将个人、国家、自然结合在一起,以隐喻的形式含蓄而又内敛的将这一理念融入到绘画作品当中。

《消夏图卷》中真实场景与屏风中的场景同样高度相似,重复绘画图像形成一种“画中画”,这种形式在画面内容风格上与屏风前的人物形象相联系,暗示着画中人物个性的隐喻。

四、结语

重屏以其独特的构图形式频繁出现在绘画作品中,无论是以“画中画”的形式来隐喻现实生活场景中人物的性格,还是通过重屏形式来展现“二我”意趣表达自己的某些情感,重屏的构图形式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隐喻
习近平新年贺词中的隐喻探析
汉韩“风/바람”的隐喻对比研究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隐喻手法帮你理解词义
“足”的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兼评Charles Forceville 的隐喻研究
从“隐喻意义”的流变看尼采和德里达的隐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