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风格对舞蹈编排的影响探析
2018-01-10宋斯琪
宋斯琪
【摘 要】在舞蹈编排中,不同性格的编舞者编排出来的舞蹈不尽相同,哪怕是同一主题,不同的编排、不同的演员在表达中也存在一定的艺术差异,由此可见,舞蹈编排中的个性化风格是非常明显的。基于此,本文从个性化风格对舞蹈编排的影响出发,对如何提高舞蹈的个性化编排效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个性化风格;舞蹈编排;影响;渗透
中图分类号:J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4-0120-01
舞蹈是一种肢体艺术,舞蹈演员是传递艺术情感的载体,在舞台表演中,舞动演员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会对艺术审美产生影响,因此,舞蹈艺术也是一种极具个人风格的表现形式。从专业角度讲,舞蹈风格主要根据舞蹈类型进行区分,不同舞蹈类型形成的艺术风格与当地的文化环境、民族性格有着紧密的联系,如芭蕾舞跳跃轻灵、交际舞优雅含蓄、拉丁舞热情多变等。不同的舞蹈风格反映到舞蹈者的身上则呈现出不同的表演特点。千篇一律的舞蹈动作只会限制舞蹈的发展,舞蹈演员将自己的个性化理解融入到舞蹈动作中,才是舞蹈创新发展的关键。因此,在舞蹈的编排与设计中,个性化的风格对其艺术情感的表达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性化风格对舞蹈编排的影响
首先,个性化风格与舞蹈风格的融合,促进了舞蹈艺术的发展。随着现代舞蹈艺术的不断发展,舞蹈的类型不断丰富,风格迥异的舞蹈编排使得舞蹈创作更具活力。舞蹈风格在一定环境下是固定的,但舞蹈者是可以变化的。舞蹈编排过程也是不断创新的过程。从艺术发展的角度讲,将个性化风格融入到舞蹈编排中,对舞蹈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舞蹈演员的个性化风格使得舞蹈编排更具艺术特色。如果单纯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讲,舞蹈风格宽泛而宏观,其在艺术情感表达中只是为舞蹈者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而没有具体的细节,这就为舞蹈者的自我情感表达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在舞蹈编排中,舞蹈者可以根据不同舞蹈风格特点,融入自身的情感,如舞蹈者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心理状态、文学素养等对角色进行再创作,舞蹈会更具个性化。
再次,舞蹈风格的差异也能够体现舞蹈编排者不同的性格特点。从情感表达的角度讲,舞蹈是一种艺术语言,它通过舞蹈者夸张的动作进行无声的情感表达,让观众在艺术欣赏中逐渐融入情景,并与舞者产生共鸣。在舞蹈编排中,个性化的风格会让舞蹈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性格特点,如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大型舞剧《昭君出塞》,不仅通过气势磅礴的蒙古舞还原了西汉匈奴的游牧生活,更是对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的爱情故事进行了细腻描写,从而体现出了舞剧的个性化风格。
最后,缺少了个性化风格,舞蹈编排也会陷入千篇一律的僵局。舞蹈风格的传承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相反,在艺术创作中,只有建立在原有创作精髓的基础上的个性化创新,才是传承与发展的根本。舞蹈编排的过程也是艺术创作的过程,如果编排者缺乏对生活、对艺术的个性化理解,其创作只能是对不同舞蹈风格的单调重复与模仿,无法形成真正的舞蹈作品。因此,在舞蹈编排中融入个性化风格,让舞蹈能够展现独有的性格特点,是舞蹈创作的核心内容。
二、在舞蹈编排中如何渗透个性化风格
在舞蹈编排中,个性化风格会对舞蹈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那么如何才能够展示舞蹈创作的个性化风格,培养舞蹈编排人员表达自我个性的意识和能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舞蹈编排提供自我表达空间,并在编排实践中,逐渐形成个性化的风格。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掌握不同舞蹈类型的风格特点,每个学生擅长的舞蹈类型不同,教师在舞蹈编排中,应该通过基本功训练,让学生深入理解不同舞蹈风格的魅力,这样才能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自我创新。其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舞蹈编排机会,如在舞剧编排中,教师可以结合戏剧的情节、人物的性格特点,为学生提供自我理解与自我表达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将戏剧语言与舞蹈语言相结合,从而为舞蹈编排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为舞蹈作品的不断完善提供个性化创作。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经典的舞蹈作品,如《雀之灵》《千手观音》《天鹅湖》等,让学生在欣赏经典作品的过程中,体会舞蹈演员个性化的表演,进而领会舞蹈创作中个性化风格在情感表达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激发学生舞蹈编创的积极性,提高舞蹈的创新编排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三、结语
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来传递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能够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审美体验,进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而舞蹈者具有独特性,在舞蹈编排中,只有正确把握舞蹈表演和个性化风格之間的关系,并将人的个性与舞蹈风格合二为一,才能展示个性化风格,让舞蹈表演更具灵魂与艺术性。
参考文献:
[1]刘琪.个性化风格对舞蹈编排的影响[J].戏剧之家,2016,(20):149.
[2]何云.个性化风格对舞蹈编排风格的影响[J].大舞台,2013,(06):59-60.
[3]张江政.舞蹈编导教学应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J].统计与管理,2014,(01):180-181.