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课有感——论小学本体性语文课程

2018-01-10朱芳其

新一代 2017年14期
关键词:理解形式实践

朱芳其

摘 要: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划分成两大类: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从哲学层面看,所谓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这类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职任务,反映出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性。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多元文化、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等,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一科独担的,而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的。

关键词:理解;形式;实践

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

本次重点来分析本体性语言中“理解”与“运用”的贯彻。目前我们的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阅读教学是以“理解”为价值取向,读懂文本、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而这种价值取向正被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窄化了阅读教学所应当承担的任务。每篇课文教学不仅承担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责任。“理解”与“运用”并重理所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怎样能在阅读教学中做到“理解”与“运用”并重呢?沈荣老师指出:第一、对“理解”和“运用”两者的内涵要有明确的界定,“理解”是指读得懂,即阅读能力,“运用”指语言学习,包括基于一定目的的语言输出(文本语言的迁移运用)和语言输入(文本语言的积累内化);第二、教学目标要指向“运用”,但语言学习必须在文本营造的语境中进行。切忌脱离文本语境或过早脱离文本语境的语言学习;第三、“理解”和“运用”不是平行的两条线,而是融合的、互动的。或者说,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运用,以运用加深理解;第四、“并重”不是在阅读教学中平均用力,而是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有所侧重。

以吴文双老师执教的《全神贯注》为例,先让学生找出文中观察到的,再引出想到的,即联想。以体会联想的作用为重点。先复述性表达,后是创造性表达,要求逐步提高。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动作神情已经比较熟知,但是联想的语言是初步涉及,我们应该多运用本文让学生练习联想的写法,这样才能让后来的创造性表达更加精彩。

由此,老师马上现学现用,出示一段视频,让学生观察小男孩的动作神情,当即培养观察能力,又展开联想加以描绘。阅读和表达有机结合,体现了理解与表达并重的设计思想。首先以第二小节的学习为例,体会了观察和联想,在聚焦1-5小节,进行了联想的培训,但是这里效果不佳,联想的设定只有一个,培训不到位,学生的联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此知识点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

相对于二年级的教学,王静燕老师在理解运用上处理到位。寓言故事,我们如果站在以往教学的角度,理解寓言故事哲理为首,但如今走向文本性语文学习,重在学生对故事复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理解了故事中农民的人物性格后,来想象他的所作所为,让学生动脑筋说说符合人物形象的动作行为,这也是一种运用。最后安排妻子和儿子的出场,也是迁移人物的身份所创造的语言。王老师到最后也没有讲出这个寓言的道理。吴忠豪老师提议,在妻儿的话语中,可以给二年级的孩子一个初步导向,在本体性学习中融入非本体性体验。

与王老师有着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相同目的,周老师在教学《拉萨古城》的最后环节,让学生做了一回导游,参与《话说拉萨》的栏目,通过表达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在本体性的运用是对说话练习的训练,五年级的学生,对于说话要求有了一定的提高,这里的训练点是当一名小导游介绍景点。这里不仅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还需要有遣词造句、安排语言、话语构建的能力。符合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高段的目标: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学生学语文的过程应该是三个回合:理解内容-认识形式-实践操作。无论是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从“理解”到“运用”,中间横亘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需要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帮助学生跨越这道障碍。

学生理解后,是否会娴熟地运用呢?可能极少数学生能够自通,大部分学生需要经过反复多次的实践运用,才能达到“运用”这一学习水平。这时候老师应该做什么呢?根据学情,不断实践,降低运用的难度。在运用写作或者是说话上设定一定的梯度,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表达和进步。

如果是一些练习题,我们还要依托文本去设计合适的表达练习题目。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提供情境,让学生选词填句,再鼓励学生把好的词语用到自己的语言中去,在表达时能够主动积极运用新学到的词语。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语言运用意识。表达不能仅仅体现在表达练习的数量上,更应该体现在质量上,最后体现在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上。有所提高,不管多寡,便是进步。

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与运用,是技巧的运用,语言的补充。本体性课文教学真正做到理解与表达并重,需要我們在实践中踏踏实实地探索,不断摸索出适合学情的学习导向。endprint

猜你喜欢

理解形式实践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